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上酥饼”是沁源县郭道镇绵上村的特色食品,历经两千六百余年历史流传至今。酥饼色泽金*、层多而薄、酥脆可口。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酥饼成为了绵上村的一张名片。
近日,在我市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展区内,记者见到了前来参展的“绵上酥饼”传承人杨彩珍。杨彩珍告诉记者:“一个酥饼,承载了一段历史故事,凝结了几辈人的智慧汗水。从选料、混炼、制剂、延展,到最后上火烘烤,每一个步骤都独具特色。”
敢想敢干乡村走出巧媳妇
性格爽朗,语速很快是杨彩珍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一番交谈过后,便不难发现她成功的秘密:待人真诚、敢想敢干。
年,杨彩珍出生于沁源县郭道镇绵上村一个普通农户人家。家中兄弟姊妹六人,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面对家境的贫寒,杨彩珍一直在想办法,找出路。20岁那年,她步入了婚姻殿堂。因为不甘于“面朝*土背朝天”的生活,婚后她与爱人一起经营起了砖瓦窑,从此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久后,随着孩子的到来,杨彩珍对砖瓦窑的生意开始变得力不从心,但是在家看孩子的她依旧没有甘于现状。“那段日子让我明白了,穷则思变,改变思路才能改变生活。”也正是这种敢想敢干的性格,让杨彩珍一次次抓住了人生中的机遇。当普通人家还在埋头打理玉米地时,杨彩珍率先种起了西瓜、豆子。有些村民背后议论她:“一个女人家,瞎弄了,把那么好的地都糟蹋了。”可是,当收益摆在面前时,当初不看好她的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年,为了帮助大女儿照顾孩子,杨彩珍来到了市区。闲暇时,杨彩珍又为自己踅摸起了“买卖”。那一年,她走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发现在沁源当地颇受欢迎的绵上酥饼无迹可寻。于是她回乡拜师学艺,遇到谁家酥饼做得好,总要耐心求教揣摩。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她推着小车在市区街边卖起了沁源特色美食——绵上酥饼。原本只是尝试,不料市场反响热烈,每天她一出摊,酥饼很快销售一空。那时她便想,如果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一美食就好了。也正是这个念头,让她在非遗传承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追溯历史传统美食今还在
绵上酥饼由来已久,据当地人介绍,这一传统美食已有多年历史,而且在当地还有个与之相关且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改立太子,于是引发一系列变乱。《韩诗外传》载:有一年晋献公之子重耳(即晋文公)逃到卫国,食不果腹。为保其命,忠臣介子推“割股奉君”。当重耳知道所食为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称来日做了君王,必将报答介子推。
然而,当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后,赏赐功臣,却未提及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作诗“龙(指晋文公重耳)欲上天,五蛇(指跟随重耳的五位大臣)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指介子推)独怨,终不见处所”挂在宫门上。晋文公看后,派人去召介子推。介子推隐入今介休市绵山中。晋文公求之不得,便以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与母抱树而亡。
传闻昔日火烧绵山之处,横跨今天介休市和绵山脚下的沁源县。在《沁源县志》中也有记载:“明洪武十年,沁源和绵上县合为沁源县。”因此,今沁源县郭道镇伏贵村后介子推墓为忠臣长眠之地也并非全为虚言。
史传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将其亡故之日定为“寒食节”,节日当天民众不得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即冷粥干饼,故绵上一带村民多有擅长制作干饼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绵上地区的先辈在烙大饼的基础上,将油和面糅合,通过烧饼炉烘烤,制成集“香、酥、脆”于一体的“绵上酥饼”。
非遗传承天命之年再创业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了可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经过一番咨询,杨彩珍备齐了所有申报材料。
在等待消息的日子里,杨彩珍的手艺被一家超市老板看中,邀请她成为该超市的面点师傅。那一刻杨彩珍更多的是兴奋,进入大型超市,不仅意味着自己可以有机会学习到其他面点制作技术,还可以将绵上酥饼推向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也可以学到经营管理方法,为以后经营“绵上酥饼”专营店打下基础。
在随后的三年时间,杨彩珍每换一个工作岗位,都会认真学习其他面点师傅的绝活。在此期间,绵上酥饼也先后被列入市级、省级非遗项目。
然而,当杨彩珍信心满满地准备经营“绵上酥饼”专营店时,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第一个反对她的便是老伴孙师傅。“那时儿女都长大了,家里条件还可以。加上当时她的身体不太好,经营一个店面太辛苦,所以不希望她开店。”回想当初自己反对的原因,孙师傅这样说。
最终,顶着压力,年杨彩珍的“绵上酥饼”专营店在紫金菜市场正式开张。很快,口感香酥、卖相颇佳的酥饼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生意最红火时,专营店一天要制作出售上千个酥饼。
“绵上酥饼做法考究,面要用水和油分别和好,然后再按比例捏团揉搓,经过醒面后,再包馅擀开,最后上火烤熟。这些看似简单,但掌握不好,做出来的酥饼就会失去应有的口感和卖相。”对于绵上酥饼的制作,杨彩珍颇有心得。
如今,为了将这一传统文化美食传承下去,杨彩珍将制作技艺教授给了女儿,包括儿子、女婿也都成了绵上酥饼的制作高手。“未来希望更多人能够品尝到绵上酥饼,同时这项制作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毕竟祖辈流传下来的美食,搅动的不仅仅是味蕾,还有悠悠的历史情怀和浓浓的乡情。”杨彩珍说。
▌融媒体记者:文/图许福勇张瑞英
▌整合、编辑:周丽
版权声明
长治日报社所属《长治日报》、《上*晚报》、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在互联网、无线客户端、微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