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荷斯坦技术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复制链接]

1#
文章来源:荷斯坦杂志

田兵原生态牧业甘南牧场兽医主管

早在年,荷兰兽医Wester在其兽医手册中就以“acetonuria”即丙酮尿来描述临床性酮病的症状。当时大家对酮病的致病原因所知甚少,只是怀疑肝脏在本病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年,Durrell发现酮病在牧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提示当时的牧场主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因为它会导致产奶量下降并可能带来其他经济损失。随后一些学者提出,酮病可能是由于糖类的代谢紊乱以及脂肪的不完全代谢导致。

酮病是一种以奶牛血清、牛奶以及尿液中酮体(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acid,BHBA)、乙酰乙酸、丙酮)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围产期高发,尤其是泌乳早期的高产奶牛。一般认为围产期是产前21天到产后21天,在这一时期,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rymatterintake,DMI)会大幅下降。有研究表明,在产前3周内奶牛DMI下降超过30%,同时,为了满足产犊和泌乳的能量需求,奶牛产后对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的需要量是产前的2~5倍。因而围产期能量负平衡(Negativeenergybalance,NEB)是不可避免的生理过程,出现NEB之后,奶牛就需要动员体脂供能,该过程一般在肝脏内完成,这一过程可成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也是奶牛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如果奶牛动员体脂所产生的酮体不能及时代谢,过多的酮体蓄积就会导致酮病的发生。发生酮病的奶牛,一般会表现出DMI下降、体重减轻,极少数出现神经型酮病症状。早期的研究表明,临床性酮病的发病率从3%到7%不等。通常大部分的患病奶牛无临床表现,呈现亚临床酮病症状。据报道,泌乳早期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40%~60%,远高于临床性酮病。亚临床酮病奶牛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会出现产奶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并且产后真胃变位和子宫炎等疾病的发生率也会升高,进而导致新产牛的淘汰率升高。

最初人们对酮病的认识聚焦在临床性酮病上。近10年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