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裘笑梅名老中医经验集电子书 [复制链接]

1#

裘笑梅

从肝脾肾立论 在动态中辨证

———中医妇科专家裘笑梅

王金生 王 凯 整理

编者按:裘笑梅,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现任浙江省

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由于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的杰出贡献,

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府特殊津贴。裘氏从事

中医妇科临床60余年,医术精湛,硕果累累。编著《裘笑梅妇科临床

经验选》、《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华》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中医、中西

医结合论文40多篇,研制成功“妇乐冲剂”、“妇宁胶囊”、“孕宝”营养

液等多种妇科药品、保健品。

本文着重介绍裘氏重视调理脾胃,倡导治肝六法,推崇从肾论治,

精研活血化瘀,善治妇科血证的学术思想。以及在治疗闭经,因证制

宜;痛经证治,明辨虚实;崩漏证治,分清标本等临证特色。在医论医话中介绍督脉与妇科疾

病、产后病、子痫的证治、妇科止血药选用等,文末的*芪桂车汤、二藤汤则是裘氏临床经验方。

总之,细读全文,深觉裘氏精研中医理论,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医疗科研并重,不断提高学术

水平的学术风格、治学精神,跃然纸上,对后学者定有很大的裨益。

医之一道,其理甚微,其责甚重,术有所异,学无止境。

———《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华》自序

裘笑梅,女,1911年12月生于浙江杭州世代书香门第。父亲以教书为业,精通文史,略通

医道。青衫之岁,体虚多病,然幼受庭训,酷爱书画诗词。18岁时于杭州弘道女子中学高中毕

业,拟考大学,无奈因常患鼻衄而不得不在家休养。常见远近邻居患小病者,纷纷来家索药,亦

时见贫苦患者,因无资求医买药而亡,由己及人,深为感叹!“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乃萌学医

之念,辍学就医,立志为民解疾。遂择杭城智果寺名僧医清华为师。先以《素问》、《明堂针经》

等书,讲明切究,乃知人生十二经络。又仲景原文及李杲、朱丹溪、刘完素、薛雪、陈修园诸家暨

近代名医著作,精益求精,推究疾病之表里虚实,脉理之浮沉迟数,药性之寒热温平。寒窗三

 

第三卷330

 

####

载,随师5年,尽得其传。经部、省、市考核,成为杭城第一位领有中医证书及开业执照的女中

医师,行医于武林钱塘。早年坐诊于同益堂、惠明堂、崇德堂。初试锋芒,即露头角,应诊者接

踵而来。抗战时期,避居于乡间,往返于浙江金华、江西上饶、福建建阳等地,为群众治病,历起

沉疴,深得病家信赖,名声鹊起。

解放后积极响应*府号召,1951年作为杭城名医与史沛棠、叶熙春等老医师同时应聘进

入杭州市中医门诊部。1956医院筹建,于是进入该院,医院妇科主

任、院委会委员等职。1980年评为主任中医师。坚持临床、教育、科研三结合,迄今为止,岐*

生涯60余载。她临床上专研妇科经、带、胎、产、杂病,向西医学习,吸取其所长,衷中参西、证

病同治而独树一帜。自创新方40余首,对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治疗,被人称为“华

夏奇指,人间观音”。裘氏定期到浙江中医学院讲学,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讲学,为浙江中

医学院妇科刊授中心编写讲义,并坚持临床实习带教,先后培养学生百余人。她一贯重视科

研,勇攀高峰,至今已80余岁高龄,仍主持高精科研项目。创制新药,挖掘熏、蒸、敷等祖国传

统医疗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先进仪器跟踪化验检查,完成电脑治病的整理、归纳、输入工作,不

断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临床。

裘氏先后历任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3~6届代表,中国农工民主*浙江省委常委。现任杭

州市*协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顾问及医院、杭州天目山药厂、

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杭州保灵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顾问。198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

1992年由国务院嘉奖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裘氏的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素问》,又深刻吸取历代名医著作之精髓。认为读

经典应从《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博览名家著述。妇科其基础

与内科同,然妇人之病多于男子,固有其行经、孕产、哺育等特殊生理情况,且因性情多郁,从而

产生一些特殊疾病,使其在病理、诊断、治疗上与一般内科有殊。此即所谓“医术之难,医妇人

尤难”。中医学中妇科学说,其源甚古,繁茂丰厚。《金匮》妇人病三篇,其中“妇人妊娠病脉症

并治篇”阐述了妊娠出血、妊娠腹痛和妊娠水肿等症;“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篇”提出了痉、郁

冒、大便难三症和对产后腹痛、发热、呕逆、下痢等症订立了治法;“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研究

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疮、阴吹等症。此三篇中所述的理法与方药,乃后

世治疗和研究妇科临床疾病之根基。巢氏《诸病源候论》述妇人杂病二百四十三论,研究诸病

之源、九候之要,是一部病理专书。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治六卷,以脏腑寒热虚实概诸般

杂症,而为主方遣药的总则。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对妇科病作了系统的总结,认为肝脾损伤

是月经病的主要病机。薛立斋《薛氏医案》重视先天后天,力倡脾肾兼补之说。傅青主《傅氏女

科》病立一案、案列一方,条分缕晰、言简意赅,有独到之经验。叶天士《叶天士女科全书》自调

经种子以及保胎育婴,靡不一一辨举,虽变症万端而游刃有余,实为女科之宝筏。她沉湎于书

中钻研,然后在数以万次临诊中实践,再回到书里寻找养料,使理论与实际结合。同时强调继

承和发展中医药学,要师古而不拘古,不囿于一得之见,不执于一家一言,应博采百家之长,融

会剖析,善于化裁,敢于创新。对妇科疾病机理的探索,除奇经八脉之外,还致力于研究妇女生

理病理与肝、肾、脾三脏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机体内部的病理实质,形成了独到的系统的见

解。临床上,她力究在动态中辨证施治、审因求本。无论四诊观察或理论判断都要从整体出

发,对于各种证候作出系统的综合以探求疾病的原因。对病程的各个阶段通过动态辨证,作出

 

第三卷331

####

正确的诊断,掌握治疗的规律和方法,从而立案处方,得心应手。主张凡用药处方,最宜通变,

不可执滞,没有固执一病一方、一症一药的道理。用药贵在精专简练、配伍有度,反对杂乱。药

量应轻则轻、该重则重,医者临证时必须加以权衡。

裘氏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在临床中勇于实践与探讨。1956年她报考进入杭州市西

医进修班,学习生理、病理、解剖、生化等西医课程,以优异成绩结业。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近代

科学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医中药,根据实验室的依据分析病因病理,从而受益匪浅。例

如,通过药敏试验证实,紫花地丁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有非常满意的效果,因此抢救了盆

腔脓肿患者。又如运用犀角解*丸、珠*散等治疗全身性抵抗力下降、治疗因用大量抗菌素而

引起的霉菌性感染等均有明显疗效。1958年,在开展对血吸虫病的临床研究中,与叶熙春老

医师共同研制中医药诊治晚期血吸虫病,同时配合西医锑剂治疗。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

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使治愈率大为提高。当今中西医结合已进入

更深层次上的探索。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其特点是对同一病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既注意

局部又注意整体,既注意祛邪又注意扶正,能较全面地分析和辨识疾病的共性和特殊性,拟订

出能够适应病人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但这又造成中医中药的复杂性,对一种疾病,可形成多

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这很不利于人们临床观察掌握与总结。近年来,中医已是日益兴起用实验

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观察,使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可与西医治疗

相对照。而现代医学也已逐渐摆脱传统的解剖分析性的局部研究方式,发展为从机体的完整

性和与自然界相互关系上对整体病理机制的综合研究。因此裘氏认为中西医相结合,辨证与

辨病相结合,挖掘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病理机制的潜在联系,探索新的辨证论治的应用形

式和学术内容,扩大辨证论治新的临床范围,使中西医两方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日

趋统一和完善,此乃当今中西医结合的工作重点之一。她及时总结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成果,

撰写论文《祖国医学对宫颈炎冷冻治疗后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体会》、《中医中药防

治子痫经验介绍》、《中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多篇论文。1983年她受聘为浙江省中西医

结合学术研究委员会顾问;1988年她受到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嘉奖,对她30年来为我国

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和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做出的杰出贡献,特予表彰。

裘氏治学严谨,推崇求实创新精神。她提倡“旁搜囊括、虚心请教”。《学记》曰:“独学而无

友,则孤陋寡闻”。学习中医学,要钻研经典著作,要依靠老师的教育指点,还需要有虚怀若谷

的精神,乐于拜一切有知识的人为师。昔孙思邈,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傅

青主“与医下畦,市井细明”,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古代医学大师们这种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优良学风,值得今人认真记取。回忆早年在同益堂药店期间,常

挤时间去店堂观看撮药,学习体察各家名医用药之轻重,君臣佐使之配伍,尤其注意对危症病

人的抢救方,领略急治之急、汤液荡涤之急、*味烈性之急、气味俱厚之急、急则治标之急等五

类急症重证之法。同时向药工请教药材的生熟之分、炮制之别。有点滴收获即记入自备《随记

免忘录》,做到勤学、勤思、勤写,这对日后开扩思路,深入研究,提高学业大有裨益。常勉励青

年医师,一个善治之医,“应有胆识,善谋略,勇于独抒己见”。如治疗产后病,前人有“产后宜

温”之说,但裘氏治疗产后恶露不下之重症,果断采用桃核承气汤等峻剂攻逐之;治疗产后感受

邪*发热,大胆投用红藤、败酱草、*芩、忍冬藤等寒凉之品,以清热解*。认为对产后用药应

本“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推而广之,临床选药组方,既要知其常,又要明其变,

 

第三卷332

 

####

万万不可人云亦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医术不断加以提高。更强调“熟读精思、博学强记”。

常说,案头书更少,心头书更多,把案头之书累积潜藏于心头,临床应用便犹如囊中探物,伸手

即得。常告诫学生“敢于疑古,勇于创新”。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厚,但又难免庞杂芜错,

掺杂了一些偏颇、粗劣的东西。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既需前人之经验,又需自身之领悟,要用历

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考虑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常说,医者,意也。三指二剂之

间,无穷奥妙,无穷变幻,始方出于古人,用方在于今人,要不断实践,不拘于成方,敢辟新径。

对学生言传身教,将生平所读之书,意味深长之理,临床有效之方,常与学生切磋讲解,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达到“道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的教学效果。她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还

认真带教日本、韩国、欧美等外国留学生。历年来她多次被浙江省卫生厅、浙江中医学院评为

各类进修班优秀讲习老师、优秀临床带教老师,获得荣誉称号。为了垂教后世,她笔耕不辍,先

后编写和主编《叶熙春医案》、《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华》等医学专

著。

裘氏重视科研工作,她认为中医治疗,在某些临床领域中,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反映出新

的特色和水平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因此,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使临床与科研紧密结

合。她总结西医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中医辨证则均属湿热下注、蕴郁化

热,导致在体表为:红、肿、热、痛等症状,而人体内脏,则表现为少腹胀痛、腰脊酸楚、带下血性

伴有腥秽,或终年累月绵绵不断,急性发作时伴有高热、腹痛。这是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给患

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她潜心研究,通过B超检查和血象指标的观察和对比进行中医理论的论

证;通过中西医结合深入探讨机体内部的病理实质;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确立有效验方并不

断的补充与完善。经十余年的努力,创拟了“二藤汤”并在此方基础上研制成功新中成药“妇乐

冲剂”,深受厂家与患者欢迎,该药现已收入《中国基本中成药》书中。昔南宋名医陈自明,对妇

人患脏躁症,投以甘麦大枣汤,对症施药即愈。今之更年期综合征、青春期紧张症,即属脏躁范

畴,临床治疗中多袭用甘麦大枣汤。由于天时地理之不同,许多病例的疗效并不满意。西医用

谷维素、镇静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显;应用激素治疗虽获一定效果但往往反应大,病人难以接

受。她分析社会环境,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出现了较多的由于受了某种刺激以致忧、思、悲、

恐而成疾患的病人,她十分同情这些病人,决心要为她们解除痛苦。为了探求新的治疗途径,

她一面继续研究中医经典古籍,追根寻源,另一方面分析临床病案,按中医辨证分型,大多以阴

虚肝旺为多见,应治以育阴平肝、潜阳安神法。她创拟了“二齿安神汤”,并以此方为基础,研制

出“妇宁胶囊”,在国内开创了用中成药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青春期紧张症的新领域,深受

海内外妇女的好评。“妇宁胶囊”现已收入《中国基本中成药》书中。另外裘氏还与上海医科大

学合作研制出“孕宝”营养液,医院制剂室制定“调经定痛冲剂”、“蛇床子洗剂”、“三根

糖浆”等制剂,沿用数十年,效果良好。目前裘氏正主持“妇益冲剂”的研制工作。

为了满足病人诊治的需要,裘氏将临床诊治闭经、崩漏的经验,精心整理,在有关专家配合

下完成“名老中医裘笑梅诊治闭经崩漏电脑软件”。该项成果,于1991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和遗传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裘氏选择了“母儿ABO血型不

合”、“染色体错位”、“不孕症”等妇科高难课题,进行研究。

现已80高龄的裘笑梅,仍精神矍铄地坚持工作,医院专家门诊、带教、科研工作外,

还应中华医学会名老中医医疗保健咨询服务中心和医院之约,定期去门诊

 

第三卷333

####

服务。百忙之中还不忘参加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义诊活动。不倦之力从何而来?她认为“要力

从心欲,须善于养身”。按中医理论,善养身,即是要生精、保气、宁神,具体说,饮食起居,喜怒

哀乐,寒热温凉都要调理适当。主张生活上应低标准,菜饭饱、布衣暖,清心而淡泊;精神上则

应保持积极向上,充实而愉快。常嬉言:“我健康长寿,主要靠‘三乐’”。一曰自得其乐。即把

工作看病作为人生最大之乐事,并在工作之余,散散步,听听音乐,乐在其中。二曰知足常乐。

即生活上求得逐步改善与提高,求得每月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千万不要追求高期望、高消费,

知足便能常乐。三曰助人为乐。即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尤其是要帮助病人解除病痛,

既是助人为乐,也是为他人之乐而乐。这不仅是她的长寿之真谛,同时不也体现了一名老知识

分子,一名共产*员朴实无华的个人修养和高尚情操吗?

被人们誉为杏林老梅的裘氏,植根于祖国医学的深厚沃土,枝干虬劲,生机勃勃,愈到岁

末,愈是花香彻骨。一位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中医妇科专家,还正在孜孜不倦地为保障妇女

的健康努力工作。

学术精华

一、重视调理脾胃,补养生化之源

脾与胃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脾胃为仓禀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输布水谷

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具有益

气、统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宋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对脾胃更

为重视,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论,创造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补脾胃、升阳气之

方剂,对后世影响很大。妇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尤与脾胃密切相关,故调理脾胃在妇科

临床上有它重要的意义。


  

(一)脾胃与妇女生理病理的关系

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经、孕、产、育等方面。这些生理活动,是依靠脏腑、经络、气

血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而脏腑之中,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因为气血是月经、养胎、哺乳之

物质基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精血充沛,血海充盈,经候如期,胎孕正常,产

后乳汁亦多;反之,则化源不充,气血失常,导致多种妇产科病的产生,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

面:

1运化失健:脾之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食物经过消化

之后,其中之精微物质由脾来吸收、转输,以营养全身。《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指出血液是由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盖妇女以血为本,其经、孕、产、育皆以

血为用。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不能生血,则营血亏乏,可致月经过少,甚则闭经,或孕后胎失

所养而滑胎、小产,或产后乳汁稀少等症。此外,脾胃失运,则水湿停滞而成带下、子肿,或痰湿

阻滞胞宫以致不孕等病。

 

第三卷334

 

####


  2统血无权:脾主统血,指脾脏具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常道,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而

脾脏之所以能统摄血液者,因与其经脉之循行有关。《灵枢·经脉篇》说:“脾足太阴之脉……其

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又说:“脾之大络,名曰大包……此脉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

脉也。”由于心主血,足太阴经有支脉与心相通,且脾之大络又能包罗诸络之血,故脾脏与血液

循环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脾为气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脾之功能正常,元气充足,

则气能摄血,使血液循环脉道而行。诚如何梦瑶所说:“脾统血,血随气流行之义也。”因此,脾

虚气弱,统摄无权,致成各种失血证候,如月经过多、崩漏、胎漏等症。

3升降失常:升降是脏腑功能之活动,脏腑之间必须有一升一降之活动,才能产生机能,

维持生命活动。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所谓“脾升”,指脾

将饮食之精微上归于心肺,布化运行全身;“胃降”,指胃将经过初步消化之饮食下移于肠中,并

使代谢之废料由肠道排出体外。故脾升胃降,彼此协调,互相依赖,保持活动平衡,始能完成饮

食之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若脾胃升降失常,就会出现病变,如脾气不升而反下陷,可致月经

过多,甚则崩漏;或升举无力,而见子宫下垂;或胎元不固,出现滑胎、小产等症;或脾不摄津,引

起白带淋漓;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导致经行恶心、妊娠恶阻等。


  

(二)辨胃气与妇科疾病诊断的意义

中医学很重视胃气的强弱与存亡在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上的重要意义,早就指出“上损过

胃,下损过脾皆不治”,“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妇科疾病诊断,自不

例外。

先就望诊来说,望神察色,为主要内容。古人认为神和色是脏腑精华呈现于外之象征,由

于脾胃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源泉,因此,神和色能反映胃气之强弱,对疾病之诊断占着重要的地

位。《内经》有“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再说舌和苔,其所以有诊断

价值,因其原理与脾胃有关系。章虚谷说:“舌本通心脾之血……脾胃为中土,邪入则生苔,如

地上生草也。若光滑如镜,则胃无生发之气,如不毛之地,其之枯矣;胃有生气,而邪入之,其苔

则长厚”。因此通过对舌苔的观察,可以推测胃气之消长,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在闻诊上,亦须辨胃气之有无。如病人出现呼吸浅短,语气低怯,欲言不能真言,或呃逆之

声微弱,断续不继,均系胃气衰微或竭绝之象,病属难治或不治。

在问诊上,问饮食至为重要,能推测邪之深浅和胃气之盛衰。诸病若饮食不断者,病情虽

重,尚可挽救。《内经》说:“浆粥入胃,泄注止,虚者活。”相反,病虽轻而必致延剧。

辨胃气的消长,在初诊上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特别是脉诊方面,古人认为脉禀胃气而

生,五脏之精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借胃气之力才能到达。因此,当胃气充足之时,五脏就能

在气口反映出雍容和缓之正常脉象,先贤乃运用此原理,把脉象分为平脉(有胃气)、病脉(少胃

气)、死脉(无胃气)三种,作为衡量正常、病态、死亡或者难治之标志。以上仅是择其要而言之,

它是各科疾病诊断的共性,妇科病之诊断亦不例外。


  

(三)调理脾胃法则与妇科临床的应用

调理脾胃法则含义较广,其方法较多,诸如健脾益气、运脾化湿、调中理气、和胃降逆、滋养

胃阴、温补中阳等等,在妇科临床的应用极为广泛,兹举病例说明:

 

第三卷335

####


  1月经过多症:患者蔡某某,38岁。经律规则,经行量多如崩,夹有血块,持续七天净,病

起人工流产后,迄今已7年。每于经前畏寒,经后面浮,头晕,神怠乏力,腰酸如折。脉细缓,舌

淡红,苔薄。证属脾虚气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炒*参15克、炒山楂9克、炙*芪9克、茯苓

12克、炒当归4.5克、升麻炭4.5克、炒白术9克、煅龙牡各15克、续断炭9克、狗脊炭9克、淮

山药9克。3剂。二诊:药后本月经量减少,五天即净。现感腰酸头晕,颜面浮肿,脉细缓,苔

薄。再从前意健脾益气:炒*参9克、炙*芪4.5克、淮山药9克、桑白皮9克、茯苓9克、生炒

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陈皮4.5克、晒白术9克。7剂。三诊:经汛如期,经量显减,惟

感神疲乏力,脉细缓,苔薄。续用补中益气汤调理。

按:脾虚气弱,统血无权而见经来量多如崩,故前后三诊均以健脾益气为主。方用补中益

气汤加减,使脾土健旺,元气充足,则统血有权,月经自调。

2月经先期:患者沈某某,21岁。经行超前10天,或半月1次,经量中等伴有血块,每于

经前头晕,泛恶,少腹疼痛,腰酸下坠,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病延年余。舌质淡红,脉

细缓。证属脾虚失运,气不摄血。治用理中汤加味,佐以和血止痛:炒白术9克、茯苓9克、炒

当归6克、制狗脊15克、干姜1.5克、炒*参15克、炒川芎2.4克、炒白芍9克、大枣15克。二

诊:前方服10余剂后,经律转正,色量正常,四天净,经行腹痛除,仅感腰酸、带下、四肢乏力。

脉舌同前。治用八珍汤加减:孩儿参30克、陈皮4.5克、大熟地15克、炙甘草3克、晒白术9

克、当归4.5克、川芎1.2克、茯苓9克、炒白芍9克、萆9克、绿萼梅4.5克。5剂。

按:月经先期有因血热,有因气虚。本例经期超前,伴面色苍白,头晕,形瘦乏力,舌淡红,

脉细缓,显系脾虚失运,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兼之瘀血未净,故经来腹痛,经水夹有血块。治

以健脾益气外,稍配活血和营,邪正相顾,方证合拍,宜乎取效也。

3闭经:患者丹某某,21岁,未婚。经闭半年,形体逐渐肥胖,带下颇多,色白质稠,纳呆,

寐差。脉细,苔薄质润。症属脾虚湿滞。治用健脾化湿调经:晒白术9克、炒山楂12克、神曲

12克、炙白鸡冠花12克、益母草12克、茯苓9克、萆12克、炒当归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

克、青陈皮各4.5克、炒川芎4.5克。5剂。二诊:服前方后,经水已转,量多,白带未净。再拟

原法:大豆卷12克、萆9克、茯苓12克、墓头回12克、生薏苡仁30克、炙白鸡冠花12克、炒

当归9克、山楂肉12克、晒白术9克、炒白芍9克。5剂。

按:本例闭经,参合形体肥胖,带多,纳呆,诊为脾虚湿滞。中医文献记载:“肥人多痰湿。”

湿阻胞宫,冲任不利,是以经闭不行,故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活血调经。脾健湿化,胞脉通

利,则经水自行。

4白带:患者陈某某,26岁,未婚。该女经律规则,量中等,6天净,经后带多,色白质稠,

腹胀腰酸,神怠乏力,纳呆,面浮尿少。脉细滑,苔薄质润。脾虚湿滞,湿浊下流,遂成带下。治

宜健脾升阳化湿:苍白术各4.5克、淮山药12克、大豆卷9克、制狗脊12克、白茯苓12克、陈皮

4.5克、炒枳壳9克、炒白芍9克、孩儿参30克、炒山楂15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

克。7剂。二诊:前投完带汤加减,带下显减,纳已知馨。治守原法:晒白术9克、淮山药12克、

柴胡9克、芡实12克、白茯苓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陈皮4.5克、炒*参12克、炒白芍9

克、白扁豆12克。7剂。三诊:服前方后,带下基本已愈,续用原方5剂。

按:带下而伴纳呆,神怠乏力,面浮尿少等症,乃脾虚湿滞之象,故前后三诊均用完带汤加

减以健脾祛湿为主,俾脾运得复,水湿无以留滞,不止带而带自止矣。

 

第三卷336

 

####


  5先兆流产:患者唐某某,30岁,早孕二月半,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多少不一,色或紫或红

已10余天,少腹时有隐痛,腰酸下坠。脉细滑,苔薄舌淡。脾肾两虚,胎元不固。治宜健脾益

气,补肾安胎:*参炭25克、菟丝饼12克、升麻炭4.5克、阿胶珠12克、*芪炭15克、淮山药12

克、炒白芍9克、陈棕炭12克、蓖麻根炭30克、晒白术9克、炙甘草2.4克、桑寄生12克。3

剂。二诊:药后腹痛好转,腰酸减轻,阴道出血量少色不鲜。脉细滑,舌质淡。药中病所,仍守

前法:*参炭15克、淮山药12克、炙椿皮12克、陈棕炭15克、*芪炭15克、狗脊炭12克、石榴

皮9克、蓖麻根炭30克、升麻炭4.5克、地榆炭15克。3剂。三诊:漏红已净两天,腹痛除,腰

酸亦瘥,续用健脾益肾安胎之剂而善其后。

按:先兆流产属中医“胎漏”、“胎动不安”和“妊娠腹痛”范畴,大多系气血虚弱,脾肾不健,

使胎失所养,或胎元不固所致。本例妊娠漏红,伴有腹痛,显系流产之兆,而舌淡,脉细滑,腰酸

下坠是辨证脾肾两虚、胎元不固的着眼点。首方以*参、*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复加升

麻以举下陷之中气而载胎;又以菟丝子、山药、桑寄生之类以虚肾固胎;佐苎麻根炭、陈棕炭固

涩之品以止血安胎。合之共奏健脾补肾、止血安胎之效。药既中病,故嗣后二诊均以原法增

减,乃获全功。

举以上五例,以窥调理脾胃法则在妇科临床上应用之一斑。

此外,药物是治病的武器,但药物入口,必须依赖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发挥治疗作用。

倘若脾胃不健,运化不良,纵有良药,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有些危重病人,每因胃气消

亡,致药物不能受纳,即使勉强入腹,亦停积不消,不能发挥药效。由此可见,注意保护和扶持

胃气,是治疗上的重要一环,常决定治疗的成败,必须高度重视。裘氏认为,在应用滋阴养血方

药时,要适当佐以理气或助消化的药物,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使之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故无碍

胃之弊,以利于消化吸收。应用清热药物,亦要防止寒凉太过,克伐胃气。对于慢性病的治疗,

更须重视脾胃,因为久病多虚,通过调理脾胃,调动了机体内在的能动性,常可改善体质,增强

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又为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同

样,对于疾病的恢复期,调理脾胃亦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最后尚须指

出,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脾胃受病常可累及他脏,而他脏为

病亦可影响脾胃,因此调理脾胃常与舒肝健脾、补脾养心、补脾益肾等其他治疗方法结合应用。

总之,贵在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未可偏执一端也。

二、倡导治肝六法,充沛血海盈满

肝为五脏之一,是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调节血量的功能。肝主疏泄,主身之筋膜,开窍

于目,其华在爪。肝喜条达,是指肝气贵于舒畅通达而不宜郁结,肝郁则病变横生;肝为风木之

脏,内寄相火,其性至刚,极易变动。肝的生理功能失常,不仅引起肝的本脏病变,如肝气、肝

火、肝阳、肝风等,而且还可扰心、犯肺、乘脾、及肾,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临床所见疾病中,肝

病十居六七,所以有人称“肝为五脏六腑之贼”,寓意是很深的。

肝与妇女的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由于肝藏血,全身各部化生的血液,除营养周身外,

皆藏于肝,其余部分下注冲脉(血海);从经络循行来看,冲脉起于会阴,挟脐上行,而足厥阴经

脉亦环阴器,行抵少腹,故与冲脉相连,肝血充足则血海满盈,月经能以时下。又因肝主疏泄,

 

第三卷337

####

性喜条达,肝气舒畅,血脉流通,则经血按期来潮。若肝的上述生理功能失常,在妇女可引起

经、孕、产、育方面的多种病变。正因为肝与女子的生理、病理关系至密,故有“肝为女子先天”

之称。现将治疗肝病的常用法则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简述如下:


  

(一)舒肝法(疏肝法)

1适应症:肝郁气滞,木失条达,症见胁肋或脘腹胀痛,胸闷善太息,烦躁易怒,月经不调,

痛经或经前乳房作胀,或乳房结核,不孕,或孕后胎动不安,甚则滑胎,小产,或喉中如物梗塞

(俗称梅核气),或卒然胸闷气塞,昏厥不省人事,两手拘紧,须臾复醒。若肝郁日久,气滞血瘀,

则见经行不畅,经水色黑,夹有血块,甚则闭经,或产后恶露不下等。舌边带紫,脉弦迟而涩。

2常用方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散、蒺麦散(经验方)。

3施治注意点:《内经》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木郁达之”。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

即是根据《内经》之旨,从仲景四逆散演化而来,肝郁证一般多用之,惟逍遥散更宜于脾虚肝郁

之证。加味乌药散为治疗气滞痛经的常用方。蒺麦散是裘氏的经验方,对经前乳胀,或乳房有

块尤有良效。若肝郁化火,宜仿丹栀逍遥散;肝郁血瘀,当于疏肝理气中,兼以活血化瘀之品。

4.病案举例:患者董某某,34岁,未婚,小学教师。闭经四月,自觉胸闷,烦躁易怒,两乳经

常作痛,痛甚牵及腋下,心悸头晕,失眠多梦。脉弦细,苔薄白,舌质微紫。病由情志不遂,精神

抑郁,肝失疏泄所致。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拟方:当归15克、制香附9克、薄荷4.5克、大麦芽

15克、炒赤芍15克、炒枳壳12克、白蒺藜9克、橘核络各4.5克、柴胡9克、茯苓12克、茯神12

克、王不留行9克、制远志4.5克。7剂。二诊:药后胸闷减轻,两乳胀痛好转,但月经未行,脉

舌同前。治守前法:当归15克、柴胡9克、茯神12克、合欢皮12克、制香附9克、丹参15克、小

青皮9克、红花6克、炒川芎4.5克。7剂。三诊:药后经转量少色淡,心悸失眠好转,两乳胀

痛显减,脉舌如前。治宜疏肝养血通经:当归9克、炒枳壳15克、炒川芎4.5克、制香附9克、

柴胡9克、丹参9克、红花2.4克、绿萼梅4.5克、炒白芍9克、茯苓12克、茯神12克、火麻仁9

克。7剂。另配逍遥丸250克,上午服6克;归脾丸250克,下午服6克。

按:本例闭经得之精神创伤,系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故首方以逍遥散合蒺麦散疏肝解

郁,药后症情减轻,续用原法增减而经水得转,三诊以疏肝理气为主,配合养血通经,并加服逍

遥丸、归脾丸,既增强疏肝解郁之力,又补养心脾而助气血生化之源,以巩固疗效。


  

(二)泻肝法

1适应症:肝经实热,肝火旺盛,或肝阳上亢而见胁肋胀痛,头晕头痛,面目红赤,心烦易

怒,口苦而干,尿*便秘;妇女多见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崩漏,妊娠恶阻,胎动不安,流产,赤

带,阴肿,阴痒等。舌边红,苔*,脉弦有力。

2常用方剂:羚羊钩藤汤、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之类。

3施治注意点:泻肝法是以苦寒清热泻火的药物为主,使肝热得清,肝火得泄,肝阳得平。

但由于肝热有轻重之异,病势亦有偏上偏下之不同,故泻肝之法有凉肝、清肝、泄肝、抑肝、平肝

之殊,临床当因证制宜。泻肝之药,同中有异,临证注意选择应用。

4病案举例:患者林某某,47岁,工人。肝郁气滞,久则化热,肝胆郁火上扰,头胀痛,胸闷

气逆,全身筋脉酸楚,嗳气频作,经行量多色紫,夜来少寐,乍寒乍热,尿赤便秘,病起有年。舌

 

第三卷338

 

####

绛苔*,脉弦。治仿龙胆泻肝汤意:龙胆草9克、柴胡9克、炒*柏9克、代赭石12克、焦栀子9

克、车前子9克、灵磁石30克、*芩9克、泽泻9克、土茯苓15克。5剂。二诊:药后症情无明

显改善,恐病重药轻,改用龙胆泻肝汤合当归龙荟丸加减:当归9克、焦栀子9克、炒枳壳9克、

龙胆草9克、芦荟9克、*芩9克、决明子30克、泽泻9克、制女贞12克。5剂。三诊:前投龙

胆与龙荟两方合化,病情明显好转。脉弦细,舌质略绛。再步前意:当归9克、*芩9克、龙胆

草9克、焦栀子9克、枳壳9克、紫贝齿30克。7剂。四诊:续服泻肝清火之剂,肝胆之火得平,

症情大减,夜寐欠安,脉势向缓,舌质转润。治宜调理:当归9克、天花粉9克、柴胡9克、龙胆

草4.5克、炒白芍9克、泽泻9克、辰茯神12克、大生地30克、灵磁石30克、制远志4.5克、生

甘草4.5克。7剂。

按:“气有余便是火”。本例因肝郁气滞,久郁化火,木火上扰而见头痛、失眠等症,且经来

量多,乃血热使然;尿*便秘,舌绛苔*,脉弦,是肝胆实热之候,故一至三诊均用泻肝之法,乃

得木火平息,而诸症悉解。善后以滋养与清泄并用,既照顾到正气,又不忘攻邪,标本兼顾,以

杜覆辙。


  

(三)镇肝法

1适应症:肝阳上亢,肝风升扰而致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心悸寐差,肢体麻木振颤,甚则

手足抽搐,不省人事,口干咽燥,在妇女可见子痫、产后发痉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常用方剂:镇肝熄风汤、牡蛎龙齿汤(经验方)。

3施治注意点:盖肝为风木之脏,必赖营阴滋养,肝木始不横逆,肝阳得潜,而无阳亢风动

之变。妇女阴血易耗,故肝阳易亢,风木易动。镇肝药多属介类潜阳、重镇降逆之品,宜于治

标,临床应配滋阴养血,或清热凉肝等药,以冀标本兼顾。镇肝熄风汤即是其例。牡蛎龙齿汤

为裘氏的经验方,用于防治子痫,效果较为满意。

4病案举例:患者陆某某,31岁,工人。妊娠7个月,头晕目眩耳鸣,下肢浮肿,大便干结,

动则气逆。脉弦小滑,舌质略红绛。血压19.24/13.52kPa。西医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中医辨证系阴液亏损,肝风内动。治宜滋阴镇肝熄风:大生地30克、鲜石斛9克、制女贞15

克、制*精12克、炒槐米30克、煅石决明30克、决明子30克、灵磁石30克、*芩9克、桑寄生9

克。3剂。二诊:药后眩晕减轻,大便转润,气逆亦平。仍守原法:大生地30克、制*精12克、

桑寄生9克、*芩9克、生牡蛎30克、制女贞15克、炒槐米30克、灵磁石30克、杭白芍9克、煅

石决明30克。5剂。

按:妊娠营血聚以养胎,机体相对处于阴液偏虚状态。盖肝为风木之脏,必赖营阴滋养,风

木始宁谧不动。今营阴内亏,木失涵养,肝阳化风升扰,故见症如斯。治疗以滋养营阴为主,俾

水能涵木;复加镇肝之品,以增强平熄内风之效。


  

(四)养肝法

1适应症:肝血不足,木失涵养而见面色苍白,眩晕,目干,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爪甲不

荣,皮肤干燥粗糙,在妇女则见月经过少、闭经、胎不易长或滑胎、小产、产后发痉、乳汁缺少等。

舌淡红苔薄,脉濡细或弦细。

2常用方剂:四物汤、调肝汤、定经汤之类。

 

第三卷339

####


  3施治注意点:四物汤为治血虚证的基本方,肝血不足者恒多用之;调肝汤多用于肝血不

足,冲脉亏虚而引起的痛经、月经过少、闭经等症;定经汤则用于肝肾亏损而致的月经错乱无

定。

4病案举例:患者潘某某,22岁,学生。室女经汛不调,闭经6个月,头晕,面色 白,筋脉

拘急,肢体麻木。舌质尚润,脉细。肝血不足,经源衰少而致闭经。治宜滋养肝血以调经:大熟

地15克、酒炒当归9克、赤白芍各9克、制香附9克、川芎2.4克、炙*芪24克、青皮4.5克、丹

参30克。二诊:上方连服10余剂,经转,量中等。脉舌如前。治守原法:酒炒当归9克、丹参

15克、川芎2.4克、生熟地各15克、牡丹皮9克、制香附9在、赤白芍各9克、茜草9克、陈皮4.

5克。

按:经水为血所化,五脏之中,肝藏血,又足厥阴肝的经脉,与任脉交会。因此,肝血不足,

冲任失常,可引起闭经等疾。本例闭经而伴见头晕、面色 白、筋脉拘急、肢麻、脉细等症状,显

系肝血不足所致。故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补血养肝以资经源,乃获效机。


  

(五)滋肝法

1适应症:肝阴不足,木失涵养,症见头晕目眩,视物不清,形瘦胁痛,失眠梦多,五心烦

热,口干咽燥,大便偏干,妇女则见月经先期量少、闭经、崩漏、妊娠恶阻、滑胎、子痫、脏躁等证。

舌质红绛少苔,脉弦细带数。

2常用方剂:一贯煎、杞菊地*汤、两地汤、生地龙牡汤(经验方)。

3施治注意点:肝血虚与肝阴虚本质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轻重不同而已,两者往往是

互为因果。阴虚不能制阳,常可导致肝阳偏亢;水亏不能涵木,亦可引起内风升扰。所以,滋肝

法常与潜阳熄风药同用。一贯煎多用于阴虚胁痛,月经涩少等证;杞菊地*汤宜于阴虚风扰的

眩晕之证;两地汤则用于阴虚火旺而致的月经先期、量少,甚则闭经等证;生地龙牡汤是裘氏

的经验方,宜于阴虚血崩等证。

4病案举例:患者王某某,38岁。久患肝炎,自觉肝区隐痛,自去年以来,经量逐月减少,

渐至闭经,伴眩晕腰酸,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质偏红,脉弦细。肝肾阴亏,冲任不足。拟滋

养肝肾以调冲任,方用一贯煎加味:北沙参12克、生地15克、麦冬9克、当归12克、枸杞子12

克、川楝子9克、白芍9克、川芎4.5克、丹参15克。上方随症加减,连服月余,肝痛基本消除。

经转量较少,余症亦见减轻。

按:一贯煎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作用。对于慢性肝炎引起月经不调,中医辨证属肝阴亏

损者,多用本方随证加减,效果良好。本案是其例也。


  

(六)温肝法

1适应症:肝阳不足,阴寒凝滞,症见少腹冷痛,得温痛减。若厥阴寒气上逆,可见巅顶头

痛,呕吐涎沫,常伴畏寒怯冷,肢末不温;在女子则经行少腹拘急冷痛,经水涩少色黯,闭经,或

寒气结成瘕块等证。舌质白滑,脉沉弦迟。

2常用方剂:暖肝煎、金鉴吴茱萸汤、温经汤之类。

3施治注意点:阳虚阴盛,寒滞肝经,当以温阳散寒为治。暖肝煎是温补肝阳之通用方,

一般用于寒疝疼痛等证,亦可用于妇女寒气结成瘕块,停积少腹。吴茱萸汤多用于肝胃虚寒,

 

第三卷340

 

####

浊阴上逆之巅顶痛,呕吐涎沫等症。温经汤则用于血虚肝寒的月经不调诸证,尤适合于虚寒性

的痛经,月经愆期,经行涩少、闭经等。

4病案举例:患者朱某某,24岁。痛经已历5年,逐渐加重,经行后期量少,色淡红,痛时

伴有恶心、畏寒、四肢不温,不能起床,需注射止痛针方能缓解。舌质淡红,脉弦细迟。经汛将

至,凭症参脉,良由肝经虚寒,胞宫不温,寒凝血滞,不通则痛。治宜温肝散寒调经:酒炒当归9

克、肉桂末1.5克、仙半夏9克、广木香9克、酒炒赤白芍各9克、干姜1.5克、青陈皮各4.5克、

炒川芎4.5克、吴茱萸1.5克、孩儿参15克。5剂。二诊:药后本月经汛如期,经量中等,腹痛

显减,泛恶已止。脉弦细,苔薄白。续用原方3剂。

按:患者痛经而伴见经行后期畏寒,肢冷,脉弦细迟,舌淡红,显系肝经虚冷,寒滞胞宫所

致。故用温经汤加减暖肝散寒,温通血脉而奏效迅捷。

以上是肝病治疗的常用几个法则。此外,尚有缓肝、搜肝、破肝等法,不一一分述。值得指

出,上述各法是密切相关的,如养肝与滋肝,滋肝与镇肝,舒肝与泻肝,温肝与舒肝等,常相互配

合应用,不可截然分割。

三、探究“先天之本”,推崇从肾论治

肾在五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称“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生髓通

脑,又主纳气,开窍于耳和二阴,与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衰老以及水液代谢的调节等有密切

关系。由于冲任两脉隶属于肝肾,而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关系到妇女的经、孕、产、育,所以肾

在妇女的生理、病理上有特殊的意义,妇科病的治疗也往往从肾论治。兹就肾的理论在妇科临

床上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下:


  

(一)肾藏精,主发育生殖

肾藏精,为冲任之本,主发育生殖。肾藏精的含义有二:一是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这种精气

来源于饮食之精华部分,即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分布于五脏六腑,其有余部分,下藏于肾,即

《内经》所谓“肾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也。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

是通过肾气和“天癸”的作用所产生的精,它是人体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即男女媾合的精气,

故称“生殖之精”。这部分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由肾主管。《内经》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

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

极;……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

坏而无子也。”指出肾脏精气的盛衰,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和生殖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又古人认为“精生血”,“精血同源”,故肾精对血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妇女以血为本,

经、孕、产、育皆以血为用。所以,肾精的充足与否,与妇女的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

临床根据上述理论,指导下列等妇科病的治疗:

1不孕症:中医学对受孕的机理,认为主要是肾气旺盛,真阴充沛,任脉通,太冲脉盛,月

事以时下,两神相搏,才能成孕,诚如傅青主所论:“夫妇人受妊,本乎肾气之旺也,肾旺是以摄

精,然肾一受精而成孕。”若肾气虚衰,精血不充,冲任失养,胞宫空虚,则不能摄精受孕。

主证:婚久不孕,经水量少,面色黯*,眼眶黯黑,腰膝酸软,精神疲惫,尤房事后为甚,性欲

 

第三卷341

####

淡漠,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薄,脉沉细,尺部较弱。

治法与选方:温肾养血,调补冲任。肾虚精血亏少者,宜用五子衍宗丸、养精种玉汤或毓麟

珠散;肾阳不足,胞宫虚寒者,则用艾附暖宫丸、桂仙汤。

病案举例:患者才某某,35岁。婚后三年未孕,平时经律尚准,色淡清稀,量尚可,性欲淡

漠,神倦乏力,腰酸腿软。舌质润苔薄白,脉沉细。肾虚冲任不足,不能摄精受孕。治宜填补下

元,以益奇经。药用:枸杞子9克、车前子9元、熟地30克、菟丝子9克、覆盆子9克、补骨脂9

克、五味子9克、甜苁蓉9克、制首乌15克。5剂。二诊:适值经行两天,量中等,未净,经期前

后面浮足肿,腰酸神倦。脉细,舌润。再拟原意出入:前方除补骨脂,加鹿衔草9克。7剂。三

诊:月经已转,色量正常,经期前后仍有面浮肢肿,腰脊酸楚之感。脉细,舌润苔薄。治宜补肾

以调冲任,健脾以行水湿,佐以理气解郁之品:菟丝子9克、甜苁蓉9克、山药15克、绿萼梅4.5

克、炒白芍9克、覆盆子9克、茯苓皮9克、桑白皮9克、晒白术9克、桑寄生15克、青陈皮各4.

5克、赤小豆15克、佛手柑9克。5剂。2个月后随访,停经50天,尿妊娠试验阳性。

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两脉皆系于肾,所以肾虚必致冲任失调,导致不孕。本例一二

诊,治以五子衍宗丸为主,意在填精益肾;三诊除补肾外,加用健脾以行水湿,是为脾肾两顾之

法,亦寓健脾胃而生气血之意。《丹溪心法》五子衍宗丸,主治男子之阴损阳虚,早泄遗精,阳痿

精冷之不育症。裘氏施用于肾阳不足,冲任失养之不孕患者,根据临床具体病情,随症加减,效

亦显然。

2胎萎不长:本证固然以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不足以营养胎儿生长者居多,但亦有因先

天不足,肾精亏损,精不化血,不能荫胎而致者。

主证:妊后胎儿生长缓慢,腹部增大与妊娠月份不符合,面色不华,腰酸,神疲乏力,畏寒怯

冷。舌淡润,脉细弱。

治法与选方:培补脾肾,调养气血。方用圣愈汤合寿胎丸。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某,32岁。妊娠7个月,腹部增大缓慢,如怀孕5个月,平素体弱,两

年前曾流产一胎,自觉头晕目眩,腰酸乏力,纳减,面色 白。脉象濡细,舌质淡红。脉症互参,

系脾肾两亏,气血不足,胞胎失养,遂使胎萎不长,慎防堕胎。治宜培补脾肾,调养气血。处方:

*参12克、炒白术9克、炙*芪12克、当归身10克、桑寄生12克、菟丝子12克、续断9克、淮

山药12克、杜仲12克。10剂。二诊:自觉腰酸减轻,精神好转,面色略转红润,食欲尚可,腹部

较前明显增大。脉来有神,舌质红润。乃肾气渐充,气血渐复之象。上方随证加茯苓、白芍、陈

皮嘱服10余剂。三诊:前方有效,原法继服20剂。嗣后随访已足月生产,婴儿发育良好。

按:《景岳全书》说:“妊娠胎气,本乎气血,胎不长者,气血不足耳。”本例胎萎不长,乃因先

天不足,肾精不能化生营血,胞胎失养所致。故用圣愈汤合张锡纯氏寿胎丸化裁,脾肾两顾,气

血双补。此即“肾旺自然荫胎”之意。

3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胞系于肾,孕妇若禀赋怯弱,肾气素虚,或因房室不慎,耗伤肾

阴,无力系胎,均可引起胞胎不固而流产。

主证:妊娠期中,腰酸胀,少腹下坠作痛或阴道流血,胎动不安,甚则流血增多,其胎欲堕。

肾气虚者舌淡,脉沉弱;肾阴亏者,舌红绛,脉细滑而数。

治法与选方:肾气虚者,宜补气益肾,方用参芪胶艾汤加减。肾阴亏者,宜滋肾清热,方用

 

第三卷342

 

####

保阴煎化裁。

病案举例:患者潘某某,25岁。早孕三月,阴道持续出血20余天,量多少不一,色鲜红,偶

有小血块,腰酸腹痛。曾用西药保胎治疗,血仍未止。脉细滑,苔薄,舌质微紫。肾虚有热,胎

元不固。治宜补肾清热安胎:生地炭30克、陈棕炭15克、桑寄生12克、煅石决明15克、狗脊炭

15克、炒白芍15克、冬桑叶30克、淮山药9克、乌梅2枚、蓖麻根炭30克、炙甘草3克、炒杜仲

15克、陈山萸肉9克。3剂。二诊:药后阴道出血量减少,腰酸亦轻,腹痛除。脉、舌同前。治

守前法:生地炭30克、杜仲15克、淮山药9克、炒竹茹9克、狗脊炭15克、墨旱莲15克、冬桑叶

30克、桑寄生15克、炙椿皮12克。5剂。三诊:阴道出血已净,腰酸尚存。脉细滑,左手明显。

治用补肾安胎以巩固:淮山药12克、菟丝子9克、桑寄生9克、冬桑叶30克、蓖麻根炭15克、炙

甘草2.4克、炒白芍9克、晒白术4.5克、制狗脊12克、青竹茹12克。5剂。

按:肾阴亏而胞宫有热,以致胎漏,临床屡见不鲜。本例于重用益肾药中,兼清热滋阴安

胎。补阴而无浮动之虑,缩血而无寒凉之苦,使子宫清凉,血海自固,胎漏自除。

4月经过多或崩漏:病发于肾者,多因素体怯弱,或房室过度,肾阴耗损,或久病下元虚

衰,冲任不固,阴血不能内守而妄行所致。

主证:肾阳不足者,经来量多色淡,甚则崩漏,久而不止,伴面色 白,少腹冷痛,腰酸,四肢

不温,舌淡白,脉沉细迟;肾阴虚者,月经淋沥不净,色紫红或紫黯,伴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

干咽燥,腰酸痛。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

治法与选方:肾阳不足者,治以温阳益肾,方用右归丸加减;肾阴虚者,主滋阴清热,方用固

经汤、参麦地*汤化裁。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某,21岁。经淋难净已四月,头晕目眩,时有低热,手足心灼热,足跟

疼痛,耳鸣,口干咽燥。脉弦细,舌质微绛。治用参麦地*汤加味:大熟地30克、陈山萸肉12

克、淮山药12克、泽泻9克、牡丹皮9克、制女贞12克、石榴皮12克、茯苓9克、炙麦冬9克、孩

儿参15克、炙椿皮12克、荆芥炭4.5克。5剂。二诊:药后经淋间歇有之,量极少,色淡如咖

啡,头晕耳鸣已减,脉舌如前。治守前意:炙麦冬9克、熟地30克、淮山药9克、泽泻9克、煅牡

蛎30克、炒山楂9克、焦神曲9克、荆芥炭4.5克、茯神12克、陈山萸肉12克、白芍药9克、牡

丹皮炭4.5克、*参炭9克、广陈皮4.5克、红枣15克。7剂。三诊:经淋已净,纳食已增,头

晕、耳鸣均减,夜寐转安。脉细缓,苔薄润。改用丸剂以资巩固:参麦地*丸120克,每日上午

服6克;济生归脾丸120克,每日下午服6克。

按:本例为肝肾阴亏,冲任不固而致经漏。前后两诊均用参麦地*汤加味,乃乙癸同治,养

肝肾即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冲任得固而经漏自止。


  

(二)肾主封藏

《内经》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盖肾为贮精之处,肾精贵于封藏而不宜走

泄,若肾气不足,或阴虚相火过旺,均可引起肾失封藏之职,而致真阴不固。

临床根据上述,指导下列等妇科病的治疗:

1.白淫:此证多因肾虚不固,或相火偏亢,真阴下泄所致。若肾气不足者,以温肾固摄为

主,方用右归丸;肾阴亏,相火偏亢者,宜知柏地*丸。

病案举例:患者茹某某,35岁。夜来时有走阴(白淫),自觉腰酸,足跟隐痛,头晕,经行先

 

第三卷343

####

期,量少拖日。舌质红绛偏干,脉象细数。此乃肾阴下亏,相火内扰,封藏失职。治宜滋阴清

火:生地*30克、山药12克、炒*柏9克、牡丹皮9克、泽泻9克、茯苓9克、知母9克、制首乌

12克、制*精12克。7剂。二诊:服前方后,白淫已止,腰酸减轻。舌质尚红,较前润泽,脉仍

细数。原方续服五剂,以资巩固。

按:女子白淫,多由肾阴不足,相火偏亢,以致肾失封藏,真阴下泄,此案即其例也。故用知

柏地*汤加味,旨在滋肾阴,泻相火,得奏全功。

2.带下: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或由于劳累过度、多产等,以致肾虚封藏失职,带脉失约

而致。

主证:肾阳虚者,带下色白,清稀无味,量多而淋漓不断,历久不止,伴面色无华,四肢不温,

少腹冷痛,腰酸有下坠感,舌淡白,脉沉迟;肾阴亏者,带下渐稠色*,伴阴痒或干灼,五心烦热,

头晕目眩,腰酸,足底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与选方:肾阳虚者,宜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用内补丸化裁;肾阴亏者,宜滋阴清热,

固涩止带,方用大补阴丸、六味地*丸加减。

病案举例:患者何某某,32岁,已婚。头晕目眩,腰酸若折,带下颇多,色白质稠,已历半

月,口干少津。脉弦细,苔薄*,舌质干燥偏红。肾阴亏损,带脉失约。治用六味地*汤化裁:

熟地*30克、泽泻9克、炒白芍药9克、芡实12克、山萸肉9克、牡丹皮9克、枸杞子4.5克、茯

苓9克、山药12克、煅牡蛎30克。7剂。二诊:药后带下显减,腰酸好转。仍头晕目眩,耳鸣,

脉弦细,舌质转润。治守前方,加甘菊、制狗脊、制首乌各9克。7剂。三诊:带下基本已止,腰

酸大减。脉细缓,舌淡红。继服六味地*汤化裁,以资巩固。

按:本例带下,腰酸,舌红,口干少津是辨证为肾阴亏的着眼点。六味地*汤滋肾阴而利水

湿,补中寓泻,滋而不滞,对肾虚湿滞而致带下,颇为合适。


  

(三)肾主水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肾脏这种功能必须依靠肾阳的

气化作用来实现。如果肾中阳气不足,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代谢的调节障碍,水液潴

留体内,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内经》所谓“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即是斯意。

临床根据上述理论,指导下列等妇科病的治疗:

1.子肿:平素肾虚,孕后阴聚于下,肾阳难于敷布,不能化气行水,以致水留体内流溢肌肤

而为肿。所以《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说:“妊身发肿,良由真阴凝聚以养胎元,肾家阳气不能敷

布,则水道泛溢莫制。”

主证:妊娠数月,面目肢体浮肿,四肢不温,心悸短气,腰酸无力,或少腹下坠,胎动不安。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与选方:温肾行水,以真武汤、肾气丸为主,但方中附子辛温有*,有碍胎气,若非阳虚

证,不宜轻用。

病案举例:患者许某某,28岁。妊娠五月,晨起面浮颊肿,四肢肿胀,小溲不多,面色少华,

中脘胀闷不舒,腰酸,下肢畏寒。脉细滑,苔薄白,舌质淡。肾阳不足,水气不化。治宜温肾扶

阳行水:制巴戟天6克、炒胡卢巴9克、茯苓皮9克、杜仲12克、炒白术10克、冬瓜皮15克、陈

 

第三卷344

 

####

皮6克、薄荷梗4.5克、苏梗6克、豆蔻衣4.5克。4剂。二诊:药后腹胀已宽,饮食已增,面颊

浮肿不如前甚,肢肿明显减退,脉舌如前。治守前法:茯苓皮12克、山药12克、杜仲12克、生

姜皮1.2克、炒白芍药9克、炒白术9克、炙陈皮6克、冬瓜皮9克。5剂。

按:肾为水脏,主气化而利小便。今肾中阳虚,气化无权,水饮内停,故小便少、面浮肿、恶

寒肢冷。方用巴戟天、胡卢巴(代附子以温肾祛寒又能固胎)、白术、茯苓、陈皮、冬瓜皮健脾利

水消肿;复加紫苏梗、豆蔻衣、薄荷梗通调气机,取气行则水行之义。药后浮肿顿减,续用原法,

以图全功。

2妊娠小便不通(转胞):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不能温化膀胱之阳,以致膀胱气化

不利,水道不通,小便不得下行而成本痛。

主证:妊娠小便短数,继而不通,小腹胀满而痛,不得安卧,面晦,腰足酸软,畏寒怯冷,四肢

不温。脉沉迟或沉滑无力,舌淡、苔白润。

治法与选方:温肾行水,以肾气丸为主。肾气丸中肉桂、附子、牡丹皮,均为碍胎之药,用时

宜审慎。

病案举例:患者沈某某,28岁,工人。妊娠7个月,因劳力过度,四五天前小便短数,半日

内10余次,现难下。少腹胀急疼痛。西医检查有不规则宫缩。腰背酸楚,下肢肿胀,头晕。脉

弦滑,舌质淡红。肾虚膀胱气化不利。治用温肾益气行水:熟地*15克、山萸肉9克、升麻6

克、紫苏梗4.5克、山药12克、炙*芪12克、杜仲30克、天仙藤9克、茯苓12克、*参9克、肉

桂0.9克(研末吞)、车前子9克。3剂。药后小便畅通,各证消失。

按:妊娠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难下,症属转胞,故用肾气丸化裁以温肾利水,

配合*参、*芪、升麻补气升阳以助肺脾。盖脾主运化水湿,肺为水之上源,肺脾得补,则水气

易化;更入天仙藤、紫苏梗理气行水。诸药合用,共奏温肾益气利水之效。

对于肾与妇科病的关系,以上仅举例说明,当然不能以偏概全,需医者举一反三,联系实

际,认真体察。

四、剖析活血化瘀,继承发挥阐扬

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证的基本法则。瘀血,在中医学领域中涉及面较广,为临床辨证中的

一项重要内容。《内经》中就有关于血瘀及其病证、治疗方法的论述,如《素问·调经论》曰:“寒

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指出寒邪能导致血凝。《灵枢·水胀篇》也说:“石瘕生于胞中,寒

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

下。”指出寒邪凝血,瘀阻胞宫,引起闭经,这是瘀血与妇科病关系的最早记载。《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曰:“血实宜决之。”血实,即指血瘀;决之,乃攻逐瘀血之意,为瘀血证提出了治疗大法。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论述了蓄血证、血痹证、症病、产后腹痛等瘀血证的辨

证施治,并创立活血化瘀方11首,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此后,历代医家各有发挥,逐步丰富了

瘀血学说的内容。特别是到了清代,王清任对瘀血证的辨治有重大发展,突出强调活血与补

气、行气的关系,所制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对瘀血证的机理及活血化瘀法的作用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使祖国医学中这一宝贵理论知识和治疗经验,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三卷345

####


  妇科疾患中,如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下、血晕及血瘕等常与瘀血有关,因此活血化瘀在

妇科临床上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下面结合裘氏的经验,主要谈三个问题,并附治验数则。


  

(一)瘀血的成因

瘀血是病理产物,而形成瘀血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裘氏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机紊乱:气之与血,一阴一阳,两者互相维系,关系极为密切。血的运行,有赖气的推

动,所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人身若气机紊乱,均可影响血的正常运行而引起瘀血。如《直

指方》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滑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不通,则血

有一息不行。”《奇效良方》也说:“气塞不通,血壅不流。”临床以气滞、气虚而形成瘀血者较多

见。气滞多因肝气郁结而起,气虚常由脾胃虚弱所致。

2感受外邪:风、寒、暑、湿之邪侵袭,均可引起血瘀。《内经》曰:“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

血注而不通。”王清任也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热邪侵犯,煎熬血液,或热迫血妄行而溢于脉

外,也可致瘀。湿邪阻滞,亦可使血行艰涩,而成瘀。临床以寒邪引起的瘀血病证居多。

3外伤或出血:《内经》说:“人有堕坠,恶血留内。”指出外伤可以导致瘀血。妇科出血性

疾患,尤其是崩漏,离经之血每多留滞而成瘀血。而瘀血反过来又影响血液之正常运行,招致

反复出血不止。所以,在临床治疗出血病证时,强调祛瘀。

此外,阴盛内寒,经行不畅,产后败血不尽等,均可形成瘀血。


  

(二)瘀血证诊断要点

由于瘀血所在部位有不同,病程长短有差异,因此瘀血证的临床表现是错综复杂的,但有

其共性。裘氏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特点:

1疼痛:这是瘀血证的突出表现。如因瘀血而起的痛经、崩漏、产后恶露不下等,均有疼

痛的症状。疼痛的特点是痛处固定不移,按之痛甚,呈持续性,如针刺样,或刀割样,甚则绞痛。

2出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所以出血是瘀血证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是血色紫黯,

夹有血块,淋漓难净。

3肿块:瘀血乃有形之物,特别是瘀血久留,变成症积,则肿块更为明显。其特点是肿块

固定不移,触之稍有疼痛,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陈旧性宫外孕包块等均属之。

4舌质瘀斑:巢氏《诸病源候论》说:“夫有瘀血者……唇萎,舌青口燥。”故凡舌质紫黯或

有瘀斑、瘀点,均属瘀血的重要表现。

以上四点是瘀血证的基本特征。当然,瘀血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临床还须参合全身情

况,求得全面正确的诊断。


  

(三)瘀血证的主要治法

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证的基本法则。但由于病位、病性、病期有差异,所以病情亦有轻重

之不同,治疗当权衡标本缓急,因证而异,其主要治法有以下三种:

1和气行血法

常用方剂:佛手散、泽兰汤之类。

应用体会:此类方药作用和缓,既能活血,兼有养血之功,故适用于瘀血轻证,或血虚瘀滞,

 

第三卷346

 

####

或其他病证兼有血瘀者。临床上常用于瘀阻而引起的痛经,经行涩少,或产后恶露不净等病

症。

2活血化瘀法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震灵丹之类。

应用体会:此类方药作用较强,既能疏通血脉,又能消散瘀结,故适用于瘀血证较重疼痛

较剧者。临床多用于瘀结较甚的痛经、闭经、崩漏、产后恶露不下、产后血晕等病症。上述三

方,裘氏临床乐于采用,但作用和适应证同中有异。一般以震灵丹作用较强,失笑散次之,桃红

四物汤活血中寓养血,作用较缓,应用亦较广泛。

3破血攻坚法

常用方剂:下瘀血汤、大* 虫丸之类。

应用体会:此类方药大多系虫类搜剔药,或为攻下逐瘀药,或为破气攻坚药,作用较为峻

烈,有的具有*性,一般适用于瘀血证较重,或瘀积较深,久痛入络,如症积、干血痨等病症。临

床应用时,当权衡标本缓急,可与其他活血化瘀药配合使用,或攻补兼施。亦可采用丸剂,以缓

其性。


  

(四)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

1与行气法的综合应用:如前所述,“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可引起血瘀,血瘀也可能

引起气滞,所以活血化瘀法常与行气法配合应用,以增强疗效。特别是血瘀由气滞而致者,行

气尤为重要。如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疏通气机,取气行则血行之义。

2与补气法的综合应用: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则血行不畅,积而成瘀,故对气虚血瘀之证,

宜补气法与活血化瘀法综合应用。行中有补,能生能化,是治疗产后元气虚弱、胎衣或恶露不

下的有效方剂。

3与补血法的综合应用: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所以瘀血证的患者,常伴有血虚的症候。

因此,应于活血化瘀方中,加入和血补血之品,合之而为补血祛瘀之剂。

4与温经法的综合应用:血遇寒则凝,故瘀血证常由外感寒邪或阳虚内寒,使血行凝泣而

成。此类患者,宜温经法与活血祛瘀配合应用。如温经汤,即是温经散寒与养血活血合用的代

表方剂。

5与软坚散结法的综合应用:血瘀日久,聚而成形,而为症积,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此类病证,单纯活血化瘀效果尚嫌不足,每与软坚散结药物同用,疗效更著。

6与清热法的综合应用:瘀血兼有热证时,除选用某些活血化瘀药物外,还应酌情配合其

他清热药。如慢性盆腔炎,每见血瘀兼热之证。裘氏常于活血化瘀的同时,配合二藤汤(经验

方),有较好的效果。

7与止血法的综合应用:出血病证,若因瘀滞而致者,当以祛瘀为主,瘀血得去,则血自归

经。但某些患者,因出血量较多,应予适当考虑配合止血药,动静兼顾,相反相成。此类病证,

宜选用既有祛瘀作用,又有止血之功的药物。

此外,活血化瘀还可与化湿法、利水法等综合应用,兹不一一叙述。总之,当根据瘀血的兼

夹证候,分别施以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三卷347

####


  

(五)治验举例

例一,患者张某某,46岁,未婚。甲状腺瘤手术后,经汛量少,淋沥不净,迄今已20余天,

色紫黯,少腹隐痛,腰酸。脉来弦细,舌尚红润。治用震灵丹加减:当归炭4.5克、炒蒲*12

克、炒川芎2.4克、牡丹皮9克、代赭石12克、五灵脂4.5克、紫石英15克、茜草9克、禹余粮9

克、乳香末4.5克、广木香4.5克。3剂。二诊:药后阴道出血显减,惟尿时带有血丝,腹痛基本

消失,脉细,舌红,再拟原法,更小其制,以资巩固。

按:裘氏治疗瘀血而致崩漏时,常采用失笑散、震灵丹两方随症化裁。本例即是震灵丹增

减获效者。失笑散、震灵丹均有活血祛瘀作用,但失笑散宜用于瘀少经漏较轻、病程较短者,震

灵丹适用于瘀多经漏日久不止者。两方亦可配合应用。

例二,患者蔡某某,35岁。人工流产后恶露持续一个半月未净,量或多或少,色或鲜或紫,

近日阴道出血量多如经汛,少腹疼痛作胀。脉细弦,舌质尚红少津。血热夹瘀,治用清热祛瘀

法:炒五灵脂4.5克、炙椿皮15克、荆芥炭4.5克、狗脊炭15克、炒黑蒲*12克、石榴皮15克、

马齿苋15克、半枝莲9克、贯众炭12克、续断炭15克。3剂。二诊:药后阴道出血即止,仅感

腰酸纳减,头晕腹胀。脉细缓,苔薄*。改用补肾健脾,佐以清热以收全功。

按:祛瘀法常与其他方法综合应用,本例即是祛瘀与清热同用。患者人工流产后恶露持续

不止,量多色鲜,且舌质红少津,是产后阴血内亏,邪热乘虚侵入胞宫之象;又产后多瘀,少腹疼

痛作胀是其候也。乃瘀热相搏,虚实夹杂,故以失笑散活血祛瘀;配半枝莲、马齿苋以清热解

*;复入续断炭、狗脊炭既能益肾,又能固冲止血,加石榴皮、炙椿皮、贯众炭、荆芥炭,有收敛止

血之效,与活血药物相伍,通中有守,用于久崩久漏之证,可称妥善。

例三,患者王某某,29岁,工人。第一胎足月妊娠分娩,由于脐带绕颈死产,恶露40余天

未净,量不多,色紫黯,伴腰酸腹胀,食欲不振。脉弦细,舌质淡红泛紫。治用祛瘀生新清热为

先:五灵脂6克、炒蒲*12克、香附炭9克、半枝莲9克、炒山楂9克、神曲9克、贯众炭9克、蛇

舌草9克、益母草9克、炙鸡内金9克。3剂。二诊:药后恶露已净,右侧少腹尚感隐痛,食欲好

转。两脉细缓,舌质偏干。改用调理,方用八珍汤化裁以善后。

按:本例恶露绵延,亦系瘀血内滞,新血不得归经所致。方用失笑散合益母草以活血祛瘀,

配香附炭以疏通气机,取“气行则血行”之意;香附炒炭后并有收敛止血之效,复加半枝莲、蛇舌

草以清热。此类药物,产后恶露不绝之证,裘氏每常取用,以防产褥感染。至于山楂,除健胃消

食外,又助祛瘀之效,产后儿枕痛恒多用之,但药量宜大些。

五、归纳妇科血症,把握治疗关键

血症的范围较广,凡是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的出血性疾患都属之。就妇科病而言,血

症一般包括月经过多、崩漏、经行吐衄、经前便血以及恶露不绝等。此外,由瘀血引起的某些病

症,如痛经、闭经、产后血晕等,从广义来说,亦当包括在内,但习惯上并不列入血症的范围。兹

将妇科血症的主要治法与方药及其治疗上的几个关键问题,根据裘氏的临床体验,分述如下:

 

第三卷348

 

####


  

(一)妇科血症的主要治法

1补气摄血法:五脏之中,脾统血。唐容川说:“其气(指脾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

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亦即如是。”设若

脾胃虚弱,气不摄血,流溢脉外,就会变生各种出血病症。

辨证要点:出血量多,或历久不止,色淡红,质稀,面色萎*,少气懒言,精神委顿,食欲不

振,头晕目眩,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大而无力。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者,证

见面色 白,冷汗自出,神识昏沉,四肢不温或厥冷;脉浮大无根,或细弱如丝。

常用方剂:心脾两亏,统血无权,血不归经者,宜归脾汤;中气下陷,气不摄血者,宜补中益

气汤;对气虚崩漏者,裘氏经验方参芪胶艾汤效果良好;若气随血脱,出现虚脱险象者,急宜益

气固脱,方用独参汤,或参附汤。

病案举例:患者罗某某,16岁,学生。1973年6月14日初诊。患者初潮月经今年一月。

开始数月尚属正常,于5月13日月经期间劳累过度,以致量多暴崩不止。门诊时面色 白,头

晕、心悸、腹痛,继则昏厥。检验血红蛋白仅4克%,收入住院,并输血200毫升。诊脉濡大带

芤,苔薄质淡。属气不摄血,慎防阴阳离决之变。拟补气摄血,急塞其流:炒*参15克、仙鹤草

30克、陈棕炭12克、地榆炭12克、煅龙牡各30克、*芩炭4.5克、山楂炭12克、三七末1.5克

(吞)、香附炭6克。3剂。二诊:服药后阴道出血明显减少,经色转淡,腹痛已除,仍感头晕心

悸。脉象转缓,重按无力。出血过多,气阴俱伤。再从原法去山楂、香附,加红枣4枚、茯神12

克、石榴皮12克。6剂。三诊:阴道出血已净,尚有少量淡*色分泌物,夜寐不酣,心悸怔忡,

面色稍转红润。脉象细濡,苔薄白。再从补气养血固涩:炒*参12克、山萸肉12克、煅龙牡各

30克、石榴皮12克、炒枣仁9克、荆芥炭4.5克、红枣15克、白芨末1.5克(吞)、制远志4.5克。

5剂。四诊:阴道未再出血,惟感乏力肢倦,胃纳不佳。脉细弱,苔薄白微腻。前方去荆芥炭,

加六神曲9克、谷芽12克。五诊:选投补气健脾,诸症好转,患者要求出院。复查血红蛋白为

7.5克%。继以调补脾肾,丸剂缓图,以资巩固;并嘱服药外,当宜珍摄。

按:患者系劳累过度,元气受损,致经量如崩,乃至气阴俱伤,阴不抱阳,阳不摄阴,势将阴

阳离决。急拟峻补气血,固摄止崩,以防厥脱。药后症势显获转机,继以原方增删,病情逐渐好

转。以后按服丸剂,以善其后。

2清热凉血法:严用和说:“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张

景岳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至于产生

“血热”的机理,有因心火亢盛,血无所主;有因肝经火炽,藏血失职;更有脏阴不足,虚火内动,

损伤冲任,而致经血妄行。所以,同是“血热”,临床当分实热、虚热两种类型,而施以不同的治

疗方法。

辨证要点:实热者,出血量多势急,色鲜红或紫红夹块,面赤气粗,口渴心烦,怕热喜冷,尿

*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脉象洪大有力或滑数;虚热者,出血量较少,或反多,或点滴不止,色

鲜红或淡红,颧赤,午后潮热,眩晕心悸,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或夜有盗汗,腰酸痛,大便偏干,

舌红裂少苔,脉细微无力或弦细带数。

常用方剂:实热者,宜清热泻火,清心火用三*忍冬藤汤(经验方),清肝火用龙胆泻肝汤;

虚热者,宜滋阴凉血,方用固经汤、参麦地*汤之类。

 

第三卷349

####


  病案举例:患者胡某某,18岁,学生。经淋四月余,量较多,色鲜红,伴口干。脉弦数,舌尖

红起刺。心火亢盛,血热妄行,拟清热泻火:忍冬藤30克、焦栀子9克、炒*莲2.4克、木根

30克、贯众炭15克、蒲*炭9克、炙椿皮9克、马齿苋15克、白芨末3克(吞)。5剂。二诊:药

后经净已10天。脉细弦,舌偏红。拟清热养阴,佐以固涩:*芩9克、冬桑叶30克、炙龟板30

克、生地*30克、*柏4.5克、墨旱莲12克、煅龙骨15克。7剂。

按:患者经淋虽久,但经量多而色鲜,是血热之象;且舌红起刺,脉弦数,口干,更是阳热旺

盛之据,故以清热凉血为要务。药后经淋顿止,效如桴鼓。复诊考虑血去阴伤,余炎犹恐未尽,

故继用清热养阴之法标本兼顾,以杜覆辙。

3养血止血法:血症患者,由于血去过多,常导致营血不足。因此,应用养血方药,不仅有

助于改善全身状况,而且不少养血药物具有止血作用。当然,对于血去营伤的病人,养血固属

必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消除出血的原因。

辨证要点:出血久而不止,色淡红,伴面色 白,头晕乏力,心悸寐差,肢体麻木,皮肤干燥,

舌淡红,脉虚细。

常用方剂:归脾汤、胶艾四物汤、人参养荣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某,38岁,职员。每月经临量多,色淡红,拖延八九天方净,面色不华,

头晕,心悸,寐欠佳,一年前曾有流产。脉来濡细,舌质淡红。检验血红蛋白为8克%、血小板

6万/立方毫米。脉证互参,系营虚血少,冲任不固。治宜补养气血,调摄冲任。方用人参养荣

汤加减:*参12克、当归10克、炒白芍9克、炒白术9克、熟地*12克、炙远志5克、阿胶10克

(烊冲)、茯神9克、龙眼肉12克、炙甘草5克、红枣4枚。上方连服10余剂后,次月经行量减,

其余症状亦有好转。

按:流产后冲任受伤,经来量多,病延已久,营血难免耗损,因而出现头晕、心悸、寐差、肢

麻、脉细、舌淡红等血虚证候。故方用人参养荣汤增损,补养气血,调补冲任而获效机。

4调气止血法:气与血同源而异流。各具阴阳之性,互为其根。血之升降运行,皆从乎

气,故血证每由气机失调引起。如唐容川说:“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所以在

治疗上,往往采取降其逆气,平其肝气,补其脾气等法,使气血调和,血自归经。

辨证要点:气逆者,出血多见于上,如经行吐衄,伴面赤气急,头晕头痛,舌质多红,苔薄*,

脉弦;肝气郁结者,气有余便是火,而致藏血失职,冲任不固,出现经血妄行,伴精神郁闷,烦躁

易怒,胸胁胀痛,时欲叹气,舌红苔*,脉弦涩。

常用方剂:气逆而致经行吐衄者,宜用顺经汤、归经汤等;肝郁者,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

开郁止崩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唐某某,27岁。情怀抑郁,右胁胀痛,善太息;每月经行量较多,色紫,伴鼻

衄;脉弦数,舌偏红。此乃倒经,由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火,火性炎上,迫血上溢而致。现经期

将届,先予疏肝解郁,清火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醋炙柴胡4.5克、当归9克、生白芍9

克、牡丹皮9克、焦栀子9克、龙胆草6克、香附炭9克、降香6克、川牛膝9克、煅瓦楞子12克、

炙卷柏9克、白茅根15克。5剂。二诊:经行两天,量较多,无鼻衄。脉弦,舌质红。原方续服

3剂,并嘱下次月经前再服5剂。随访半年,倒经未作。

按:《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经行鼻衄,是一种病势向上的病变,多由血热气逆所

致。本例得之情怀抑郁,肝气拂逆,气结化火,血随气逆火升而上溢,故令经行鼻衄。方用丹栀

 

第三卷350

 

####

逍遥散,疏肝解郁以清肝火;复入香附、降香降其逆气,牛膝、瓦楞子引血下行。如是,则郁解火

清,气降血下,倒经遂安。

5祛瘀止血法:《内经》说:“血实者宜决之。”唐容川说:“瘀血不行,则新血无生理。”血症

可由瘀血阻滞经脉而致,尤其是出血之后,每多留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血必复出。因此,

消瘀一法,亦是血证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辨证要点: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黑有块;少腹胀痛,按之更甚,或少腹有瘕块;舌质紫黯有

瘀斑,脉沉结或细涩。

常用方剂:桃红四物汤、失笑散、震灵丹、少腹逐瘀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丁某某,17岁,学生。经淋3月余,间歇有之,量多少不一,色黯,少腹胀痛

拒按,腰酸,头晕,肢软。脉细涩,舌质紫绛。气滞血瘀,经水不得归经。拟蒲*散加减:黑蒲*

9克、川芎4.5克、牡丹皮9克、制香附9克、生山楂15克、当归炭9克、延胡索9克、荆芥炭4.5

克、泽兰9克、地榆9克、青皮4.5克。5剂。二诊:服蒲*散加减一剂后,次日经量增多,色黯

夹瘀块,腹痛顿除,6天后经净。续用八珍汤善后。

按:本例经漏,乃气滞血瘀引起,即先贤所谓“瘀血占据血室,女子血不归经”。其经水色黯

夹血块,少腹胀痛拒按,脉细涩,舌质带紫,是辨证为瘀血的重要依据。故用蒲*散加减行气逐

瘀,瘀去新生,血能归经,经淋自净。

6温经止血法:出血之证固然以血热者居多,然亦有因血寒而起者。盖气属阳,血属阴,

阴阳相互维系。若外寒伤阳,或阳气素虚,致阳不固阴,血不循经而成血症。此类患者,宜用温

经止血法。

辨证要点:血色清稀或紫黯,夹有血块;少腹冷痛,得温稍减;口淡不渴,畏寒怯冷,四肢不

暖;舌质淡苔白滑,脉迟。

常用方剂:温经汤、理中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某。38岁,工人。每月经临量多,色淡红,夹有血块;少腹绵绵作痛,

喜按喜温;畏寒怯冷,常感腰酸;平时带多,质清稀;现经期将至,脉沉细迟,舌质淡苔薄白。凭

证参脉,显系阳虚宫寒,冲任失固。治宜温经摄血,方用温经汤加减:炒当归9克、肉桂末1.2

克(吞)、吴茱萸3克、干姜炭4.5克、艾叶炭9克、炒小茴香3克、炒白芍10克、炒*参10克、牡

丹皮4.5克、炒麦冬10克、炙甘草4.5克。5剂。二诊:经行已3天,量较既往减少,腹痛亦显

著减轻。脉舌如前。治守原法,前方续服3剂。三诊:经净,拟金匮肾气丸加味:熟地*12克、

茯苓9克、山萸肉9克、淮山药12克、牡丹皮6克、泽泻6克、肉桂末1.2克(吞)、淡附子45

克、淫羊藿6克、菟丝子12克。5剂。

按:温经汤有温经散寒、补阳和阴的作用,是调经的主方。本例证见经来量多色淡,伴腹痛

喜按,畏寒怯冷,脉沉细迟,舌淡,为阳虚宫寒之候,故用温经汤加减,温经散寒以调经。经净后

用肾气丸法,取温肾以益冲任,亦为治本之法。

由于妇科血症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所以上述几种治法,往往相互配合应用,如补气与养

血、滋阴与清热、止血与祛瘀等,不可截然分割。


  

(二)妇科血症治疗上的几个关键问题

1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中医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所以,对于妇科血症

 

第三卷351

####

的治疗,不可见血专事止血,当详究出血之因,对症施治。若非血热而误投寒凉,使血寒而凝,

每致留瘀而使病情反复或起变化,必须注意。

2掌握阶段,因证施治:掌握病变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血症的治

疗,是十分重要的。唐容川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等四个步骤。裘氏体会:当其出血之时,

往往因来势较急,若不速止其血,势必导致亡血、虚脱等恶果。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着

重止血,此即“止血”为第一步;血止之后,容易留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所以续用消除瘀血,俾

瘀血得去,则血易归经,此即“消瘀”为第二步;血既止,瘀既消,但数日后复出血者,是病因未

除,脉络不宁,血不安其经故也,当审因论治,热者寒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之类,使血得安则

愈,此即“宁血”为第三步;失血之后,营血必虚,虽病因得除,若不复其本原,恐疗效不能巩固,

故需调补以善后,此即“补血”为第四步。裘氏在治疗崩漏时,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掌握塞

流、澄源、复旧三个步骤,即效法于唐容川之意。

3注意消瘀,防止瘀滞:消瘀法在妇科血症治疗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则血症可直接

由瘀血而起,二则出血容易留瘀,若不及时地祛除瘀血,血常间歇而复出,病情缠绵难愈。所以

临床对因瘀血而引起出血者,应以消瘀为主,或止血消瘀并用,相辅相成,求其“经脉以通、血气

以从”,达到血行而止血的目的,此亦“通因通用”之意。血止之后,为了防止留瘀,常在其他治

法中配合消瘀之品,以杜覆辙。前贤所谓“善止血者且无凝瘀之弊”。裘氏在治疗崩漏时,很注

意诊察患者腹部有无胀痛、血色之紫淡,有无夹块等情况,再参以舌脉,审其有无积瘀,作为应

用消瘀药物的重要依据,慎防瘀滞为患。

4气血兼顾,调气止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调则血循常道,气乱则妄行无度。因此,

治疗妇科血症,调气亦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如气逆而致经行吐衄者,当以降气为主,气降则血

亦下行而无上溢之害;若气陷而致月经过多、崩漏、经前便血者,宜补气为主,气充则摄血有权,

血液自无下溢之变;若气滞而致血瘀者,当疏通气机,气畅则血液流通,瘀血自消。

5补养肝肾、调理冲任:补养肝肾也是治疗妇科血症的重要措施之一。盖冲任隶属于肝

肾,诸如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多因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所致。所以,补养肝肾即是调理冲任,

冲任得固,经血自不妄行。

6调理脾胃,巩固疗效:治疗妇科血症,调理脾胃是重要一环。这是因为脾胃居中,为气

机升降之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若脾胃功能失健,升降失其常度,则血液就会上溢或下

溢,而出现经行吐衄、月经过多、崩漏等疾。所以治疗血症,应用调理脾胃之法,使气机升降复

其常度,气顺则血安,自无错行之变。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止之后,或恢复期,更需调理

脾胃以资化源。如是营血易复,有助于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

临证特色

一、闭经治疗 因证制宜

闭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兹将裘氏对本病辨证论治,因证制宜的认识和体会作简要

 

第三卷352

 

####

介绍。


  

(一)辨证分型论治

裘氏根据实践,将本病分为气血虚亏、气滞血瘀、冲任不足、阴虚内热和风寒凝结等五个主

要类型。

1气血虚亏型:多因脾虚失运,化源不足所致;或因久患慢性病,气血耗损而成;或因堕

胎、多产等失血过多,营阴内亏而起。

主证:面色萎*,神疲乏力,眩晕心悸,纳少便溏,四肢不温;以往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渐至

闭止;脉象细软,舌质淡红。

治法与选方:治宜健脾益胃,补养气血。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病案举例:患者许某某,35岁。闭经13个月,面色苍白,神倦乏力,身形消瘦,食欲不振,

头晕心悸,腰酸。病由1962年小产后引起。脉象细弱,舌质淡红,苔薄白。诊断为气血虚亏型

闭经。治宜补气养血。药用炙*芪、丹参、鸡血藤各12克,炒当归、炒*参、炒白芍、炙鸡内金

各9克,炒川芎2.4克。上方随症加减服40余剂后,月经来潮,3天净,色量尚可,后用当归补

血丸合香砂六君丸调理,观察3个月,经行正常。

按:本例闭经由小产引起,结合临床见证,显系气血两亏之象。故用参、芪以健脾益气;归、

芍、丹参、川芎、鸡血藤以养血调经;更佐鸡内金以醒胃悦脾。服后月经来潮,续用当归补血丸

合香砂六君丸,意在调理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是治本之法。

2气滞血瘀型:多因情志不遂,思虑过度,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而成。

主证:情绪急躁,头晕胁痛,胸闷少食,口苦咽干,嗳气吞酸,乳房作胀,脉象弦细或弦涩,舌

苔薄*。

治法与选方:治宜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方用逍遥散合乌药散加减。

病案举例:患者艾某某,37岁。闭经6个月,少腹作胀,似有痞块攻窜,两乳胀痛,纳谷不

馨,头晕腰酸,带下颇多。脉来弦涩,舌苔薄*,质紫红。诊断为气滞血瘀型闭经。治宜疏肝理

气,活血祛瘀。药用酒当归、酒赤芍、大麦芽、制香附各9克,鸡血藤、丹参、夏枯草各12克,青

皮、川芎各4.5克,山楂、川楝子各9克。上方加减连服40剂后,月经转正常,量中等色黯,少

腹胀痛悉减。再投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药,观察3个月,经行正常。

按:本例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药用香附、青皮、川芎、川楝子疏肝理气,合当归、赤芍、鸡

血藤、丹参活血祛瘀,加夏枯草、山楂软坚消结,药后经水得转正常。

3冲任不足型:先天肾气不足,幼年多病,或房劳过度,或多产伤肾,致冲任两脉亏损,血

海空虚,月事不以时下。

主证:面色苍白或灰黯,形寒怯冷,腰脊酸楚,眩晕耳鸣,舌质淡白,脉象沉细或细弱。

治法与选方:治宜温补肾阳,调养冲任。方用右归丸合桂仙汤化裁。

病案举例:患者于某某,38岁。停经一年半,眩晕腰酸,四肢不温。两脉细弱,舌苔薄白而

滑。诊断为冲任不足型闭经。治宜补肾温宫。药用淫羊藿、仙茅、当归、苁蓉、巴戟天、炒赤芍

各9克,紫石英30克,肉桂末1.2克,炒川芎2.4克,河车大造丸12克(分吞)。上方随症加减

服15剂,月经来潮量少。后仍用桂仙汤加味,以巩固疗效。

按:桂仙汤有温补肾阳,调摄冲任的作用,对冲任虚寒而致的闭经,常获良效。现代医学所

 

第三卷353

####

称的卵巢功能紊乱引起的闭经,应用桂仙汤,疗效亦较满意。

4阴虚内热型:常见于多产妇女,或热病之后,或久患宿疾,以致营阴内耗,虚阳偏亢。

主证:身形瘦削,午后潮热,口干咽燥,眩晕腰酸,心悸少寐,舌红绛、苔剥、脉象细数或细

弦。

治法与选方:治宜滋阴清热,养血调经。方用知柏地*丸、大补阴丸或秦艽鳖甲汤加减。

病案举例:患者楼某某,38岁。闭经5个月,头晕目眩,午后潮热,形瘦神疲,下肢酸软。

脉象细数,舌红苔薄。证属阴虚内热。治宜滋阴清热,佐以调经。药用秦艽、知母、银紫胡、青

蒿、赤芍、牡丹皮各9克,丹参、地骨皮各12克、炙鳖甲15克,炙甘草3克。上方随症加减服10

余剂后,潮热始退,脉数转缓,惟月水未下,形瘦神倦如前。此因久病之躯,气血大耗,血海空

虚,经水无源所致。继用归脾汤加减以资化源。药用*芪、生地、丹参、鸡血藤各12克,当归、

酒赤白芍、*参、白术、茯神各9克,广木香、炙甘草各3克,川芎2.4克,另龟鹿二仙膏12克

(烊冲)。上方随证出入连服20余剂,经水转正常,量少,色黯,嘱继服前方调理巩固。

按:本例经西医诊断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结核”。中医辨证属阴虚内热型闭经。故初用

秦艽鳖甲汤加减滋阴清热,服后潮热虽退而经水未下。盖此类病证,患者大都气血俱耗,欲补

养气血,必当资其化源,故改用归脾汤化裁,意在温补心脾,气血同顾,气壮则能生血,药后经水

得转,获效显然。

5风寒凝结型:经期受寒,或食生冷之物,寒气客于胞门,结于冲任,阻其经络,致经水不

行。

主证:神色委顿,少腹胀痛,腰背酸胀,白带绵下,恶风头痛,苔薄白,脉沉迟或紧。

治法与选方:治宜温经散寒。方用温经汤加减。

病案举例:患者蔡某某,24岁。经期涉水受凉,寒气结于胞门,营血之行艰涩,闭经已四

月,少腹时有胀痛。脉来细涩,舌苔薄白。诊断为风寒凝结型闭经。治宜温经散寒。药用桂

枝、艾叶、苏叶各4.5克,炒当归、炒赤芍、制香附各9克,川芎2.4克,吴茱萸1.8克,炒丹参12

克。上方服7剂后经转,继用八珍汤加减以善其后。

按:本例闭经,因感受风寒,邪气客于胞门而起,故于养血调经药中,加桂枝、艾叶、苏叶之

类以祛风散寒,冀其外邪得去,营血通畅,则经水自下。


  

(二)临证思路

1注意调理脾胃:闭经的成因不一,治法各异,临床以气血虚亏型最为常见。辨证推因,

大多由于脾胃虚弱,化源不足引起。盖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有伤,内则脏腑

失养,外则肌肤失充。在女子,则冲任失调,血海空虚,闭经等证,由是作矣。故对闭经治疗,调

理脾胃,实为重要的法则。不仅对气血虚亏患者治疗多从补益脾胃立法,而且对其他各型,亦

往往随症加入健脾和胃之药。

2重视舒肝解郁:历代医籍对闭经病因病机的论述,很重视精神因素的影响。如《内经》

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济阴纲目》亦

云:“人有隐情曲意,难以舒其衷者,则气郁而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

变化气血以入二阳之血海矣,血海无余,所以不月也。”这更清楚地阐明了情志不舒,导致脏腑

功能紊乱,是引起闭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肝脏的功能,使肝气条达,也是治疗闭经的

 

第三卷354

 

####

重要一环。

3酌情活血祛瘀:活血祛瘀是治疗闭经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法一般适用于气滞血瘀的实

证,但对其他各型,亦可根据病情的演变,酌情应用。如对气血虚亏和冲任不足型患者,可在

补养药中,适当加入活血祛瘀药物,所谓“寓攻于补”,疗效可能更佳;或者先行补养,俟正气回

复,一般情况改善后,再用活血破瘀药,以催促月经下行,常能应手取效,此即“先补后攻”之法。

总之,贵在临证掌握时机,灵活变通。

4欲孕必先调经:闭经与不孕有密切的关系,对月经不调而引起不孕的治疗,当以调经为

主,经调方能受孕。

5施治务求其本:现代医学所谓“子宫内膜结核”引起的闭经,大多属于阴虚内热,气血耗

损之证。治法初以秦艽鳖甲汤之类,以滋阴清热;俟骨蒸潮热退后,继用归脾汤促其生化之源,

使血海充盈;再进补肾壮阳,使肾气伸发,冲任受养。如是则阴阳得平,气血恢复,则经水自下

矣。否则,滋阴之品用之太过,会使脾胃受伤,肾阳被遏,于是化源更形不足,其病益甚。总之,

本病的治疗,应用滋阴清热的方法仅是权宜之计,而温补脾肾,乃是治本之法,必须明确之。

二、痛经证治 明辨虚实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临床以行经前后或经期少腹及腰部疼痛为主证,其主要机理为气血

运行不畅所致。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月经期间抵抗力减低,易受六淫侵袭和七情所伤。

如寒邪客于冲任,与血相结而致经血凝滞;郁怒伤肝,致肝气郁滞,营血不畅,以及体质虚弱,气

血不足,肝肾亏虚,胞脉失养,均可引起痛经。《景岳全书·妇人规》说:“经行腹痛,证有虚实。

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据此,临床当分

虚、实两大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一)实 证

1气滞血瘀型:多因忧思郁怒,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不能运血以畅行,以致血滞于胞脉而

见痛经。

主证: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气滞为主者,胀甚于痛,胀甚连及两胁,胸闷,或乳房作胀;血

瘀为主者,痛甚于胀,按之痛甚。经水量少,淋漓不畅,脉沉弦或细涩,舌质偏红或泛紫。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主要方剂: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之类。裘氏应用师传秘方调经定痛散效果卓著。若配

合针刺合谷、关元、三阴交,方法简便,取效更快。

病案举例:患者封某某,26岁,已婚。患者经行少腹坠胀,伴疼痛拒按,痛势较剧,畏寒欲

呕,经量少,似不畅行,色紫夹小血块,持续三四天,周期规则,病延二三年。现经汛将至。脉沉

涩而弦,舌质尚润伴紫,苔薄白。辨证:气滞血瘀。治法:疏肝理气,活血行瘀。方用:赤芍9

克、桃仁9克、红花9克、木香9克、枳壳9克、香附9克、苏木9克。二诊:服药7剂,此次经转

较前畅行,经量增多夹紫血块,痛势显减。脉细涩,苔白。改用疏肝顺气法,方用:香附9克、木

香9克、乌药6克、砂仁3克、白芍9克、熟地24克。嘱隔日一剂。时隔五月随访,经行已无腹

痛四月矣。

 

第三卷355

####


  按:肝经郁结,气机失宣,气滞血瘀,致经脉运行不畅,血阻胞宫而作痛,故以疏肝理气、活

血行瘀立法。本例仿血府逐瘀汤,以芍药、红花养血活血,香附、木香、枳壳疏肝理气,桃仁、苏

木行气逐瘀,为塞者通之之法。继用《证治准绳》加味乌药汤,以收全功。

2寒凝型:多因经期涉水淋雨,或饮食生冷,感受寒邪,滞于胞宫,血得寒则凝,致经血运

行不畅而作痛。诚如张景岳所说:“经水临行,误食冷物,若寒滞于经,或外寒所逆,或素不慎

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

主证:经前或经行少腹拘挛冷痛,或绞痛,得温减轻,痛甚呕吐清水,四肢不温,经水量少色

黯红,淋而不畅,或夹有血块,脉沉迟或沉紧,舌苔薄白。

治法:温经散寒。

主要方剂:吴茱萸汤加减。

病案举例:患者何某某,已婚,36岁。病延数载,曾在行经期涉水,经前三天腹痛感冷,至

经行三五天腹痛加剧难忍,得温略减,不能进食,呕吐清水,自汗头晕,卧不起床,经水逾期而

来,经色黯淡,经量少,腰酸腹坠,面色苍白憔悴,形态忧愁,经常不能参加生产劳动。脉沉涩,

苔薄白。西医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药治疗。由外院转入我科。辨

证:寒湿凝滞。治法:助阳逐瘀。方用:桂枝4.5克、炒白芍9克、当归12克、川芎4.5克、炙甘

草3克、艾叶4克、丹参15克、香附9克、郁金6克、木香9克、炮姜4.5克、肉桂末2.4克(研粉

和丸吞)。二诊:前方服后,腹痛减轻,略能进食不呕,自汗已除,面容转华,精神喜悦。脉象迟

缓,苔薄白。前方有效,原法出入。方用:桂枝4.5克、当归9克、丹参12克、川芎3克、炒白芍

9克、香附9克、艾叶3克、续断9克、炮姜3克、肉桂末1.5克(研粉和丸吞)。三诊:由温通行

血法,胞宫寒凝,得暖而散,腹痛已除,嗣后每于行经前,服上方5剂,诸恙未现,腹痛若杳,恢复

正常活动。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据其临床表现,辨证为寒湿凝滞胞宫,血因冷而

滞行,以致经来逾期,寒气郁于下焦,故现少腹剧痛,得温略减。法用桂枝汤复加肉桂,意在助

阳逐瘀,调和荣卫,为寒者热之之法。


  

(二)虚 证

1气虚血少型:多因脾胃虚弱,化源不充,以致气血不足,或久病、多产,气血两亏,经行之

后,血海益虚,胞脉失养而引起痛经。

主证:经期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得按痛减,经色淡红量少,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脉濡细,

舌淡红。

治法:补气养血。

主要方剂:胶艾八珍汤、圣愈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俞某某,37岁。痛经6年,月经尚准,周期28~30天,经期5天,经后少腹

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量少,色淡红,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头晕目眩心悸。自云6年前,由流

产大出血,从此纳谷不馨,形体消瘦。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宫体正常大小,活动,两侧附件无异

常发现。脉细无力,舌质口唇均淡红,苔薄白。辨证:脾虚失运,气血不足。治法:健脾胃,补气

血,养冲任。方用:*参12克、炙*芪30克、当归21克、熟地*15克、川芎3克、白芍9克、阿

胶12克、艾叶3克、白术9克、陈皮4克。二诊:服上方14剂,经后少腹隐痛已除,纳谷已馨,

 

第三卷356

 

####

食量增倍,经量尚少,经色稍红,腰酸乏力,头晕心悸,目眩尚存,脉舌如前。处方:前方除艾叶

加丹参30克,服14剂后,获全功而妊娠。

按:患者由流产失血过多,兼之护理失调,久而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致气血亏损,不能充沛

血海,冲任失于滋养,而成痛经。治用胶艾八珍汤、圣愈汤合方化裁,旨在气血两顾,血海盈满,

冲任得于滋养,获效显然。

2虚寒型:多因素体阳虚,胞宫虚寒,血失温运,经行不畅,不通则痛,而致痛经。

主证:经前或经行少腹冷痛,喜按喜温,经水色淡量少,畏寒怯冷,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脉

沉迟,舌淡白。

治法:温经补虚。

主要方剂:温经汤、当归建中汤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李某某,32岁,已婚。患痛经10余年,从初潮月经开始,痛势逐年增剧,喜

热按,经行后期9~15天,经色淡红,经质稀薄,经行六七天,量不多,卧床3~4天,腰酸腿软畏

寒,食则泛恶。婚后8年来未孕。脉沉细、苔薄白。辨证:肝肾虚寒。治法:温经散寒,调补肝

肾。方用:当归12克、川芎6克、赤芍9克、莪术6克、吴茱萸3克、牛膝9克、枸杞子9克、炮姜

3克、肉桂末3克、菟丝子9克、狗脊9克。二诊:前方服10剂,经行后期5天,经色转红,经质

仍稀薄,痛势减轻,卧床2天,食则不恶,仍感畏寒,腰酸带多,月经方净2天。脉细,苔薄白。

治用八珍汤加四制香附丸,日服丸剂9克,汤剂一剂。三诊:自诉10余年痛经,服药后痛势逐

月减轻而不痛,经期转正,经色已正常3个月。脉缓,舌质红润。方用:*参15克、白术9克、

茯苓9克、炙甘草3克、当归9克、白芍9克、熟地30克、川芎1.5克、杜仲30克、菟丝子15克、

巴戟天12克,另吞河车粉3克,每日睡前服。四诊:连续服上方一月余。末次月经,经行5天。

现自觉头晕畏寒,味淡,纳谷呕恶。脉细滑,苔薄白。症属妊娠恶阻,尿妊娠试验阳性。

按:患者痛经10余年,喜热按,经行后期色淡红而量少,腰腿酸楚,脉沉细,是辨证肝肾虚

寒的着眼点。盖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而冲任两脉皆隶属于肝肾,今肝肾不足,冲任失养,胞宫

虚寒,不能摄精受孕,故痛经而兼不孕。初诊用温经汤加味,以当归、川芎、赤芍、莪术、吴萸、肉

桂、炮姜养血活血散寒,使寒去而宫暧,合牛膝、菟丝、枸杞子、狗脊助肝肾之不足;二诊以八珍

汤健脾调经,复加四制香附丸理气,气血兼顾,使气顺血和,月经正常,痛经除;三诊改用毓麟珠

散,健脾胃,调营卫,补肝肾,使气血充沛,血海满盈,而有孕矣。

3肝肾阴亏型:多因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久病、多产,或房劳过度,以致精血亏损,冲任

不足,胞脉失养,遂令经行作痛。

主证:经来量少色红,行后少腹作痛,腰膝酸痛,手心灼热,口干咽燥,眩晕耳鸣,脉细数,舌

质红绛。

主要方剂:调肝汤、一贯煎之类。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某,42岁。肝病已3年(西医诊断为慢性肝炎),右胁隐痛,头晕,腰酸。

近一年来经行少腹胀痛,量少色黯红。脉弦细带数,舌质偏红,中有裂纹。辨证:肝肾阴亏,冲

任不足,胞脉不利。治法:滋养肝肾,以益冲任,佐以行气和血。方用:北沙参12克、生熟地各

12克、赤白芍各9克、当归12克、枸杞子12克、麦冬10克、金铃子9克、枳壳4.5克、郁金9

克、延胡索9克、制香附9克。二诊:上方连续服10余剂,此次经行腹痛明显减轻,余证亦有改

善,脉仍弦细,舌质红裂。后以原方加丹参18克、鳖甲15克,持续服药月余,痛经除,肝痛亦基

 

第三卷357

####

本消失。

按:本例肝郁日久,营阴暗耗,以致肝肾两亏,冲任失养,胞脉不利,而见痛经,故用魏玉璜

一贯煎加味。坚持服药,不仅痛经得愈,而肝病亦有改善。

综观上述,痛经原则上分虚实两端,具体又分为以上五种类型。根据裘氏临床经验,以气

滞血瘀型最为多见,因为女子善忧多郁,常致肝气郁滞。而气与血,相互维系,气行则血行,气

滞则血滞,故气病必累血分,形成气滞血瘀之证。当然,上述五种类型可以互相转化,又可相兼

为患,其间不可截然分割。对于痛经的辨证,裘氏认为应掌握如下要点:即气滞为主者,胀甚于

痛,常感时痛时止;血瘀为主者,痛甚于胀,多持续作痛。以虚实而言,经前或经行作痛多为实

证,经后作痛多属虚证;喜按为虚,拒按为实;绞痛为寒,刺痛为热;得热痛减为寒,得热痛重为

热。本病之治疗原则,以通畅气血为主,所谓“通则不痛”,虚则补而通之,实则行而通之,寒则

温而通之,热则清而通之。间有纯虚无滞者,宜补养气血,使气血充足,痛经自愈。服药时间

上,裘氏认为于经前三五天开始到经期,效果较明显;宜连续服用几个月经周期,疗效方能巩

固。此外,更须注意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调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最后,还须指出的是,痛经应与其他疾患引起的腹痛加以区别,以免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

差错。治病必须详询病情,细察四诊,以免误诊之患。

三、崩漏证治 分清标本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证之一,历代记述颇多,兹将裘氏的崩漏证治思路,分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

形成崩漏的机理,主要是冲任受损。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两脉与月经关系密切,若有损

伤,势必导致经血异常而致崩漏。诚如《诸病源候论》所说:“崩中者,脏腑伤损,冲脉任脉血气

俱虚故也;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本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上,当责之于肝、

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脾虚则不能摄血,肝虚则不能藏血,肾虚则封藏不固。特别肾与本病的

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冲任两脉皆起于胞中,而胞脉系于肾,所以肾为冲任之本,经血之源。《内

经》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说明肾气盛时才能产生天

癸,天癸作用于冲任两脉,血海充盈,才有月经来潮。因此,月经是否正常主要取决于肾气之盛

衰。肾脏有肾阴肾阳,两者互根而生,阴平阳秘则和,反之则病。肾阳不足,胞宫虚寒,冲任不

固,可引起崩漏;肾阴亏损,虚火偏亢,扰动冲任,迫血妄行,亦可导致本病。同时,由于脏腑之

间互相关联,肾病可以影响他脏,以致心、肝、脾等脏器失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冲任而致崩漏。

如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脾阳由此不振,健运失司,统血无权,遂成崩漏;或肾水下亏,不能上济

于心,心火独亢,血热妄行,出现崩漏;肾阴不足,又可使肝木失养,肝阳偏亢,藏血失职,或相火

扰动冲任,崩漏乃作。其次,脾脏功能失调,与本病亦密切相关。因为脾主统血,思虑或劳倦太

过,均能伤脾,使脾气虚弱或下陷,气不摄血而致崩漏。此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

导致肝失藏血之职,或气滞血瘀,影响冲任,亦可引起崩漏。

 

第三卷358

 

####


  

(二)辨证分型

1气血两虚型:骤然血崩或淋漓不净,血色由红而转淡,面色苍白无神,少气懒言,心悸头

晕耳鸣,或有微热、盗汗或自汗,面虚浮,形体消瘦,腹痛喜按;脉细弱或虚数,重按无力;舌苔薄

白,质淡红嫩胖,口唇淡红;重者可见厥逆,脉微欲绝。

2脾胃虚弱型:精神不振,困倦呵欠,嗜卧,面色萎*虚浮,四肢作胀;经行不规则,间隔时

间太短,经量或多或少,延日不净;脉濡细,舌苔薄,舌质淡红。

3肝郁气滞型:精神抑郁,头痛而胀,目眩耳鸣,失眠多梦,胸闷烦躁不宁,少腹似有胀痛,

经行不畅,淋漓不断,经色紫或夹有小血块,脉象弦涩或弦滑,舌苔微白,舌质微泛紫。

4血瘀型:少腹胀痛,牵及两腰之间,拒按,脚软头晕,胸闷气逆;经量时多时少,如崩似

漏,色紫夹血块;脉细涩,苔薄质淡紫,或现紫点。

5血热型:又可分为虚热和实热两种:虚热型:日哺潮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口干无液,

皮肤干燥,经色紫黯或紫红,月经淋漓不净,脉弦细小数,舌质红而中剥。实热型:面赤气粗,心

烦口渴喜饮,便秘溲赤,经量多色紫夹块,脉弦有力,舌质艳红。

对本病的辨证,除注意有无腹胀、腹痛以及胀、痛之性状外,还须着重观察血量之多少、血

色之深浅、血质之稠稀,并参合舌脉和全身症状,以辨别其寒热虚实,作为证治的依据。


  

(三)治疗原则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治疗崩漏,当视其病情之轻重缓急,掌握塞流、澄

源、复旧三大治疗方法。在阴道大量出血,病情危急时,首先要止血以塞其流,以防虚脱;其次

再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澄其源;最后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以复元固本,使之不再覆辙。在

方药的具体运用上,又当根据不同类型,随证施治。

1气血两虚型:以补气摄血为主,用参芪胶艾汤(经验方)。大出血而出现虚脱者,急投

独参汤以益气固脱。

2脾胃虚弱型:以补益脾胃为主,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3肝郁气滞型:以疏肝理气为主,方用逍遥散加减。

4血瘀型:以活血祛瘀为主,用蒲*散加减,或震灵丹化裁。以上两方可酌情用于人工流

产后有残留组织或产后胎盘残留而引起出血者。

5血热型:当分虚热、实热而治。虚热以滋阴清热凉血为主,用固经汤或参麦地*丸化

裁;实热以清热凉血为主,用三*忍冬藤汤(经验方)加减。肝火旺盛者,宜用龙胆泻肝汤化

裁。

病案举例

例一,患者陆某某,43岁。1993年3月11日初诊。患者自去年1月份开始,月经紊乱,淋

漓不清,末次月经12月27日来潮,至今点滴不净,经色淡,伴头晕乏力,食欲减少,大便溏薄,

少腹偶有隐痛,腰酸足软畏寒,面色不华。脉细,苔薄白,舌质淡红。系脾肾两亏,气不摄血。

治宜健脾益肾,补气摄血,兼以收敛止血:*参15克、蓖麻根炭30克、炙*芪12克、狗脊炭12

克、煅牡蛎30克、赤石脂9克、煅龙骨15克、荆芥炭4.5克、木炭30克。3剂。二诊:药后经

淋已止,仅感腰酸腿软,面色少华,脉舌同前,改用归脾汤加减:孩儿参15克、白术4.5克、炙*

 

第三卷359

####

芪12克、茯苓9克、远志4.5克、炒枣仁9克、广木香4.5克、制续断9克、制狗脊9克。7剂。

此后,连续观察三月,经行正常。

按:本例经漏不净,经色淡,伴头晕乏力,腰酸,脉细,舌淡红等。凭症参脉,为脾肾两亏,气

不摄血,故首方以健脾益肾,补气摄血为法,兼以止血,标本兼治而获良效。续用归脾汤善后,

病乃告愈。

例二,患者汪某某,42岁。1986年5月10日初诊。自去年初开始月经先期,半月一次,量

多如崩,色鲜红,夹有血块,伴腰酸,带多,头晕。脉来弦细,舌质红泛紫。经外院诊断性刮宫,

发现子宫内膜增生,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辨证属肾阴亏损,冲任不固。拟补肾

固冲:炒生地24克、山萸肉12克、续断炭9克、煅牡蛎30克、煅龙骨12克、制*精12克、墨旱

莲12克、炙龟板30克、狗脊炭9克。7剂。二诊:前投养阴补肾之剂,此次经期推迟四天,经来

量减少,5天即净,惟感潮热,头晕,腰酸,脉舌如前,阴虚内热之象。治宜秦艽鳖甲汤化裁:地

骨皮12克、炒知母9克、青蒿9克、柴胡9克、天花粉9克、秦艽9克、石仙桃9克、茯神12克、

当归9克。7剂。此后,经期转正,潮热渐退。

按:本例诊断为阴亏内热,冲任不固,其辨证的着眼点在于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潮热,

舌质红。故初诊以滋养肾阴为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服药后阴液得养,虚阳渐敛,是以月

经转调,惟潮热未退,继用秦艽鳖甲汤化裁而取效。

例三,患者杨某某,44岁。1986年9月20日初诊。自今年3月份开始月经不准,常多超

前,量多,淋漓不净。自述经多次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末次月经8月28日来潮,至9

月16日净。脉沉细,舌质略绛。先予清养之法:炙龟板30克、生牡蛎30克、炒白芍9克、桑叶

30克、墨旱莲12克、山萸肉12克、炙椿皮9克、地骨皮9克、桑寄生9克。7剂。二诊:脉细、苔

薄、舌质微紫。改用祛瘀生新之法:炒当归9克、苏木屑9克、天仙藤9克、炒五灵脂4.5克、炒

川芎4.5克、茺蔚子9克、制香附9克、炒蒲*6克、炒赤芍9克、月季花9克、泽兰9克。3剂。

三诊:本月经来量仍多,色鲜红,伴腰酸,腹部隐痛,现值经行第三天。脉沉细,舌质淡红带紫。

方用:煅牡蛎30克、炒白芍9克、淮山药12克、木根30克、白花蛇舌草9克、续断炭9克、狗

脊炭9克、*芩炭9克、炒*参9克。此后,每逢经期,暂予调经止血之剂;经期过后,即投活血

化瘀。连续治疗观察5个余月,月经渐转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已属正常大小。

按:本例月经先期量多淋漓,经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

疗上逢经期以调经止血为主,经期过后,改投活血化瘀以消症块,不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

旨,故获效机。


  

(四)临证体会

1崩漏一证,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二者可互相转化。《济生方》曰:“崩漏

之病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故崩与漏只是在病情上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在

性质上没有两样,都是子宫出血,久漏不止,病势日进则成崩,所谓“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

久崩不止,气血耗损,亦可转变为漏,两者关系密切,所以自古以来崩漏并称。在临床上,一些

医家常将子宫颈癌、子宫体癌、宫颈息肉、宫颈糜烂及子宫肌瘤等器质病变,以及由于内分泌紊

乱所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人工流产后出血、子宫肿瘤出血、子宫炎症出血和血液病

引起的子宫出血等,凡是阴道下血,如崩似漏的,统括在崩漏范畴。

 

第三卷360

 

####


  2详询病史,辨证确切:对于崩漏的辨证,要注意审其有无腹胀、腹痛以及胀、痛之性状,

更须观察血色之深浅,血质之稠稀和有无夹块等,并参合脉舌和全身症状,以辨别寒热虚实。

如病例一,表现为经色淡,少腹隐痛,舌淡红,脉细,故辨证为气虚不能摄血;例三,胞宫内有症

块,舌质泛紫,故断其瘀血内积。临床必须细心诊察,详细询问病史,才能辨证确切。至于上述

分型,主要是为了便于治疗,但不能为类型所限,因为以上几种类型,临床上有时很难截然分

开,常兼而有之,交错出现,而且各型又可相互转化,所以切勿机械地看待分型。本病的治疗,

总的来说,虚则补之,热则清之,郁则疏之,瘀则行之,不能见血止血,或拘于“血证宜凉”之说,

一概投以清热凉血,收敛固涩之品。特别对瘀血内积的类型,应用止血药更须审慎,必须遵循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掌握标本缓急,随机应变,因证制宜,不能执而不化。再则本病

的治疗,应重视调理脾胃,不仅脾虚、肾衰者采用此法,而且善后之治,亦多用之,以巩固疗效,

防止复发。实践证明,调理脾肾确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值得重视。

3中西结合,提高疗效:必须坚持中西医结合,特别在诊断上,应该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

合的方法。如上所述,引起崩漏的原因比较复杂,很多疾病均可导致子宫出血,临床必须作必

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辨证分型,这样,治疗的针对性比较强,疗效可以

提高。例如西医诊断为子宫肿瘤,而中医辨证属气血虚弱,治疗上除了补养气血以固本外,又

当考虑肿瘤的特殊矛盾,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病例三,检查发现子宫肌瘤,故中医在辨证

的基础上,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以消症积,从而使月经渐转正常。总之,中西医结合,取长补

短,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

名案评析

一、经前期紧张案

例一,宋某某,28岁。

初诊(1983年1月17日)室女,每在经前1周抽搐昏厥,频发不休,病延十载。头痛而胀,

神烦易怒,心悸少寐。末次月经1月5日。脉弦细,舌质偏淡红。治用养血平肝,健脾宁心:

太子参20克、辰茯苓9克、归身12克、制远志6克、炒枣仁12克、灵磁石30克(先煎)、青

龙齿12克(先煎)、紫贝齿15克(先煎)、丹参20克、琥珀末1.5克(冲)、百益镇惊丹1粒(睡前

服)。

二诊,经转2月7日,此次抽搐未作,惟感头痛神烦,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脉弦细。治用

前方合甘麦大枣汤。

嘱病人每在经前10天服药,解放思想,开朗达观。半年后家属告知病未复发。

例二,傅某某,22岁

初诊(1985年3月18日)室女,月经先期,每遇经前,幻音起伏不休,患得患失,失眠多梦,

口干味苦。舌质艳红,苔薄白,脉细弦。治拟泻心汤化裁:

炒川连6克、焦山栀6克、龙胆草9克、*芩6克、川柏6克、茯神9克、煅石决明20克(先

 

第三卷361

####

煎)、青龙齿15克(先煎)、当归9克、茺蔚子9克、琥珀末1.5克(冲入)、马宝粉3克(吞)。

二诊(3月23日),药后夜寐转安,食欲已振,尚有头晕耳鸣、伴有幻音,经汛将临。舌质艳

红,苔薄干燥,脉细缓。治用前意增删:

炒川连6克、绿梅3克、白芍9克(与绿梅拌炒入药)、煅石决明15克、瓜蒌仁10克、薤白头

9克、九菖蒲5克、辰茯苓9克、当归9克、泽兰9克、茺蔚子9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3克、红

枣12克、琥珀末1.5克(冲入)。

三诊(4月4日)。药后经转3月29日,量偏多,夹小血块,色鲜红,4天净,夜寐已安,头晕

幻音皆除。面色少华,舌质偏红,苔薄,脉细缓。治用清热健脾安神:

炒川莲3克、*芩6克、炒枳壳6克、辰茯苓9克、淮山药12克、红枣12克、炒白术9克、鲜

芦根9克、淮小麦30克、炙甘草3克、合欢皮9克、炒白芍12克。

以上三方交替在经前后服用数月,患者耳鸣,幻音未现,夜能安睡,经汛正常。

〔评析〕女子善怀忧郁,经前脏腑功能失调是本病主要病因。例一为月经前后癫痫发作。

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月经前后冲任脉盛,血虚肝旺,肝阳偏亢,引动内风,经后则

阴血虚亏,血不养肝,肝急风动。《内经》中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记载。变化不测谓

之神,品物流行谓之明,神明具有一切感觉和运动的意义。人类的思维、意识都是由“心”主宰,

故称心为君主之官,“心藏神”,“心神合一”。癫痫日久全由于虚,而肝风易去,心虚难以骤复,

外界六淫之侵,内伤七情之感,使心气虚者,偶遭怫逆,便有复发之虑。治用养血平肝宁心,用

归脾汤甘缓宁心,养血安神;紫贝齿、青龙齿入心肝两经合百益镇惊丹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琥

珀、丹参养血活血安神;甘麦、大枣甘润滋补,以益心脾。例二属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肝气上

逆,扰于清窍,则见头晕耳鸣,幻音起伏;肝火灼伤津液,则见口干味苦;肝热引起血热,则月经

先期;肝阴不足,血不养心,则失眠多梦。方用泻心汤荡涤肝经实火,龙齿、石决明平肝潜阳;马

宝粉、琥珀镇静安神;当归、茯神养血宁心;茺蔚子引血下行。二诊时入瓜蒌、薤白宽中理气开

胸,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宁心安神;泽兰活血调经,使经水畅行,免于泻心汤等苦寒碍经之弊。

经转后,再以淮山药、红枣、白术健脾养血,白芍、芩、连清热柔肝,使肝热清,肝阳平,肝血充,肝

气顺,则经前诸症均消,经期转正。

二、产后血晕案

例一,梁某某,25岁,1962年5月24日入院,下午6时突然腹痛拒按,胸闷作满,头晕恶逆,

面色紫黯,继而不省人事。血压130/78kPa,恶露未下。脉迟涩,舌质泛紫,仍属血逆实证。

治用行血逐瘀法,清*散加味:

当归10克、泽兰10克、血竭6克、元胡10克、制没药3克、益母草10克、赤芍9克。

服药1剂,腹痛除,胸满解,恶逆无,恶露行,面色转润,脉弦细,舌质红泛紫。血压156/

104kPa。转危为安。继用生化汤三剂,以善其后。

例二,单某某,27岁,1962年3月12日入院

患者足月第二胎,于上午10时顺利分娩。分娩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多如注,突然胸闷恶

泛,头晕目眩,四肢厥冷,渐则自汗淋漓,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眼闭口开。血压78/52kPa。

虽经补液及宫缩剂后,病情仍未好转,嘱余会诊。脉沉,舌质淡红无苔。此属脱血急症。治拟

 

第三卷362

 

####

参附汤加味:

别直参9克(另煎)、附子6克、大枣12枚、炮姜1克、五味子9克、辰麦冬10克、当归10

克。

1剂,即服,药后汗收,四肢渐温,眼睁,胸闷瘥,神志清,脉转细数。

〔评析〕妇女分娩后一二小时,突然头晕目眩,胸闷心跳,气逆,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是

谓“产后血晕”。当此之际应加注意,否则,常致暴脱死亡,为产后危症之一。

血晕可分闭与脱两种:闭为实证,少腹胀痛,恶露不下,脉弦而涩,舌质紫黯,此乃血瘀气

逆,迫血上冲致成,例一即属之,宜行气活血祛瘀,使血得下行;脱为虚证,阴道出血量颇多,无

腹胀痛,脉沉细或浮大,舌质淡红,如例二即属之。用参附汤加味,补气益血养心,使无形之气

速升而使有形之血得以固摄,乃回阳救脱之法。

若产后一周,阴道出血量多,应审其血色红紫,视其形色之虚实。若血紫夹块,乃当祛其败

血,瘀去血自止;若血色鲜红,乃惊伤心,不能生血,怒伤肝,不能藏血,劳伤脾,不能统血。血不

归经,均属血崩之类,是应与血晕相鉴别也。

医论医话

一、督脉与妇科疾病

“督脉”始于《内经》,厥后《难经》创奇经八脉学说,督为八脉之一,它的机能活动与女性生

殖生理的控制和调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督脉起于胞中,与任脉同出会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与任脉

会于上唇内龈穴,其支络肾、贯心。督乃总督之义,手足三阳皆会于督脉之大椎穴,是阳经二脉

的总纲,故有“阳脉之海”之称,能调节一身阳气的功能活动。在龈交穴与任脉相合,二脉循环

往复,维持着体内阴阳脉气的相对平衡,并调节月经的正常来潮,故督脉有调节月经周期的作

用。督脉循脊贯脑络肾,三者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督

脉循腰络肾而联系命门,故能行其统摄肾中真元之职,所以督脉又能维系人身之元气,从而能

使天癸发育成熟,正如唐宗海说:“督脉起于肾中,下至胞室,肾中天一所生之癸水入于胞中,全

在督脉导之使下也。”又肾主骨生髓,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而称“元神之府”,督脉贯脊而

上,直系脑户,故督脉精气之盛衰直接影响脑与脊髓的生理功能。

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以统宗诸阳者为“督”;统宗诸阴者为“任”,积胸

中为宗气;司呼吸者为“冲”,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三者在生理上同源互根,病理上彼此沟

通。

《素问》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

人体之阳主外而为卫,固气也。使阴所藏之精气无所妄耗,阴阳平静,固密,精神治矣。反之,

两者偏废,非病则亡。督脉司诸阳而统真元之气,一旦失职,首先使阳经气血逆乱,阻碍了肾、

脊髓、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则出现不孕、带下、经漏、产后乳汁自出、自汗或产后小便失禁、滑胎、

 

第三卷363

####

小产等征。此等均因阳不固密,督摄无权,营阴失之内守故也。如肾虚摄纳无权,督脉失司,临

床可见崩漏和产后虚脱症,乃肾中阴精虚损则“精中之阳气”无由先化,此为阴阳两虚,由血虚

气脱所致的阴虚失守,阳气外越之征候。妇人绝经前后诸症,由于肾气渐衰,精血不足,阳失潜

藏,脊髓失于濡养,督脉少荣,肾中虚火乘隙入督上窜,故见头昏烘热,背脊如火之灼,腰腿酸软

等,乃阴虚及阳,督脉受损的另一种征候表现。产后痉病、子痫等征是督脉之实证,以脊柱病变

为主,正如《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裘氏认为,此大凡是体虚风邪羁留督脉所

致。由此可见,督脉之为病,其候多端,其病理也十分复杂,寒、热、虚、实均能构成各种不同的

征候。虽皆由督脉所生,而实亦为冲任之病。

根据督脉的始末与循行,说明督脉与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经脉相通,故肝、脾、肾三脏与

督脉间接相通,因此督脉的生理功能可说是肝、脾、肾三脏功能的体现,所表现的征候也是肝、

脾、肾的征候,而在治疗选方上也多以调理肝、脾、肾三脏为主。如产后血脱,或崩漏下血,属于

肾虚督脉失司,此乃督脉失于宣通和输布阳气以固卫,督阳虚馁而致。拟用验方“养血补肾助

阳饮”,使任脉通,督脉固,并大补元气,使无形之气得以速固,气旺则血有所依,以防阴阳离决。

另如子痫,此乃体虚受风,督脉所统之太阳经受伤所致。裘氏自拟“牡蛎龙齿汤”使营阴恢复,

肝有所养,痉厥可愈。

所以临床上督脉为病,实际上是肝、脾、肾功能失调的体现,治疗上也就是通过调理肝、脾、

肾而后达到治“督”的目的。

二、谈产后病治疗规律

由于分娩时造成的产创及出血,使产妇元气受损,抵抗力减低,因此外易感受六淫之邪,内

易伤于七情饮食。又因产后瘀血内阻,为患种种,诸如产后发热、产后出血、恶露不下、恶露不

止及乳汁缺乏等,最为常见。《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指出:“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

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并阐发其病机说:“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

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鉴于产后体虚多瘀的病理特点,故古人诊治产后

病有“三审”之法: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辨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之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

衰;再审乳汁之行与不行和饮食之多寡,以断胃气之强弱,并参合产妇体质、脉舌和其他症状进

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对产后病作出正确的辨证和诊断。

对于产后病,古人有三急三冲三病之说:三急———汗、吐、泻,三者并见为危症;三冲———败

血冲心(十难救一)、冲肺(十全一、二)、冲胃(五死五活),这是古人对产后严重瘀血症预后的

看法;三病,即《金匮要略》所说的病痉、病郁冒、病大便难。以上几点在产后病的辨证和预后判

断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产后病的治疗,根据前贤论述,结合实践体会,对其规律,探讨如下:


  

(一)关于产后宜补之说

《千金方》说:“妇人产讫,五脏虚羸,惟得将补,不可转泻,若其有病,不须药,若行药,

转更增虚。”朱丹溪亦说:“产后无得令虚,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症,以末治之。”傅青主推崇丹

溪之论,谓:“凡病起于血气之衰,脾胃之虚,而产后尤甚。是以丹溪先生论产后,必大补气血为

 

第三卷364

 

####

先,虽有他症,以末治之,斯言尽治产之大旨。若能扩充立方,则治产可无过矣。”此外,李东垣、

叶天士诸医家亦主张产后宜补。但也有不赞同补养者,如张子和说:“产后慎不可作诸虚不足

治之。”裘氏认为,产后亡血伤津,血脉空虚,元气耗损,无疑是产后病的基本矛盾,自然宜于补

养,这是论其常;但观其变,邪实者也不少,特别是虚中夹实,更属多见,所以不可一概妄投补

养,须细审症情,辨证而治。诚如《医宗金鉴》所说:“胎前无不足,产后无有余,此其常也。然胎

前虽多有余之证,亦当详察其亦有不足时;产后虽多不足当详审其每挟有余之证也。”张景岳亦

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

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以上两家的论点,切合临床实际,较为

全面。

产后应用补法,历代医家各有侧重。《金匮要略》立当归生姜羊肉汤,治“产后腹中疼痛”,

取当归、羊肉补能去弱,生姜辛能散寒,共奏温血补虚散寒之效。陆渊雷阐发说:“产后腹痛,有

因于里虚者,本方所主也。”这是应用温养方法治产后病的一首名方,对后世影响甚深。《千金

方》载:“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疼痛不止,呼吸少气,或苦少腹拘急,痛

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此亦是用温养之剂治疗产后病的先例。叶

天士认为,产后病,多由于奇经八脉虚损所致,如说:“产后下元阴分先伤,而奇经八脉皆隶于

下,肝肾怯弱不固,八脉咸失其职司。”吴鞠通亦主张:“产后当究八脉。”所以用药均注意补养肝

肾以调奇经八脉。这里更值得提出傅青主对产后病的诊治,尤有卓识,他认为产后病的病因病

机,多由于气血虚衰使然,如对产后血晕,指出:“产妇有子方下地,即昏晕不语,此气血两脱

也。”又说:“产妇昏晕,全是血室空虚,无以养心,以致昏晕。”对产后少腹疼,指出:“妇人产后少

腹疼痛,按之即止,人亦以为儿枕之疼也,谁知是血虚而然乎。”再则对产后气短似喘,妄言妄

见,类中风、类痉,出汗,乳汁不下诸症,亦认为与气血亏虚有密切关系。于是傅氏治疗产后病,

每从补养气血立法,尤重于补气,明确指出:“血为有形之物,难以速生,气乃无形之物,易于迅

发,补气以生血,尤易于补血以生血耳;血非气不生,是补气即所以生血。观其所立处方,诸如

治产后恶寒身颤的十全大补汤,治产后血崩的救败求生汤,治产后乳汁不下的通乳丹,治产后

厥症的滋荣益气复神汤等等,在药物配伍上,都是补气药重于养血药。傅氏这些经验,很值得

我们借鉴。

在运用补法时,宜撷采前贤各家之长,裘氏尤服膺于傅青主之说。如治疗产后血晕(气血

虚引起者),常用加味当归补血汤,甚或用独参汤,是取“阳生阴长”、“益气生血”之义;又如治产

后大出血休克,引起垂体缺血、坏死,致卵巢功能减退,子宫萎缩,继发闭经,伴有毛发脱落,性

欲降低,形体消瘦,全身乏力,西医称“席汉氏综合征”,中医辨证属“气血虚极,肾气亏耗”。裘

氏宗叶、吴诸家之说,从补养肝肾以调奇经八脉为主,用养血补肾助阳饮(经验方),有较好效

果。当然,产后应用补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益气养血,补养肝肾,调补奇经等主要法则

外,还有调理脾胃、养心、益肺、滋阴润燥诸法,临床当对证而施。

如上所述,产后因以虚证居多,但亦有邪实者,或见虚中挟实之证,因此临证必须权衡邪正

进退,标本缓急,或投以补养,或先补后攻(这里的“攻”,泛指祛邪之法),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

施,贵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不可偏执一端。

 

第三卷365

####


  

(二)关于产后宜祛瘀之说

产后病的另一个病理特点是瘀血内阻。究其原因,或因外寒侵入;或因产创,使血道滞涩,

恶血留内;或因产妇用力过度,胎儿娩出后已无力送胞,胎盘组织不能及时排出,滞留于宫内,

成为瘀阻。瘀血为患,证候多端,或产后恶露不下;或出血不止;或产后血晕;或少腹疼;或产后

发热,瘀积日久,变为症瘕;或身热骨蒸,食少羸瘦,五心烦热,月水不行,演成干血痨,为害非

浅。所以历代医家诊治产后病,十分重视审察瘀血之有无,慎防瘀积为患。如傅青主说:“大抵

新产后,先问恶露如何”;“先问有块、无块。”《金匮要略》立枳实芍药散治“产妇腹痛”;立下瘀血

汤治产妇“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立大承气汤治“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

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哺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虽遣药有

轻重缓急之不同,但均为祛除积瘀而设,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正因为新产每多挟瘀,所以治疗

上应注意活血祛瘀,如《澹疗方》强调指出产后应“化其恶血”。傅青主治疗产后病,对祛瘀生新

的重要性阐发尤精,在处方用药上亦有不少发挥,特别是他所推崇的生化汤,行中有补,化旧

生新,凡产后瘀血未消而变生诸疾者,多以此方随证化裁。如治血晕之加味生化汤,治厥证之

加参生化汤,治泄泻之加减生化汤,排除产后胎盘残留之生化汤化裁等等,皆由本方加减而成,

本方对产后促进乳汁分泌,调节子宫收缩,减少宫缩腹痛及防止产褥感染等也有作用。此外,

如失笑散、独圣散、佛手散、古没竭散、消*散等,均是产后活血祛瘀的常用方剂,可随证选用。

鉴于产后多瘀,因此在应用补养方药时,须注意补勿留瘀。《和剂指南》说:“新产血气俱

虚,不可太补,恐增寒热,常令恶露去尽为佳。”傅青主于此更具经验,他曾再三告诫产后“块痛

未除,不可遽加参术”,恐壅补之品,不利于瘀血排除,必待瘀块消除,方可用之。若虚中夹瘀,

主张“逐瘀于补血之中,消块(瘀)于生血之内”,虚实两顾,标本兼施。这种治疗方法,充分体现

于生化汤及其加减诸方中,足可师法。


  

(三)关于产后兼夹他病的治疗问题

如前所述,新产由于气血受损,抗病力弱,外易感受六淫之邪,内易伤于七情饮食,是以多

兼他病。《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就有治产后“中风”的阳旦汤和竹叶汤,以及治

“产后下利虚极”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千金方》亦载:“妇人在褥得风,盖四肢若烦热,皆自

发露所为,若头痛,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热,与三物*芩汤。”凡此,都是为产后感邪而设。

傅青主对产后夹感的治疗阐发最详。他主张“重产轻邪”,即以扶正为主,祛邪次之,亦即“顾本

攘标”之意。如说:“凡新产后,营卫俱虚,易发寒热,身痛腹痛,决不可妄投发散之剂,当用生化

汤为主,稍佐发散之药;产后脾虚,易于停食,以致身热,世人见有身热,便以为外感,遽然发汗,

速亡甚矣,当于生化汤中加扶脾消食之药。”又说:“大抵产后忿怒气逆及停食二证,善治者必以

补气血为先,而少佐以调肝顺气,则郁怒自散;而少佐以健脾消导,则停食自行。若专理气消

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女科经论》亦告诫说:“新产后伤寒,不可轻易发汗……太抵产后大

血空虚,汗之则变筋惕肉,或郁冒昏迷,或搐搦,或便秘,其害非轻。”综观上述两家之说,产后

感邪、受气、停食,总以扶正固本为主,而祛邪治标辅之,切不可专行汗、吐、下诸法,使虚者重

虚,祸不旋踵。裘氏有鉴于此,在治疗产后夹感诸疾时,如治疗产后发热,在辨证求因,审因论

治的前提下,随时注意照顾和扶持正气,祛邪务使不伤正气。特别当邪退后,更要着重养血益

 

第三卷366

 

####

气等培补方法,尤当注意调补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当然,对于产后夹感诸疾,并不是一概

都以扶正为主,如果“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应根据标本缓急的原则,采取“急则治标”,亦即祛

邪为主的方法,否则,邪气不去,养虚为患,正气焉能恢复,疾病难以向愈。所以不能机械地理

解以上所说的问题。


  

(四)关于产后用药的问题

前贤对产后用药十分谨慎,一般主张平和之剂,反对峻剂克伐。这也是针对产后的体质特

点而治。如傅青主指出:“夫产后忧、惊、劳、倦,气血暴虚,诸症乘虚易入,如有气毋专耗伤,有

食毋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寒不可用桂附。”又说:“一应耗气破血之剂,汗吐宣下之法,只可施

诸实体,岂用于胎产。”并专列产后用药十误,以纠时弊,用心良苦。再则,前人又有“产后宜温”

之说。盖产后恶露以通畅为宜,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如用药过于寒凉,血寒而凝,使恶血阻

滞,引起病害,因此产后用药一般宜温,以利于恶露及时排出。对于上述论点,裘氏认为亦应灵

活对待,不能刻板。如产后果见实证,攻下克伐之药未尝不可应用。仲景治产后病,就有用下

瘀血汤、大承气汤者。傅青主治“妇人死血食积痰等三症”之三消丸,方中既有*连、山栀寒凉

之品,又有三棱、莪术攻破之剂。裘氏治疗产后恶露不下之重症,间有采用桃核承气汤峻剂攻

逐之;治疗产后感受邪*发热,常用红藤、败酱草、*芩、忍冬藤等寒凉之品,以清热解*。于此

可见,对产后用药,应本“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

热者清之,但具体用药又须考虑产后的体质特点,注意开郁勿专耗散,消食必兼扶脾,热多不宜

过用寒凉,寒多不宜过用香燥。既要知其常,又要明其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三、子痫防治经验谈

先兆子痫和子痫均属于晚期妊娠中*症,对母婴的健康威胁很大,是造成产妇死亡的重要

原因之一。中医学虽没有妊娠中*症这个病名,但从本病的临床表现来看,类似女科所称的

“子肿”、“子满”、“子晕”、“子痫”诸症。有关本病的症状和病因病理,历代中医文献颇多论述,

如《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胎间水气,子满体肿者,此由脾胃虚弱,脏腑之间有停水而挟以妊娠

故也。”《沈氏女科辑要笺正》说:“妊身发肿,良由真阴凝聚,以养胎元,肾家阳气不能敷布,则水

道泛溢莫制。治当展布肾气,庶几水行故道,小便利而肿胀可消。”《医宗金鉴》亦说:“孕妇忽然

颠扑抽搐,不省人事,须臾自醒,少顷复如好人,谓之子痫。”可见古人对本病早有一定的认识。

裘氏认为“子肿”、“子晕”、“子痫”等症,只是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即使较轻的“子

肿”,有时亦可发展为危重的“子痫”,因此必须重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及早防治,这点

十分重要。

先兆子痫和子痫的病因病理,裘氏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阴血亏虚,肝风内动。因

为肝为风脏,内寄相火,必赖肾水之滋养,营血之濡润,风火始宁谧不动。若平素血虚,怀孕之

后,血养胎元,阴血更形不足,肝木失濡,内风暴动,故出现眩晕、抽搐等症。其二是脾运失职,

水湿积滞。孕妇若脾胃素虚,妊娠之后,中阳不展,脾运益弱,以致湿滞水泛,而成腹满,浮肿

等症。上述两种致病原因,往往是密切相关的,而阴血亏虚,内风升动,更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因

素。从先兆子痫患者分析,虽然病情尚未发展到抽搐、昏迷的严重程度,但此类患者除浮肿外,

 

第三卷367

####

大多并见头痛眩晕等症,且舌质多呈红绛,是属阴血暗耗,内风萌动之象。此时在治疗上必须

顾及滋养阴血以熄内风,不能单纯治肿,否则可能发展为子痫。因此,无论子痫或先兆子痫,治

疗上均应着重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原则。

我院产科病房根据裘氏所制订防治子痫的处方,进行临床观察,通过几年的实践,证实效

果良好。兹将所收治的24例先兆子痫和子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小结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妊娠24周以上,血压高于169/117kPa或较基础压升高39/195kPa以上,

蛋白尿和浮肿,此三项症状中有两项并伴有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胸闷及恶心等症状者,作为

治疗观察对象。已治患者24例中,21例临床诊断为先兆子痫,3例为子痫。

2年龄:24例中,20~25岁14例,26~30岁5例,31~35岁3例,36~40岁2例。

3胎次:24例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8例,可见初产妇发病率较经产妇为高。

4症状及体征:24例中均有高血压,以舒张压在117~130kPa者5例,130~143kPa者

4例,143~156kPa者9例,156kPa以上者6例;蛋白尿15例,其中“+++”1例,“++”3

例,“+”11例;有不同程度浮肿18例;自觉头痛、头晕及恶心19例;抽搐3例(产前1例,产时2

例),其中抽搐伴昏迷1例。脉象以弦滑或细滑居多,舌质多现红绛。


  

(二)治疗方法

1主方组成(简称牡蛎龙齿汤):牡蛎15~30克、龙齿12~18克、杜仲15~30克、石决明

15~30克、制女贞9~12克、白芍9~12克、夏枯草9~15克、桑寄生9~15克、茯苓9~12克、

泽泻9~12克。

2加减法:水肿甚者,加车前草、赤小豆、猪苓。夹痰者,加竹沥半夏、制胆星、石菖蒲、旋

复花(布包)。水煎服。

3方解:方中牡蛎、龙齿镇肝潜阳,更有安神之效;杜仲、桑寄生补肾养肝,且能安胎;女贞

子、白芍滋补养血;夏枯草、石决明平肝熄风,配合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使营阴恢复而肝有所

养,脾运得展而水湿自去,则浮肿、眩晕、痉厥诸症可获痊愈。当然,由于病人体质不一,兼症又

有不同,病情变化也不一致,故使用本方时尚需随症加减,灵活化裁,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自觉症状及抽搐在短期内减轻或消失,血压以舒张压降低26kPa以上或舒

张压降至117kPa以内,蛋白尿、浮肿全部消退或减少了“++”者为“显效”;舒张压降低13~

26kPa,蛋白尿、浮肿减少“+”者为“有效”;舒张压降低13kPa以下,蛋白尿、浮肿无改善者称

“无效”。

2治疗效果:绝大多数病人症状及体征均见减轻或消失。高血压24例,显效18例,有效

和无效各3例;蛋白尿15例,除1例因治疗后未复查没有列入统计外,显效12例,有效和无效

各1例;浮肿18例,显效17例,无效1例。

 

第三卷368

 

####


  

(四)典型病例

例一,先兆子痫 患者周某某,20岁,第一胎。主诉头痛、头晕二天。检查子宫增大如足

月妊娠,左枕前位,无宫缩,血压234/1794kPa,浮肿(+),蛋白尿(-)。两脉弦滑而大,舌红

绛。辨证为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日服牡蛎龙齿汤一剂,血压逐渐下降,头痛、头晕减轻。3天

后顺产,血压降至169/117kPa,住院11天。

例二,产前子痫 患者陶某某,20岁,第一胎。孕38周,因剧烈头痛、头晕而来院急诊。

入院时胎位、胎心检查正常,血压221/161kPa,浮肿(+++),尿蛋白痕迹。入院后抽搐一

次。脉弦而滑,舌红绛。辨证系阴虚风动,脾虚水泛之象。方用牡蛎龙齿汤加减,服6剂后浮

肿消退,血压降至169/117kPa。9天后顺利分娩。住院11天。

例三,产时子痫 患者董某某,26岁。清晨因突发抽搐而入院。患者足月妊娠,神志昏

迷,面色发绀,鼾声,口腔有血性液,全身浮肿,血压234/156kPa,前后抽搐四次。经用吗啡、

25%硫酸镁、高渗葡萄糖等治疗,仍抽搐不止,乃加用中药。脉弦滑,舌苔未察。辨证属阴虚阳

亢,热极生风,夹痰上扰。方用牡蛎龙齿汤加*芩、马料豆、竹沥半夏、胆南星、菖蒲等煎汁灌

服。抽搐停止,当晚10时顺产,次晨神志清醒,血压降至182/130kPa。住院5天,病情好转

带药出院。

例四,产后子痫 患者邱某某,20岁,第一胎。临产入院。产科检查正常,血压221/

169kPa,两下肢轻度浮肿,尿蛋白痕迹,于入院当日顺产,顷刻四肢痉挛,抽搐,眼睛直视,唇

紫,牙关紧闭,持续约1分钟,前后抽搐四次。曾用25%硫酸镁、鲁米那、度冷丁、针灸等治疗,

效果不显。停上药而改用中药。脉弦细,重按无力,舌淡白。辨证系产后血虚,内风夹痰。方

用牡蛎龙齿汤加琥珀、钩藤、当归、川芎、菖蒲、竹沥、半夏、制胆星等,徐徐灌服。约5~6小时,

抽搐停止,次日血压降至169/117kPa,以后病情稳定。住院8天而出院。

上述24例临床治疗,无论消肿、降压、控制蛋白尿等方面,效果均较显著。21例先兆子痫

患者经治疗后无一例发展为子痫,起到预防子痫发生的作用。3例子痫患者入院前未经中药

治疗,住院期间经用牡蛎龙齿汤为主治疗后,病情亦得控制,说明中药防止子痫,确有良好的效

果,值得发掘和提高。

四、妇科止血药选择

出血是指血液不居脉中循环周身而外溢于体表或内脏器官的一种病症,但由于出血表现

症状体征以及脏器位置不同,故给予不同的血症病名。对于妇科,阴道出血是常见症状,表现

于月经周期以外的子宫出血,轻者终年累月不愈,重者可发生急性失血以致休克而危及生命。

究其病因历代妇科文献记载很多,但冲任受损为其主要原因,冲为血海,任系胞胎,为肝肾所

主。五脏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气为血帅,肺主一身之气,因此妇科出血之成因与五

脏、冲任、气血均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治疗出血一症时决不能见血止血,必须追本穷源,详析病

机,辨证论治,才能正确掌握止血药在临床上的选择应用。兹将裘氏临床常用止血药按其功用

不同分述如下:

1凉血药:鲜生地、粉丹皮、冬桑叶、白茅根。

 

第三卷369

####


  2凉血止血药:侧柏炭、地榆炭、大小蓟、茜草根、藕节炭、蒲*炭、贯仲炭、银花炭、陈棕

炭、牛角腮。

3补气摄血药:*芪、*参、白术、淮山药、炙甘草。

4补血止血药:熟地*、龙眼肉、陈阿胶。

5祛瘀止血药:生三七、益母草、川牛膝、赤芍、五灵脂、乳香、没药、大*、红花。

6收敛固涩药:萸肉、龙骨、牡蛎、赤石脂、石榴皮、臭椿皮。

7辛温止血药:炮姜炭、艾叶炭。

8性平止血药:仙鹤草、血余炭、白芨。

9行气止血药:荆芥炭、香附炭。

10补肾止血药:川断炭、狗脊炭。

临床上阴道出血病因多端,病机复杂,在治疗上应贯彻治病求本的精神,在辨证指导下而

立方用药,虚则补之,瘀则行之,热则清之,郁则疏之,不能一概投以清热止血之剂。假如单纯

追求止血,不但违反辨证论治原则,相反达不到止血目的。裘氏在血证施治上亦有采用从治变

法来弥补正治疗效之不足,如热邪扰动阴分,凉药不效,故善于在清热凉血药中配上一、二味温

性药,以引阳出阴,其血自止,如艾叶配淡条芩、肉桂配丹皮等。妇人以血为本,血为阴液,出血

日久必耗阴分,故裘氏在临床上对阴道出血患者病势已趋好转之际,必用自创“生地龙牡汤”以

滋阴固涩清热,而杜覆辙。

经验方

一、*芪桂车汤

组成:肉桂末1.2克(吞)、车前子15克(包)、生*芪12克、冬葵子9克。

功能:益肾补气、利尿导尿。

主治:产后小便不通。

按语:产后小便不通,其发病机理主要由于膀胱和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夫膀胱为贮尿之

器,而尿液之排泄,有赖于三焦之气化。诚如《类证治裁》所说:“膀胱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

之气化耳。”若三焦气化失职,就会发生排尿异常而致“癃闭”。究其膀胱和三焦气化功能失常

之因,多由于产后气伤,肾虚使然。盖产时去血较多,气随血耗,以致肺脾之气不足。上焦为肺

之分野,乃“水之上源”,肺气虚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为脾之分野,乃气机升降之枢

纽,脾气虚则不能升清降浊,水液潴留,不得下泄。下焦为肾之分野,肾为水脏,主开阖而司二

便,与膀胱相表里,产时肾气多受损伤,不能温煦膀胱而使膀胱气化不行,开阖失常,遂令小便

不通。是为本病病理症结之所在也。

基于上述病理,治疗关键必须调整膀胱和三焦之气化功能,特别要重视益肾补气。*芪桂

车汤乃是循理究源所制订。方中肉桂禀天地之阳气,味厚性升,为阳中之阳药,通百脉而入下

焦肝肾之经,为温补之品,能补命门之火不足,引火归源。车前子禀土中之阴气,味甘性降,为

 

第三卷370

 

####

阴中之阴药,入肝肾小肠之经,为行水泄浊之品,利小便而不泄气,强阴益精。二药合用,一温

一寒,一升一降,相互促进,引火归源,温阳利水,使州都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所以用*芪

者,一则取其甘温益气,使肺脾之气旺,气能行水。二则仿丹溪治癃闭之探吐法。丹溪云:“吾

以吐法通小便,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无从泻通,必上窍开而下窍之水出焉。”*芪能补

益肺气,启水之上源,与肉桂、车前同用,开上达下,相辅相成,其效尤显。

加减运用:若产后恶露未尽加当归、川芎。肾虚较甚加杜仲、牛膝、桑寄生。膀胱郁热加淡

竹叶、木通、忍冬藤、益元散。

二、二藤汤

组成:忍冬藤15克、红藤15克、大青叶9克、紫草根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制*9克、

川楝子9克、制元胡12克。

功用:清热利湿、凉血活血、理气止痛。

主治: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等属于湿热下注者。

按语:本方适用于湿热下注,气血郁结而引起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此类病症表

现为腰酸腹痛,带下*色,尿频赤热。本方的特点是清热解*药与凉血药合并组成,以清热解

*为主,凉血活血为辅。活血药必须取以偏于苦寒的凉血活血药,如丹皮、赤芍之类,否则使热

*蔓延扩散,这是裘氏的临床体会。方以忍冬藤、红藤、大青叶清热解*,紫草根、赤芍、丹皮凉

血活血,大*泻血中之热而导浊出,元胡、川楝子行气活血止痛。本方经过临床观察也适用于

妇科一切湿热下注兼有热*等病证。

(李千笛 编)

 

第三卷371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