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医院康复医学科
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玩耍
罕见病康复
脊肌萎缩症
年由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COLLEGE)前棒球选手皮特·弗瑞兹发起的冰桶挑战(IceBucketChallenge)风靡全球,引起众多公众人物的参与,从而使大众知道了“渐冻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一罕见病。所谓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是指那些发病率很低的一类疾病,而这些疾病往往是严重的、慢性的、遗传性的且常常危及生命。人们因为“冰桶挑战”才知道了“渐冻人”,因为有新浪的微公益平台才知道了“瓷娃娃”,但目前已知的罕见病有七千余种,很多都不为大家所认识,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的是比“渐冻人”更为严重的疾病——脊肌萎缩症。
脊肌萎缩症
脊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人类5号染色体上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almotorneurongene,SMN)纯合突变导致。每-名存活新生儿中就有一位脊肌萎缩症患儿。脊肌萎缩症患者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脑干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严重的如果影响肋间肌、膈肌等呼吸肌,呼吸功能受影响,可能直接导致死亡。
那么,什么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指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男女患病风险是一样的;且两条染色体上同时存在致病基因时才会导致SMA,一条染色体上有致病因素,但另外一条染色体正常时,为SMA携带者,不发病。人群中SMA携带者约为1/40,当父母均为SMA携带者时,同胞患病风险为1/4(25%),携带者为1/2(50%)。
脊肌萎缩症分型
根据患者发病年龄及严重程度,临床上将SMA分为3型。
Ⅰ型,最为严重,出生6个月内发病,出生后哭声弱,四肢活动少,患儿不能独坐,常预后不良,多在2岁内因喂养和呼吸困难而死亡。此型占60%-70%。
Ⅱ型,又称慢性婴儿型生成长图,生后18个月内发病,进展缓慢,一般能独坐,但不能独站、独走,生存期取决于呼吸肌麻痹的程度,部分可存活至青春期。
Ⅲ型为慢性进行性脊肌萎缩症,一般2~7岁或更晚发病,步态异常,可存活至成年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脊肌萎缩症临床表现
脊肌萎缩症多在儿童期发病,发病年龄越小,存活时间越短,常表现为严重的肌肉无力。脊肌萎缩症患者肌无力的特点是双侧、逐渐加重的肌肉无力,一般肢体近端的肌肉无力要重于远端,同时会有躯干肌无力,部分孩子会出现脊柱畸形。患儿的运动能力落后或倒退,Ⅰ型患儿最为严重,甚至都不能坐,只能一直躺着,且多数在2~10岁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的只能存活数月。但脊肌萎缩症患者往往智力、感觉正常。
脊肌萎缩症临床治疗
目前,还没有药物能治愈SMA。各种神经营养,神经保护、及促进合成代谢的药物治疗均只能延缓病程进展,其他干细胞和基因治疗还处于实验阶段。
美国FDA于年12月23日批准一种名为Spinraza(nusinersen)的新药用于治疗儿童及成人SMA,这也是FDA批准的第1种用于治疗SMA的药物。临床试验证明,Spinraza能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Spinraza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呼吸道感染和便秘,还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和肾脏*性。在动物研究中观察到有神经系统*性发生。
脊肌萎缩症康复治疗
对病情进展缓慢者,物理治疗、矫形支具是矫治脊柱及关节畸形的主要方法。而且适量、规律的运动锻炼、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患儿增加肌肉力量,改善运动及呼吸功能;对恢复患儿的自尊、融入社会与生活非常重要。康复干预,对于肌肉萎缩造成关节畸形、疼痛,可以起到预防和姿势矫正、控制疼痛、减缓挛缩等作用,可提高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减轻生活负担。
脊肌萎缩症预防
脊肌萎缩症是临床第二大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会严重致残、致死而又无法根治,因此产前遗传咨询、产前干预尤为重要。避免近亲结婚,若夫妻曾生育SMA患者,在下一次妊娠必须行产前诊断。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