滦平宋辽古驿道十八盘隘口南坡下,有一眼山泉名字叫“舍里乌朱”。它是潮里河主要源头,潮里河在滦平境内与清代早期御路并行延伸。康熙皇帝北巡在此附近的拉海爷的庄头府驻跸过十七夜,蒙语“舍里乌朱”是“塞外第一泉”的意思。
大清皇帝为什么如此青睐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很大程度和这眼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有关。滦平不仅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更有优质的水资源。这眼名为“舍里乌朱”的泉水就是滦平无数眼清澈山泉中引人瞩目的一个。
大清皇帝的饮食无疑是历朝皇帝中最为奢华和讲究的。吃的是全国各地最优良的“贡”字食材,由御膳房烹饪出的珍馐美味。那么皇帝喝的御用水又是从何而来呢?
皇帝们从来都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龙”理所当然要喝龙宫之水了。古人认为“喷涌的山泉是连接人间与龙宫的海眼”。皇帝日常除了“山泉水”是不饮用井水和河湖之水的,皇帝认为只有山泉水才是“甘而洁、活而鲜”的御用水。
戴逸主编的《简明清史》有大清皇帝南巡饮水的明确记载:“饮水都是远道供应的,在直隶境内,用香山静宜园的泉水;到德州,入山东境,用济南珍珠泉水;过红花埠,入江苏境,用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用虎跑泉水。”而大清皇帝北巡却没有随巡运水的记录。
在滦平“舍里乌朱”周边有一个民间传说:当年康熙北巡随行用大木桶装了许多玉泉山的泉水,因为天气炎热用于保鲜的“通州冰块”很快溶化,到了十八盘南坡木桶里的御用水渐渐浑浊,有了沉淀物。康熙皇帝下令用十八盘山泉水洗之。因为玉泉山的水较轻,经过搅拌沉淀后,玉泉山的水会浮在上面。康熙南巡在没有真空灭菌技术的当时,经常用这种方式净化御用水。而这次“水洗之”后,玉泉山的水变得更加淳厚甘甜了。康熙皇帝怀疑十八盘泉水可能比玉泉山泉水更“轻”,康熙皇帝命人直接汲十八盘泉水烹茶,茶汤色、香、味俱佳。康熙皇帝大喜御封此泉为“舍里乌朱”——塞外第一泉。从此这里成了康熙皇帝北巡御用水补给地。
因为这眼泉水成了皇帝的“御泉”,当地百姓都称它为“海眼”,至今传说它直通龙宫,挖了它大水会冲了北京城。说来也怪,这眼清泉一年四季清水长流,冬不结冰,夏不干涸,无论是多么干旱的年头,它的泉水照样流淌。相传侵华日军当年计划修通古北口至承德的公路时,正是因为知道这里有海眼,害怕挖出滔滔洪水,所以将道路改到了今天的火斗山镇新道村与滦平镇岔道口之间的拉海梁,让这里的宋辽驿道古老的车辙痕迹得以保留。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北巡还发现了另一处优质水源地,位于滦平和隆化的交界白旗龙潭沟山泉,康熙皇帝称此为“小舍里乌朱”,分别在康熙三十二年和三十三年,共两次北巡驻跸于此。
康熙四十二年,承德避暑山庄肇造,滦平南线御道开通,北线御道废弃只做驿道存留。但康熙四十五年,因思念塞外第一泉水,康熙皇帝再次驻跸舍里乌朱,并于此地射殪一虎一豹。命人在舍里乌朱泉取水烹茶,这是史料中记载的康熙皇帝最后一次驻跸北线“舍里乌朱”。
避暑山庄落成后,山庄用水分别来自于正宫区东御膳房坎下砖井、如意洲乐寿堂西山墙外石砌六方形水井、万树园水井和火神庙西水井。而皇帝御用水却来自于滦平西地四泉庄北山坡山泉,四泉庄泉水直接注入伊逊河,四泉庄距喀喇河屯行宫不足三里,曾经常年有八旗兵看守。
乾隆年间皇帝亲自监工,命内务府制造了一个专门测量水质水重的工具——“银斗”,把南方各地名泉水放入银斗称重,得出结论:济南的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镇江的中泠泉,斗重一两三厘;杭州的虎跑泉,斗重一两四厘;只有北京的玉泉山水,水质最轻,斗重仅有一两。乾隆皇帝亲自题写《御制天下第一泉记》,在玉泉山刻碑立石,其中写到“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
后来,乾隆皇帝北巡命人用银斗测试过“舍里乌朱”和“四泉庄”泉水,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滦平的泉水均略轻于玉泉山的水。不太喜欢认错服输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荷露烹茶》诗序中说:“水以轻为贵,常制银斗较之。玉泉水斗重一两,惟塞外伊逊河水尚相埒。济南珍珠杨子中泠,皆轻重二三厘,惠山、虎跑、平山则更重,轻于玉泉者惟雪水及荷露云。”在这首诗序里不得不承认滦平伊逊川水质的优良,其实谁究竟是天下第一泉不言而喻。
乾隆皇帝在另外一首《汲伊水烹茶》诗中写到“玉泉伊逊真巨擘,难为伯仲均天禀。伊逊之水第一品,其质则轻味甘甚。”相当于承认了滦平伊逊川水为“第一品皇家御用水”的地位。
滦平有滦、潮两大水系、滦河、潮河、兴州河、伊逊河四大河流,丰富的天然山泉水资源,是地球母亲馈赠给滦平人的丰厚大礼。做为北京、天津的重要水源补给地,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我们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打造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滦平饮用水品牌,让普通百姓都能享用到皇家御用水。希望不久将来在全国的各大超市里都能看到,属于滦平自己的“舍里乌朱”、“塞外第一泉”、“四泉庄”和“伊水甘露”等瓶装水。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是滦平重要的使命担当,绿色发展是滦平最好的发展途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取之不尽的优质山泉水,是滦平绿色发展活力之泉,也是希望之泉。文字:袁舒森编辑:邓秀军
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