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n在澳门,五岁以内的孩子打点滴是犯法的,不允许的,成人输液一次,缩短寿命七天左右,孩子输液一次,大脑七天不发育,而且免疫力下降,药物的*素要2~4年才能排出体外中国每年输液亿瓶以上,平均每人8瓶,多么可怕的数据,为了孩子和我们的亲人,把它分享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给孩子多提高免疫力才是聪明的选择父母无知的爱,就是最大的伤害,你认同么?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2我国人均输进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3数据显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中国抗生素人均年销售量达到了克,而美国只有13克,是美国的10倍。4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5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有60%左右是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的。
因此,静脉输液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央视新闻:输液=自杀?53种疾病不准输液
滥用抗生素的结果,就是会让人体产生抗药性。你以后生病,再用抗生素,就可能效果不好了,甚至没有效果了。究竟哪些疾病需要静脉输液?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对静脉输液“谈虎色变”,以后需要对它敬而远之?Tooyoungtoosimple!(敲黑板,划重点!)专家说,不能“一刀切”地反对静脉输液,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静脉输液是可以使用的: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出现病情危重,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三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具体使用指征如下:1,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2,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等。3,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4,输入药物,以达到解*、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5,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6,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7,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8,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这53种疾病不需要输液根据《通知》,门、急诊原则上不需要输液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如下:一、内科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性咽喉炎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宭迫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9.高血压亚急症10.慢性浅表性胃炎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13.轻度结肠炎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17.急性膀胱炎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19.单纯的房早、室早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21.无特殊并发症的、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二、外科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3.轻度软组织挫伤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5.浅静脉炎6.老年性骨关节炎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9.慢性劳损性疾病10.慢性膀胱炎11.慢性前列腺炎12.前列腺增生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14.精囊炎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三、妇科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4.前庭大腺囊肿5.阴道炎、外阴炎6.原发性痛经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功血)四、儿科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是世卫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但日常生活中,医院当保健院、抗生素当消炎药,长期滥用抗生素,不仅不会杀死身体里的病*,反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促使疾病周期延长!bsp;
冬天洗澡不但有些冷,如果洗澡的方式不对,还会让你生病+短命。下面几个洗澡的误区,你千万不要再犯了。别让你的寿命折损在浴室里~
误区1热水泡澡时间长
冬季天气寒冷,大家都喜欢舒服地泡在热水中,舍不得离开。但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泡澡时间太长,会使皮肤表面失去油脂保护,从而产生干燥瘙痒等症状,还会引起皮肤发皱、脱水等情况。此外,长时间泡澡人容易疲劳,易引起心脏缺血、缺氧,致使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甚至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
★建议:盆浴20分钟,淋浴3至5分钟即可
误区2洗澡水温越高越好
寒冷的天气里,很多人都喜欢用很热的水洗澡,甚至觉得越滚烫的水温越能提高身体热度。但洗澡水温过高却会让你的皮肤苦不堪言。它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干燥的程度。同时,过高的温度还会增加心脏负担,因为全身皮肤血管明显扩张,使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会使心脏缺血缺氧。
★建议:洗澡时水温与体温接近为宜
误区3使用清洁能力强的浴液
冬季节皮肤本就干燥脆弱,如果使用清洁能力较强的浴液,会加重损害皮肤的保护层,加重皮肤问题。秋冬季洗澡的时候我们宜选择性质温和的沐浴用品,以避免对于肌肤的刺激。
★建议:浴液一定要选择碱性小的,中性的最好。沐浴后最好涂一层可以润肤、保湿的护肤品。
如果有皮肤瘙痒的老年人切记不要用太热的水,而应该用温水轻轻洗(不要搓),因为你身上痒并不是因为有脏东西,而是年纪越来越大皮肤的饱水量下降,皮肤太干燥了而痒,所以不要再用热水刺激皮肤,应该选择事后弄点白醋+甘油涂抹全身,穿棉质衣服,来保护皮肤~
误区4洗澡过于频繁
很多人认为洗澡越勤,身体才会越干净。但随着冬天的来临,皮肤也变得越来越干燥脆弱,皮肤瘙痒也容易盯上这些“勤洗澡族”。洗澡过勤会把皮肤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肤表面的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到皮肤的角质层,由此导致皮肤瘙痒,皮肤的抵抗力也会减弱,反而容易得病。用力的搓洗也会致使本就脆弱的表皮受损,细菌、真菌趁虚而入,造成皮肤感染。
★建议:冬季洗澡次数以每周1~2次为宜。
误区5洗澡顺序不讲究
冬季的低温使人体皮肤的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而冬季洗澡水的温度又相对较高,温热的水突然从头而至,会让人体调节系统“措手不及”,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头晕、胸闷等种种不适也会随之找上门来。
★建议:冬天洗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洗澡前先用热水冲冲脚,待脚部温暖后再慢慢往身体上淋水,让身体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误区6洗澡时紧闭门窗
很多人冬天洗澡都喜欢关紧门窗,唯恐外面的冷空气偷偷潜入。但如果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澡,这种行为极易导致一氧化碳中*。
★建议:洗澡时别紧闭门窗,超过半小时一定要上前看看。否则若中*超过半小时,会有生命危险。
这样洗澡最健康
洗澡时间
饭后两小时,或下顿饭前1小时左右为宜;
剧烈运动和酒后都不能马上洗澡。
大多数人洗澡,首先就是洗头,这是错误的。
冬季气温低,脱掉衣服进入浴室后,血液会集中在内脏和头部,马上洗头,可能导致头部血液流通不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脑血管疾病。
正确的顺序应该这样:
1、洗脸
当你进入淋浴房后,热水一开,就会产生腾腾蒸气,而人体的毛孔遇热会扩张,所以如果当你在此时没有先将脸洗干净,脸上积累了一天的脏东西,便会趁你毛孔大门开启之时,潜入你的毛孔。
2、洗澡
脸洗干净之后就能够清洁身体了。洗澡时水温应与体温接近为宜。若水温过高,会使全身表皮血管扩张,心脑血流量减少,容易发生缺氧;而水温过低则会使皮肤毛孔紧闭,不利于清除污垢,也会令体内热量分发不出来,浴后感觉四肢无力。
3、洗头
头发在蒸气的氤氲中得以滋润,先将头发在水中充分湿润后涂上洗发水,把头发置于顶部搓揉片刻,用清水冲洗,切记一定要冲洗干净,再均匀抹上火局油膏或护发素,轻轻按摩三到五分钟,用宽齿梳梳顺,洗净。
洗了一辈子澡,竟然一直都不到应该这样洗才最健康,转给亲友们都瞧瞧~
Ⅰ什么是禅一、广义的禅(一)禅宗大师论禅慧皎:“禅也者妙万物而为高,故能无法不缘,无境不察,然缘情察境,唯寂乃明,其犹渊池息浪,则彻见鱼石,心水既澄,则凝照无隐!”(二)佛学文献论禅《佛学大辞典》:禅(术语)禅那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虑。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盘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见禅定条。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禅法(术语)有二种:一曰如来禅。一曰祖师禅。如来禅者,经论所说,秦罗什初传之,至天台而极详悉。祖师禅者,经论之外,祖祖自心印心,魏达摩初传之。佛于灵山会上拈一枝莲华示四众,百万人天不能解其意,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而领佛旨。佛言我付汝以涅盘之妙心。是如来禅之宗源也。故称为佛心宗。常言禅法者,指此佛心宗之禅。1、总说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通称禅定。禅定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维修”,新译曰:静虑。思维修者,为思维所对之境,而研习之意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意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意。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禅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定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维审虑,自具定止寂静之意,故得名定。三昧无思维审虑之意,不得名禅。总别合称,则曰禅定。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之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证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色界之烦恼,得无漏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但为诸定之根本,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2、根本四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共名十二门禅,亦名世间净禅。今先明四禅也。此四禅法,各有方便中间,今但论色界正定,不取方便中间,故名根本四禅。(一)初禅初禅者,行人先须趺坐调息,从粗住细住,阶欲界定。次后身心泯然虚豁,失于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若虚空,是为未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即是初禅方便,亦名未来禅。得此相已,初勿惊恐,亦勿欢喜(惊喜皆能招魔),勿向人说(说则永失不可复得,譬如种树,不可露根)。若于未到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种胜妙功德庄严动法,此则略说初动触相。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乃至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然亦无定前后)。故名初禅。言余触者,即前动触为一,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涩,八滑。复有八触:一掉,二猗,三冷,四热,五浮,六沈,七坚,八软。此八与前八虽同,而细分别,不无小异。此十六触,随一发时,悉有十种善法功德眷属。行者因未到地,发如是等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初发。并是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从此舍离欲界五欲五盖(五欲者: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得初禅五支功德(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A、觉支初心在缘名觉。谓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B、观支细心分别名观。谓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C、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护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涌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快,故名乐支。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为一心。谓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心,故有微细之散,若喜乐息,自然心与定一,故名一心支。若在人中坐禅,得此根本初禅,不失不退,则命终已,随初禅力深浅,必生梵众等之天中,是初禅天因也。(二)二禅次二禅者,若于初禅定中,厌离觉观,入中间禅。从未到地,专心不止,于后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具足四支功德(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A、内净支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谓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静,故名内净支。B、喜支欣庆之心名喜。谓行者初得内静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喜支。C、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喜涌之情既息,则怡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乐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谓之一心。谓行者喜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一心支。名为根本二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光等之天中,是为二禅天因也。(三)三禅次三禅者,若于二禅定,厌离喜相,入中间禅。从未到地,澄静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内外,与乐俱发,具足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A、舍支离喜不悔名舍。谓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诃责二禅之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B、念支念名爱念。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C、慧支解知之心名慧。谓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若非善巧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遍身也。D、乐支怡悦之心名乐。谓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则增长遍身,怡悦安快。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则余地更无遍身之乐也。E、一心支心与定一,名曰一心。谓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为一,澄渟不动也。名为根本三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少净等之天中,是为三禅天因也。(四)四禅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兀诤笃湫幕砣豢ⅲㄐ陌惨鋈胂⒍希咦闼闹ЧΦ拢ㄒ徊豢嗖焕郑幔钋寰唬囊恍模、不苦不乐支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B、舍支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C、念清净支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D、一心支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3、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名四等,谓慈、悲、喜、舍也。有凡夫人,虽得四禅,以乐高胜,求作梵王,更修四无量心。①慈无量心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②悲无量心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③喜无量心欲念众生,从乐得欢喜。④舍无量心舍三种心,但念众生,不憎不爱。由善修此四无量定成就,命终得为四禅天王。4、四无色定(1)空处定行人得第四禅已,深思色法过罪,作意灭除一切色法,一心缘空,念空不舍,即色定谢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尔时勤加精进,一心念空不舍,则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亦名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与空相应,其心明净,不苦不乐,益受增长。于深定中,唯见虚空,无诸色相,虽缘无边虚空,心无分散,既无色缚,心识澄静,无碍自在,如笼破鸟出,飞腾自在,是名证虚空定。证此定已,不失不退,命终必生空无边处,但有受想行识四阴,无色阴也。(2)识处定行人得空定已,诃责空处多诸过失,便舍空处,一切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未来过去,亦复如是。常念于识,欲得与识相应,加功专注,不计旬月。一心缘识,而无异念,空念即谢,识定未生,名中间定。即便泯然任运,自住识缘,名未到地。此后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余事,唯见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识法持心,无分散意。此定安隐,清净寂静。证此不失,命后必生识无边处,亦有四阴也。(3)无所有处定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宋の匏卸ㄏ唷H氪硕ㄊ保患啪?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4)非想非非想处定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盘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5、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六妙门法界次第云:‘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还门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广义禅在修正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百八三昧、五百陀罗尼、及诸解脱、大慈大悲、一切种智、五眼、六神通、……如是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何以故?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一念心中一时行,无前无后,亦无中间,一时说法度众生,皆是禅波罗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颠坠。若欲断烦恼,先以定动,然后智拔。…………欲坐禅时,应先观身本,身本者,如来藏也,亦名自性清净心,是名真实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断不常,亦非中道,无名无字,无相貌,无自无他,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住处,无愚无智,无缚无解,生死涅盘无一二,无前无后,无中间,从昔已来无名字,如是观察真身竟,次观身身,复观心身。……若在定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亦知出世三乘圣道,制心禅智,无事不办。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观得神通,……问曰:《般若经》中佛自说言,……般若为前导,亦是三世诸佛母,汝今云何偏赞禅,不赞五波罗蜜?……定如净油智如炷,禅慧如大放光明,照物无二是般若,镫明本无差别照,睹者眼目明暗异,禅定道品及六度,般若一法无有二,觉道神通从禅发,随机化俗差别异。问曰:佛何经中说般若诸慧皆从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论中说,三乘一切智慧皆从禅生。《般若论》中,亦有此语,般若从禅生。……《胜定经》中说:若复有人,不须禅定,身不证法,散心读诵十二部经,……不如一念思维入定。……何故不赞我等多闻智慧,独赞禅定?佛告诸论师:汝等心乱,假使多闻何所益也。……汝欲与禅定角力……无有是处。复次《毗婆论》中说: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证法,散心读诵,讲说文字,辩说为能,不知,诈言知;不解,诈言解,……如是论师,死入地狱。……复次禅波罗密,有无量名字,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大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字禅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四无量心。……尔时禅定,转名四摄法。……尔时禅定及神通波罗蜜,转名一切种智。……尔时禅定,转名十八不共法。……尔时禅定,转名十号也。……尔时禅定,转名般若波罗蜜。……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八背舍。……尔时禅波罗密,转名尸波罗密。……尔时禅定,转名羼提波罗蜜。……尔时禅定,转名精进毗梨耶波罗蜜。……尔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尔时禅定,转名狮子奋迅三昧。……尔时禅定,转名超越三昧。……尔时禅波罗蜜,名八解脱。”二、禅门的禅(一)禅门即禅宗《佛教大辞典》:禅门(术语)达摩所传禅那之法门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之佛心宗也。证道歌曰:“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禅宗(流派)以禅那为宗,故名。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摩天竺人,梁魏之世,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摩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摩。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慧可得其心印为二祖。僧璨为三祖。道信为四祖。弘忍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宗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下独盛,转传而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之五家。至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杨岐*龙之二流。总是五家七宗。案禅宗之称,始于李唐。(二)禅门(宗)的禅1、来源:《缁门警训》:“菩提达摩祖师观此土之根缘,对一期之繁紊,而宣言曰不立文字,遗其执文滞逐也,直指人心,明其顿了无生也。其机峻,其理圆,故不免渐修之徒笃加讪谤。传禅法者自达摩为始焉,其下相继六代,横枝而出,不可胜纪。”2、禅门禅的真义:六祖慧能《敦煌本坛经》:“此法门中,坐禅亦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不动。……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性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令得见性。”3、禅门禅在修证佛法中的作用与地位《六祖坛经》:“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如此修行,定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超常智能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放外气、组场,一般的感知(包括透视);第二个层次是意识致动、感知意识;第三个层次是无中生有,本来没这个东西,意念一聚,“以意会气,以气赋形”,聚出个有形的东西来;第四个层次是出神入化。如果真妄相攻这一关过不了,最多能够达到第三个层次——无中生有,绝大部分连无中生有也达不到,顶多达到搬运就完了,感知意识也还不能完全感知。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没有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的主人翁。历史上很多气功前辈都没能过这一关,脑子里来了一个说话的,就以为是神教功夫来了,玉皇大帝来了,元始天尊来了,太上老君来了,九天玄女娘娘来了,阿弥陀佛来了,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说话的本来是自己的意识活动),这样功夫就上不去了。虽然这些人也可以做些事情:在过去的社会里,来个不会动的病人,他画个符,弄点什么香灰、信息水之类的东西,病人好了;再就是能预言吉凶祸福,会未卜先知,别人就以为他是个“半仙之体”,很佩服。但这点功能还没有超出超常智能的第二个层次。过去人们文化水平比较低,对很多事情不认识,他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在普通人当中出类拔萃了,被认为是修炼成了,是“半仙之体”了,他自己洋洋自得,周围的人也把他当作“圣人”来尊重。像这样的人,他的确是把一部分超常智能开发出来了,但这样的超常智能层次还比较低。我们搞智能气功科学,绝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智能功人对这个问题必须认真对待。
过去佛家功和道家功都讲:当你练功练到一定程度,精神比较安定了,功能就会出现了。年在《东方气功》杂志上刊登过一篇文章叫《九乘禅机秘诀》(实际上是道家功法,我们在《传统气功知识综述》一书中作为附录已经全文转录了)。上面说刚刚开始练功的时候,“初乘禅”就会出现这些东西,叫“五通常见(现)”,但这时的神通功夫是比较小的(过去把一般的超常智能称为神通,只要心能定下来,气充足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过去很多人就是对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对待,有了点本事之后,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到处去显示。这么一搞,就把气消耗了,神就损了。练功的一个根本内容就是要克除意识里的偏执,克除“我执”,而他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够,因此意识里没有发生变化,人就非常容易出问题。
有个例子我举过好几次了:年我去安徽教智能功,当地有一对夫妻,两人都有功能。上午我作完报告,下午他们就来找我,说:“庞老师,我们给你道歉来了。”我说:“道什么歉?”他们说:“今天上午你作报告,我俩在下面发气跟你对抗,你感觉到没有?”我说:“我没感觉到,我就没有谁跟我对抗这个念头。我们出来办班为人民服务,我想人家不会对抗我们,反而会帮我们的忙。你们对抗我,实际也是帮我的忙,组场时,我的气在场里转,你们一发气对抗,那个气也跟着我的气转了,反而把气场强化了,这不是帮我忙了吗?”我问他们:“你们老师是谁呀?怎么让你们跟人对抗?”他说:“我有好多老师,数不过来,还没见过面。”我说:“没见过面,老师是怎么来的?”他说:“一练功老师就来了,一会儿换一个,都说是老师。”我就对他们说:“你们老师教你们什么了?”他说:“教我们治病、查病。”刚好有位来看病的领导同志在场,我就让他们查一查是什么病,两人查了半天也没查准,后来又请他们的“老师”来查,结果仍是把有病的说成没病,没病的说成有病。我就对他们讲:“你们本来是练气功练出了一点小本事,有些感知功能了,不是你们‘老师’给的本事,听到有人跟你说话那是一种幻觉,叫‘真妄相攻’。今天你们请‘老师’来不是也说错了吗!这就说明你们的本事还很小,平时说对了几个病人就觉得了不起了,不能这样。”当时俩人点了点头,可过了一年多,老毛病又犯了。他们“老师”又说了:“快去北京去救庞老师吧,庞老师正在练功过大关哪!”他们提了63个松花蛋,说让庞老师一天吃一个。到了北京,找到天安门形神庄辅导总站站长吴维同志(已逝世),说是来救庞老师、帮助庞老师长功来了,还说庞老师就在,谁也不见(其实那时我正在武汉市办班讲学)。吴维同志一听,他们讲的驴唇不对马嘴,就打发他们走了。又过了一年,我在安徽听别人说,他们夫妻打架,男的把女的头都打破了,这说明他们是走火入魔了。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居左,上将*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闷闷,其民淳淳﹔其*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不神﹔非其*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练功出点小本事这是正常的,敏感的人可能功能出得快一点,不敏感的人出得慢一些。只要是认真练了,只计耕耘,不计收获,最后功夫就有了。有了功夫,应该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潜在智能开发出来了,不是什么神仙、高级生命来帮你的忙。可是有的人一练功,“高级生命”就在脑子里跟他对话,说:“小李呀,今天我教你点秘诀。”听了之后,智能功也不练了,就按他说的去练,有的时候练功入静入得好,说的那个方法还挺管用。这一方面是自己意识里比较相信它,另一方面,这些方法往往是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一种自发的活动,也叫自发功。自发功有形体动作的自发功,主要是神和气作用到形的结果;有的一练功身体里的气就动起来,那是气的自发功;还有的一练功脑子里有说话的,那是意念自发功。意念自发功也能对自身起到调节作用,功夫也能长。可是后来人们把它变了,说是来了神仙跟他说话,这就偏了。本来自发功是自己的功夫,这样一来就变成“神仙”的了,一练功老跟那个“神仙”打交道,自己的神就跑了。以后慢慢就不再是调节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有时候就变成胡说八道,说、说、说,就搞错了。自发功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一般人不认识它的本来面目,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搞不清楚,一下把假的认成真的了。最后跑了神,散了气,往往就走火着魔,精神不能完全自控,爱发脾气,爱吵爱闹。有的人一开始练功,陶冶性情、涵养道德都不错,可是过了几年,功夫长得不多,脾气长了不少,在家里吵,在外面也吵。这就已经开始走火着魔了。来邪火,要走叉道了。这个时候你要特别注意,弄不好就要出事。这时候,你要知道:这是在长功,要认识,要走正路,不要走到偏道上去,不要着急,不要生气,不要吵,不要闹……
有的人在练了一段功之后,有点本事了,就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如果当了大小头头,就把权把住不放,觉得就是我自己行,谁也不行。这也是走火着魔。这个“我”太厉害了。我们说练功要破除我执,当出现功能的时候,说明人的功夫在变、在提高,这时要使“我”越来越少,可有的人没认识到这一点,有了点本事之后,拿这些本事把“我”强化起来了,“我了不起”、“你看我怎么怎么着”,这就是修养意识里的克除我执没有过关。所以练智能功,身体好了,功夫长了,紧接着就是要克除我执,把这个“我”从脑子里面拿出去,一点一点地减少它,只有这样,功能才能上升。在长功夫、出特异功能的时候尤其如此。现在很多人都会发气了,有的人就觉得这不太新鲜了,对组场发气治病、搞增产不感兴趣,不努力去做,就是做了一点,也总觉得不能出人头地,不是超人一等。于是就去追求功能,来个病人一查,“张三什么什么病,李四什么什么病……”净搞这个了。如果你说对了,很可能超到点轰动效应,别人恭维你一番;要是你说错了,别人就会说你哗众取宠,戳你脊梁骨:“纯粹是江湖骗子,说瞎话大王,吹牛不上税!”那么我们要问,你练超常智能为的是什么呢?本来你掌握了一门技术以后,应该是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你会查病,查到了,“哗”一下就给他治过去,然后再体察一下效果怎么样,这才是学以致用。如果拿点小本事单纯地去显摆显摆,“你看我怎么怎么着,我能干这个,我会干那个”,那就坏了,这样一来,不仅功夫长进不了,人也快走到歧路上去了。
我再给大家讲个例子。有个人练道会门的功有了点本事,自称孙半仙,好吹嘘自己,好多人出去办事就问他:“孙半仙,我今天出去办事能不能成功啊?”“没问题,我半仙说的话没错过。”年春天在北京,他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拜访一下庞老师,说他练什么什么功,怎么怎么棒。我说你练的是道会门的功,我不接待,你想见我就得搞气功科学。过了三个月,他说:庞老师,我改了。我说改了就来吧。来了一看,他还是神神乎乎的。他说他会查病,会看风水。我让他给一个重病人查一查,他说这人没病,后来又请“天兵天将”来查,也说没病;让他查那个病人住哪儿,他把住东四说成了住西直门;让他查病人的老家、查病人祖宗三代的情况,全查错了。走的时候一出我屋门就说:“怪事,怎么一见庞老师脑子就轰隆一下子,什么都不知道了!”这种人你给他讲科学他不信,就信自己那一套。我批评过他三次,他口头上说改,实际并没改。到了年,他对咱们一个有病的学员说,你得病是因为你们家有个狐狸精,你盖房子把狐狸精给惹了,你在家修个小庙把狐狸精供起来病就好了。这个学员就来问我:“庞老师,别人说我们家有个狐狸精,你看有吗?”我故意说:“有,还挺厉害呢,不知哪一天一张嘴,把你们一家子全吃了,连房子都得嚼了。”他一听害怕了。我说:“你信不信啊?”他说:“我也不知道信不信。那人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我说:“根本就没有那么一回事。你练了好几年智能功,还这样神神**的,不是给智能功丢人吗!”我告诉他,其实这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你自己想它有:一个大狐狸精,有五百年道行了,有一千年、一万年道行了……越来越大,你斗不过它,最后它不就把你吃了吗!你自己先把那个妖魔*怪想得多么威力无边,再想自己斗不过它,最后去求它饶命,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捣乱吗!
最近我又听到一些说法,什么有的人做梦见到真人了;有的人梦见有个人教他功,说“我是你师父”,好象还真有这个人……类似这样的说法不少。在智能功队伍中,有的人也不知不觉染上了这些错误思想。当然,这些事情不能都怨同志们,因为还有好多智能功的道理咱们没讲。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有,《道藏》里的经有2/3以上都是人们在做梦、扶乩、附体等这种状态下写的;佛经里面也有这些东西;儒家的经典里从汉朝就开始有,叫《谶纬神学》,也是这么来的。虽然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东西,但古人没有完全讲清。智能功是第一个系统地讲这些问题的。因此,大家认识不清也不怪同志们。在学习过程当中碰见这样的问题,我们要用智能气功科学的科学理论来解释它。
给大家讲讲关于做梦的问题。年,北京通县有个练智能功的女同志,跟老师说了这么一回事:她父亲是得急病死的,死后不久,她妈妈做梦,说她爸爸托梦:“我死了,当时有几笔钱没有能告诉你,在桌子底下的一个罐子里面放着有多少钱,你把它拿出来;我活着的时候借了谁家多少多少钱,你去替我还了;还有谁家借了咱们家多少多少钱,你去把它要回来。”老太太醒了后把罐子拿出来一看,刚好是那么多钱,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到借钱的人家里一问,果然是错了那么多钱;到欠钱的人家里一问,果然是欠了那么多钱。她女儿就问:“庞老师说没神没*,这是怎么回事情?”我说:我研究过古籍记载的和民间传说的*神问题,对于*有这么几种说法:有的说人死了有*,是人的*变成*了。佛家的说法是“六道轮回”:天界(神仙)、人间、阿修罗(异类)这是三善道;还有三恶道:畜类、恶*、地狱,人死后要在这六道中轮回。如果作了*,进了地狱,地狱是受罪的,比人间的监狱厉害多了,人进了监狱都出不来,进了地狱更出不来了。有人说:“他们都无形无象,看不住呀!”人看*看不住,*看*就看住了,要不然还怎么让*在地狱里受罪?如果有*,*就不能从地狱出来,怎么到人间来呢?佛家说的*站不住了。民间传说人死后有三个*,“一*走,二*游,剩下三*守坟头”。第一个*转生走了,第二个*在世间游荡,第三个*呆在坟头接烧香挂纸的。佛教讲的*,入了地狱出不来了,他这儿编了三个*,看起来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挺圆滑,似乎比佛家高明一些,可这里面又有矛盾了。因为他们说*是不生不灭,自古以来就有的,这又和人死了有三个*矛盾了,变*托梦就不行了。她说:“我爸爸要是上了天堂呢?”我说:上了天堂也下不来呀!七仙女是玉皇大帝的女儿,要下凡还要过一道道关,你爸爸修了点小善德,到了天堂也就是个普通百姓,根本就别想下来。再说,天堂那么美,都当了神仙了,把那几块钱早就忘了。她说:“庞老师,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时候智能气功的第一步功刚刚问世,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难题。以前我研究气功几十年,什么降妖捉*、掐诀念咒这一套我都懂,可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到了70年代后期,学了现代科学的“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尤其是信息论,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根据辩证原理和信息论的道理,我就想,首先得把神啊*啊的说法排除了,但到底是什么呢?得先把情况问清楚:“你爸爸怎么死的?”“上午得病,下午就死了。他平时身体很好,从我记事就没得过病。”这样情况就清楚了。她爸爸平时没闹过病,这次闹病他以为没关系,可很快病重了,下午不会说话了,自己觉得要死了,就想跟她妈妈说哪儿有钱,比划比划她妈妈不理解,越不理解她爸爸越着急,临死时都在想念这个钱。最后临死的一刹那就是想着跟老伴说钱,意念高度集中专一,想钱的念头(信息)很强,这个信息就放到空中了。她妈妈和老伴生活了一辈子,信息比较熟悉,就在那天睡觉要醒没醒的时候接受到了这个信息。咱们讲过,要醒没醒的状态叫“移行相”,对外界事物比较敏感,容易接受到整体信息,这个信息就通过做梦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没有信息论的启示,这个难题也解决不了。
我年参加支农,在农村给人治病,就会看什么“四大家”、“五大门”,可是不会解释。到年学习了“三论”之后才全面解决了。比如我现在讲话一举一动把信息放在空间了,用红外线复象术,在我离开这里后,8小时之内还能把讲话的形象照下来。咱们礼堂一散会走了,拿红外线还能照出人来。现在我在这儿坐着,前几天可能有别人在这儿坐着,时间一长,很多人交叉着。过上十年、八年,比较敏感的人还能看到这么多人挤在一起,互相套着。“这不成了闹*了嘛!”实际就是信息互相套叠着。再过上几百年,如果咱们这个礼堂没坏,有功能的人一看,台上一个个张牙舞爪的直晃荡(庞老师在这儿讲课呢),下面有低着头的、闭着眼的,就都成了“*”了,实际上是我们保留下来的信息被他看到了。就这么简单。将来我们练功有了功能,可能也会看到这样的信息。年我在上海见到江波同志,在一个宿舍门口他说:“这儿吊死过一个人,女的。”“你怎么知道?”“我看着了。”因为江波同志是一个现代科学工作者,有文化,又有本事。死人的残留信息,有本事的人能看见,这是追察过去信息的功夫。他看到的不是*,是过去曾经有的形象留下的信息。智能气功讲科学,不是神不是*。“那为什么吊死过人的地方总吊死人,撞过车的地方就净撞车呀?”因为,这人死的时候非常痛苦,不是正常的生命信息,这些信息放在那里了,敏感的人能感觉到它。有的生畜对周围的信息比人还敏感,一到这儿就感觉到了不好的信息,十分紧张害怕,一下就惊了车,把车拉翻了,就是这个道理。本质上还是信息问题。我们学习了智能气功,明白了道理之后,很多问题就会解释了,以后碰到这些神神**的事情,我们就不怕了。
前几年咱们一个辅导员到农村去办班,农村的大队长一听我们讲科学,来给农民治病,很支持。办班到第三天,他们村有个跳大神的得了病,找办班的老师学功治病来了,这个辅导员说:“怎么不跳神了?”他说:“我的腿着了魔了,这个魔很厉害,我惹不起它。”“你惹不起它,我惹得起它吗?”“我看了,你们这个神比我们的神大。”“你怎么看的?”“你们教功的时候有光,你们的光比我们的光大、亮,所以你们这个神仙比我们的神仙大。”辅导员一听,顺着他的意思说:“对,你想不想病好?”“想好。”“想好,把你那个神烧了,供我们这个神仙。”他回去就真烧了。参加了十几天学习班,他的病好了,来给咱辅导老师叩头:“老师傅,你不说你们的神大吗,我供哪个神好啊?”“我们智能功讲科学,没什么大神仙小神仙,说我们的‘神仙’大,是让你把你那个小神烧了,我这叫做以*攻*。你现在把神仙烧了不也没事吗,你的病不也好了吗!”神仙就是这么回事。。”
你的星座与血型注定了你的爱情与命运!点下面的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