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女性白带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的一种病证,又称“带证”“下白物”等。
带下病的发生常与感受湿邪→饮食劳倦→素体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带脉→任脉及脾→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西医学中,带下病多见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内分泌功能失调→宫颈或宫体肿瘤等疾病中。
主症白带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
湿热下注:带下色*,质黏有臭味。舌红,苔*腻,脉濡数。
脾虚湿盛:带下色白质黏无臭,绵绵不断,神疲纳少。舌淡,苔薄,脉细。
肾虚不固:带下清冷,稀薄如水,腰酸肢冷,尿频,舌淡,苔薄,脉沉细或带下赤白,阴部灼热,头晕耳鸣,潮热。舌红,脉细数。
1.基本治疗
治法利湿化浊,固摄止带。取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三阴交带脉白环俞
配穴湿热下注配阴陵泉→行间;脾虚湿盛配脾俞→足三里;肾虚不固配肾俞→关元。
方义中极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固任化湿→健脾益肾之效;带脉穴属足少阳经,为足少阳→带脉二经交会穴,是带脉经气所过之处,可协调冲任,止带下,调经血,理下焦;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以治其本;白环俞属足太阳经,可调膀胱气化,利湿止带,是治疗带下病的效穴。
操作中极针尖向下斜刺,使针感传至耻骨联合下为佳;带脉向前斜刺,不宜深刺;白环俞直刺,使骶部酸胀为佳;三阴交常规针刺。带脉→三阴交可加电针。
2.其他治疗
(1)拔罐取十七椎→腰眼→八髎周围之络脉。三棱针点刺出血后拔罐。每3~5日治疗1次。用于湿热下注所致带下。
(2)穴位注射取双侧三阴交。辨证选用*芪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双*连注射液,常规穴位注射。
(3)耳针取内生殖器→脾→肾→三焦。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1.针灸治疗带下病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要明确病因,滴虫性及真菌性阴道炎引起者,宜结合外用药,以增强疗效。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卫生。
1.《针灸资生经·第七》:带脉治带下赤白……有此疾者,即速灸之……若再灸百会尤佳。
2.《神应经·妇人部》:赤白带下,带脉→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三十壮。
3.《证治准绳·卷之一》:赤白带,气海→中极→白环俞,不效取后穴三阴交。
第八节不孕症
不孕症是指女子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同居1年以上而未受孕者;或曾有过孕育史,而后未避孕,又连续2年未再受孕。前者为原发性不孕,古称“全不产”;后者为继发性不孕,古称“断绪”。
不孕症的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房事不节→反复流产→久病大病→情志失调→饮食及外伤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胞宫,与任→冲二脉及肾→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
西医学中,不孕症多见于排卵功能障碍→输卵管堵塞→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等疾病。
主症育龄妇女,未避孕,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婚后有正常性生活,同居1年以上而未受孕。
肾虚胞寒: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面色晦暗,腰酸肢冷,小便清长,性欲淡漠。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肝气郁结:月经后期或经期先后不定,月经量少,乳房胀痛,烦躁易怒,善太息。舌红,苔薄白,脉弦。
痰湿阻滞:经行延后,甚或闭经,带下量多,形体肥胖,胸闷泛恶。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瘀阻胞宫: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1.基本治疗
治法调理冲任,益肾助孕。取任脉穴及肾的背俞穴→原穴为主。
主穴关元肾俞太溪三阴交
配穴肾虚胞寒配复溜→命门;肝气郁结配太冲→期门;痰湿阻滞配中脘→丰隆;瘀阻胞宫配子宫→归来。
方义肾藏精,主生殖,肾气旺盛,精血充足,冲任调和,乃能摄精成子。关元为任脉穴,位近胞宫,可壮元阴元阳,针之调和冲任,灸之温暖胞宫;肾之背俞穴肾俞→原穴太溪,补益肾气,以治其本;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健脾化湿,补益肝肾,调和冲任。
操作毫针常规刺。肾虚胞寒→痰湿阻滞→瘀滞胞宫可加用灸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每次3~5穴。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埋线取双侧三阴交。按埋线法常规操作,植入羊肠线,每月1次。
(3)穴位注射取关元→肾俞→归来→次髎→三阴交。每次选用2穴,选当归注射液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常规穴位注射,从月经周期第12日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
(4)灸法取神阙。选用熟附子→肉桂→白芷→川椒→乳香→没药→五灵脂→大青盐→冰片等温肾助阳→化瘀行气类中药,共研细末,用*酒调和制成药饼,置于神阙穴,上置大艾炷灸之,每次8~10壮,每周1~2次。
1.针灸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但其疗程较长,需要坚持治疗。
2.不孕症的原因复杂,要排除男方原因及自身生殖系统器质性不孕,对输卵管堵塞的输卵管性不孕要综合治疗。
3.治疗期间,注意情志调节,节制房事。
1.《针灸甲乙经·妇人杂病第十》: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2.《针灸资生经·第七》:妇人绝嗣不生,灸气门,在关元旁三寸,百壮……妇人无子,针关元。涌泉,治妇人无子。
3.《针灸大全·八法主治病证》: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照海二穴,中极一穴,三阴交二穴,子宫二穴。
第九节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是指孕妇在妊娠28周之后,产科检查时发现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异常。多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或经产妇,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胎位不正的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形体肥胖→负重劳作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肾→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气血亏虚,转胎无力;或气机不畅,胎位难转。
西医学称为“胎位异常”,常见有斜位→横位→臀位→足位等异常胎位。
主症孕妇在妊娠28周之后,经产科检查发现胎位不正。
基本治疗
治法调整胎位。
主穴至阴
方义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井穴,五行属金,足太阳经气由此交入足少阴肾经,能助肾水,调肾气,且按全息理论,至阴穴所在位置对应于骶部正中线,为矫正胎位之经验效穴。
操作嘱孕妇排空小便,解松腰带,坐于靠背椅上或半仰卧于床上,将艾条点燃后对准至阴穴进行温和灸或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灸至胎位转正。也可用针刺法,但手法要轻。
1.针灸矫正胎位不正疗效确切,对孕妇→胎儿均无不良影响。但应掌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妊娠28~32周期间成功率较高,若针灸治疗数次无效,应查明原因。
2.针灸治疗后,可指导患者做胸膝卧位10~15分钟配合治疗,平时应适当运动,不宜过度营养和卧床太多。
3.因子宫畸形→骨盆狭窄→盆腔肿瘤或胎儿本身因素引起的胎位不正,或习惯性早产→妊娠*血症,不适宜针灸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