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5~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旨在广泛倡导发挥家庭在防癌抗癌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家庭关爱的理念,推动以家庭为单位,成员间相互支持,共同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防癌体检,关爱陪伴患癌家人,促进家庭健康和谐,切实降低癌症带来的家庭负担和社会危害。
这些妇科肿瘤也会遗传
案例前瞻:
35岁的小王遇到了一个困扰她的问题,她的母亲刚刚查出患了子宫内膜癌,虽然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没有影响到生命,但是她听说内膜癌可以遗传后,一直很担心自己是否会和妈妈一样患子宫内膜癌。医院咨询,也做了相关的检查,目前并没有发现可疑的病变,可是她还是不放心。
子宫内膜癌一定会遗传吗?还有哪些妇科恶性肿瘤会遗传呢?相信大家可能也存在这样的疑问,下面就来给大家解答这些问题。
肿瘤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10%的肿瘤是由遗传导致的。
肿瘤是一种特殊的多基因病,多年的肿瘤病因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癌症家族史的人,比一般人有更大的发展成癌的风险。一般认为,遗传性肿瘤大约占全部肿瘤病例的5~10%。通常所说的遗传性,并非指肿瘤会直接由亲代遗传给子代,所遗传的是对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倾向性。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机制主要是染色体和基因的改变。肿瘤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异常。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为非整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染色体缺失、断裂、倒位、重复和易位等。基因改变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原癌基因是一类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基因,在病*转化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突变。由原癌基因启动成癌基因的机制包括DNA甲基化、基因扩增和点突变,常见的癌基因有myc、ras、C-erbB-2、sis等。抑癌基因是一些特定的细胞基因,其表达抑制癌的蛋白并对抗癌基因的作用,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常见的抑癌基因有RB基因、P53基因、BRCA基因、PTEN基因、p16基因等。
哪些妇科肿瘤可以遗传呢?
是不是所有的妇科恶性肿瘤都与遗传有关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仅有5~10%的妇科肿瘤与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不同类型的肿瘤,遗传的可能性也不尽相同。
1、卵巢癌
卵巢癌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大部分卵巢癌是散发性的,遗传性卵巢癌约占所有卵巢癌患者的15%。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25%的卵巢癌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遗传性卵巢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散发性卵巢癌患者早,多携带BRCA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的突变,罹患其他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病理类型主要为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预后较好。
与卵巢癌相关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主要有: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hereditarybreastandovariancancersyndrome,HBOC)、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LS)、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PJS)、Li-Fraumeni综合征等,其中BRCA1、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型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和Lynch综合征II型占大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无胚系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一生中患卵巢癌的几率为1%~2%,而有BRCA1突变的女性一生的患病风险为21%~51%,有BRCA2突变的女性一生的患病风险为11%~17%。
遗传型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是BRCA1或BRCA2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可发生乳腺癌、卵巢癌或是同时患两种癌。检测乳腺、卵巢和子宫内膜遗传关系的人口学调查显示,乳腺癌患者家族中,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相对危险性较高,乳腺癌患者中卵巢癌的发生率增高了一倍,卵巢癌患者中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了2~3倍,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却不高,从而提示了遗传型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的存在,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易感性可能存在某些重叠。
Lynch综合征,即遗传型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综合征(HNPCC),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根据是否存在结直肠外肿瘤分为I型和II型,I型表现为结直肠癌,II型除结直肠癌外,还表现为多样性肠外肿瘤,常见的有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在某些Lynch综合征II型患者的家属中还有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如泌尿系和其他消化系统及甲状腺癌、脑肿瘤、皮肤癌等。
2、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分两种类型:I型雌激素依赖型,是由于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而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继而癌变形成。其发生机制主要与PTEN基因失活和微卫星不稳定等分子事件有关。II型非雌激素依赖型,发病与雌激素无明确关系,多见于老年体瘦妇女,其子宫内膜多萎缩,其发生机制主要与P53基因突变和HER2基因过度表达有关。
大约10%的子宫内膜癌与遗传有关,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主要有:林奇综合征(LynchSyndrome,LS)、Cowden综合征。其中关系最密切的遗传症候群是Lynch综合征,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与年轻女性的子宫内膜癌发病有关。子宫内膜癌是Lynch综合征II型中最多见的肠外恶性肿瘤,Lynch综合征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为40%~60%。
Cowden综合征又称为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与PTEN基因突变联系紧密,常合并乳腺癌、甲状腺癌、皮肤扁平细胞癌、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有7.6~14.1%的女性携带PTEN基因突变,小于50岁携带PTEN基因突变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3、宫颈癌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高危型HPV病*持续感染,还与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吸烟、性传播疾病及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目前已经发现宫颈癌的家族性发生倾向,约1.7%~7%的宫颈癌患者有家族史。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Syndrome,PJS)女性属于宫颈癌高发人群,其患病风险约为10%,主要的肿瘤类型是宫颈微偏腺癌,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占宫颈腺癌的1%。
4、输卵管癌
输卵管癌发病率较低,其发病原因多被认为与输卵管的慢性炎症有关,肿瘤抑制基因和BCRA的变异可能与输卵管癌的发生有关。目前认为,输卵管癌与卵巢上皮性癌均起源于米勒管上皮,有相似的病因学基础和基因突变和基因异常,如c-erb、p53和K-ras突变等,并与BCRA1和BCRA2基因突变有关。有研究显示,在输卵管上皮内癌中超过一半病例可查到P53基因突变,约16%的原发性输卵管癌为BRCA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5、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指以滋养细胞不同程度的恶性增生倾向为特征的一组疾病,主要由于滋养细胞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异常所导致,包括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胎盘滋养细胞肿瘤和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这类疾病病因比较复杂,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宿主因素在病因中的重要性,至少一部分病人与遗传因素有关,这类肿瘤的最显著特征是亲代染色体的不平衡性,染色体核型的异常被认为是主要因素。父源基因来源是滋养细胞过度增生的主要原因,并与基因组印迹紊乱有关。
遗传性妇科肿瘤如何预防?
遗传因素仅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内因,而外界环境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恶性肿瘤在很大程度是可以预防的。对于有肿瘤家族史和肿瘤遗传倾向的妇女,能做些什么来预防和及早发现恶性肿瘤呢?
首先,不必恐慌和担忧,要提高防癌意识,减少致癌因素的接触,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定期妇科检查,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诊。
其次,对高危人群进行专门监测及管理,为有肿瘤家族遗传倾向的高危人群提供遗传咨询,对其整个家族进行遗传性风险评估。目前可以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主要有定期检查、口服药物以及预防性切除手术等。
以卵巢癌和内膜癌为例,对于有BRCA基因突变携带的高危妇女每年一次或者每半年一次的血清CA联合阴道超声检查被认为是最佳的检测手段,这种检测最好从25~35岁开始。预防性的卵巢切除术,可以使卵巢癌和输卵管癌的发生风险降低85%~96%,同时乳腺癌发生风险也可以降低50%~70%。口服避孕药目前是公认的可以显著降低普通人群卵巢癌发病率的药物。有研究发现,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连续3个月以上口服避孕药也可以降低卵巢癌的发生率,使用6年甚至可降低60%;但是,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口服避孕药是否增加乳腺癌的风险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Lynch综合征家族中的妇女好发原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有学者建议对于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Lynch综合征基因突变的妇女从25~30岁开始进行筛查,常用方法为阴道超声、内膜活检和血清CAl25测定。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或甲羟孕酮可以预防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完成生育后或40岁以上女性患者行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加双附件切除,有利于预防子宫内膜腺癌和卵巢癌,无生育要求的NPCC妇女在进行肠道手术时可考虑同时行预防性子宫切除。
总之,妇科恶性肿瘤与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对有肿瘤家族史的妇女,要提高防癌意识,定期行预防性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相关遗传基因检测,对于突变基因携带者和有预防性手术指征者,可实施降低风险的预防性手术,以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提高生存率。
专家简介:牛菊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副院长、妇科重点学科带头人、妇科病房主任。荣获“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职工技术创新能手”“第一批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称号。年沈阳市*府特贴获得者。
自年开始从事妇产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教学工作,在妇科良恶性肿瘤、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诊疗及妇科微创治疗方面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致力于女性生理/生育功能保留的治疗及研究,相关成果获得辽宁省及沈阳市科技进步奖多项。科研成果及手术视频多次在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大会及全球宫腔镜会议等进行学术交流,共同主编学术论著一部,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二三里编辑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