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大风
TUhjnbcbe - 2024/3/25 17:56:00

登泰山一直是我心底的夙愿,之位于山东,泰山的古老厚重,山东的战乱多舛,百闻都是虚,当我终于踏上了这片被称作是齐鲁大地的地方,就发现,所有的说法都不是虚言,而我一路思绪翩跹,心如明镜,景色虽同,摄下的图像却各异,我抑制不住想将内心这些如泉喷涌而出的愉悦挥洒成纸上的云烟,一同晕染这亘古大地上绵延而绮丽的天空。

因为旅行社报错了航班,本来晚九点的飞机误报成早七点,当我们四点多便睡眼惺忪地坐在车里,然后看着太阳从车窗外一点一点升起,兴致却是很好,迎着太阳走,把影子留在背后,内心便会格外明亮,我不禁想,每天都能和太阳一道升起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而这一趟,我是要去朝圣的!因此关于航班匪夷所思的错误也马上得以原谅,没有怨言和怒气,倒是平添了一些搞笑的喜剧成份,即便中途多波折,周遭多嘈杂,亦难以打消我前往的兴致和一贯的期待,有目标的人,是不会轻易失望和气馁的。

等到进了机场,发现旅游单上注明的小飞机还真是小,难怪旅游公司要注明,是担心没坐过的旅客想象不到飞机的小而怨言满腹吧,机身就比人稍高一点,我抬手试比高,莞尔一笑,舷梯也只有六等,同伴们便又打趣一番,提起清晨在温州候机室因为找不到七点到济南的航班,有个同事便说是七个人的小飞机,这自得其乐的幽默又惹得大家哄笑了一阵。

这是山东的航班!等到安坐,更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提示。因为当服务员送来饮品,抬眼望,两个高大的男子走来走去,把原本狭小的空间逼得更窄了,在这强烈的映衬下,头脑里马上冒出“山东大汉”几个字来,这难道是山东旅游特意给旅客的第一个直观印象?确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关于山东的最鲜明形象啊。

据说,孔圣人也是十分高大的,我有点将信将疑,富有思想的人怎会有那样高大强悍的身躯呢?鱼和熊掌尚可兼得,高大和智慧却很难同求,俗话说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呢,但在山东,大汉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圣人也是。

婉约如水的济南篇

——若到济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我捉摸着即将到达的济南的样子,这是个熟悉而遥远的地方,所有遥远的感觉,不仅仅是处于广袤神州大地的另一端,更多的是心灵不曾触及,火车上路过,老舍笔下描述过,电视宣传片里看过,但对它还是捉摸不定,像风像雾又像雪,知是“泉城”,什么样子什么感觉却无从知晓。很多的城市,即便未曾亲临,依然对它们有着鲜明的印象,但对济南,头脑中却没有一个定位,所有的信息都是零碎的,风牛马不及地向着各自的方向延伸,终于没有达成一个共同的意思,让我更加迷惑着。

但济南就是济南,它不会是或然的。

济南处于南北交汇处,很久以前就处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文化、西周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历史文化中心地区之中,提到济南,就会有一种隔着历史的古老和神秘,史前文明不得而知,中华大文明兴起之后,太多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发生,太多的金戈铁马响彻在这方历史的天空,到了近现代,更是兵火频仍,把大地灼烧得伤痕累累。

古老的历史文化延续而来,历史的大事件不断上演,济南近两千年以来都是东北方的文化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导游遗憾地说,就是差了帝王建都在此,来证明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份量之重,我旋即接过话茬,正说,虽然没有出现帝王,但出了王者师啊。导游稍停即笑说,是啊,出了帝王的老师。也许他接下一拨旅客时,就可以这样自豪地给他们介绍了,我的心里不免有些得意,为了即将到达的济南。

关于济南,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不得不说,辛弃疾和乾隆皇帝的。辛弃疾沉雄忧患、热血喷张的词冠绝当时,成为南宋整个时代的呼喊,他和北宋的苏东坡并称苏辛,犹如两座高峰,隔着时空在南北两岸对峙。而我何曾想,豪迈旷达的一代词人乃有大将才,在济南这块当时属于金国的地方上,日思梦想着光复祖国河山。

少年横槊气凭陵。22岁的辛弃疾率人加入了耿京的义军抗金,并任耿京的掌书记,他上马能击贼,下马草檄文,乃文乃武,智勇侠义,两次事件让当时人震撼,让后来人津津乐道,成为少年英雄的传奇。

一次是当他的朋友义端偷了起义军的大印投金后,辛弃疾单人独剑纵马往金营的方向飞奔,守住通往金营的必经之道,待义端出现,见到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就求饶,辛弃疾哪管这些,宝剑一挥就了结了这个判徒的性命,搜出大印,上马飞一般地回义军大营复命去了。

另一次是当起义军遭到金军分化,即成分崩离析之势时,辛弃疾给耿京出点子投奔南宋,他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会见了宋高宗,在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雳,如忍辱回南宋,觉得既对不起耿京主帅也无面目见皇帝,便招募50多名骑兵袭击驻扎着5万人的金兵大营,他像天神一般降临到正在痛饮的张国安面前,身材高大、眼神像刀子一样锋利,从众人中抓了金安国就旋风般地就冲了出去,金兵金将根本来不及阻拦,擒拿到叛贼便率余部南归,率领余部束马衔枚,日夜兼程、一路狂飙,赶往临安,这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极度富有英雄浪漫主义色彩,这个骁勇凭陵的少年英雄让人血脉喷张,慨叹不已!

后来,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此时他年方二十三岁,后来他一生鼓与呼,力与行,力主抗金,从不放弃,利用15岁和18岁那两年到金国帝都燕京考试的机会收集的地理情报,写成《美芹十论》和《九议》,条陈战守之策,上奏朝廷,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后来还在衡阳练兵,一心想抗金,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无奈朝廷主张求和偏安,英雄失路,朝廷消极也无法磨灭他的斗志,从来没有萎靡不振,从来没有失去过热血和豪气,将满腔热血化作词作,一千多年来,辛弃疾还是那个“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的辛弃疾,空中仍回荡着他呕心沥血的呼喊,水中仍可照见他心急如焚的眼神,如今读到这些词,每每让我眼眶湿润,胸潮澎湃:“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壮士豪情犹在,他的词里流淌着赤诚的节操、无私的大爱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激起了所有人的共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他筹就的词作高峰也和他曾经热爱的河山一样流传不朽。

关于济南,一下子却说了这么多辛弃疾的故事,如果一座城市,没有这些人文,就是一座空城,没有人为之增辉,那就不会散发出光芒,因为这些光辉的人文,让我没有来由地爱上远方不曾谋面的这个城市。

如今,那些金戈铁马鼓角争鸣已经远逝,只在斑驳的古城墙和残留的齐长城上依稀可以想见当时的模样,当我走入济南,它的风姿却是这样柔美,让我深深着迷。

在来路上,导游一路介绍济南,这个城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更以泉著称于世,市内有四大泉群,郊外有六大泉群,泉以群计,可谓多矣,名泉七十二,这也只是介绍风景的一个常用计量,谓多,谓为现象。在山里,在溪里,在田边,在野外,我也曾多次见过汩汩而涌出的泉水,它们仿佛是大地母亲的眼睛,从深深处探出来感知这个世界,充满了灵性和奇妙。但现在,我努力地想:泉水在城市里,怎样涌出?而且还到处是泉?“清泉石上流”,这是尘世外的辋川,是清贵王维所沉醉的泉,稍稍走神,便问导游,旁边便有人替导游回答了,说是砌起来了。

顿时觉得自己有点愚笨,但并不羞赧,将就信了,也为这个顿失诗意的解释有些失望,我不知道泉水被豢养之后,是否就变得平庸了,当我到了之后,济南的泉才算给我真正的答案,我也恍然大悟,并觉得自己的提问并不愚蠢。

济南,她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我惊喜。

早晨,我们直接去了黑虎泉,名气虽比不上被乾隆御赐的“天下第一”趵突泉,但据说现在泉流已经比趵突泉大,而且在金时,就以“黑虎泉”闻名于世了,可见来头亦不小,而听名字,就感觉到虎虎生威了。

黑虎泉位于环城公园,来到护城河,春寒料峭,风很大,我们不自觉地将棉袄裹紧,一个个缩起了脖子,从水面吹来的风凉劲透衣衫,更添寒意,这种寒意,有些飘忽,不类尘间,竟有些天外之感,我想天上应该就是这许凉意,高处的寒意,有些不真实,水岸边垂柳飘拂,周围人来人往,一些市民悠闲地散步,这又确乎是人间的济南,“为何把你比作天堂,是天堂侮辱了人间!”我惊叹于这护城河的水,清澈见底,像一条又长又宽的墨色碧玉,缓缓流动,这水,是我从未见过的黑色,最让人称奇的是这般清澈,可见河底的水草摆动,难怪有人说,水至清则黑,方信此言是真,同伴们听我的发出的惊叹,还不以为然说这不算什么,他们说我们那里的水更清,不善争辩的我急了,忍不住辩白,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城市里的水有这么清澈的!他们又说是家乡山里的水,我没好气地说,那说什么?!山里的水自然是清的,但也说也不至于比这个更清,可是要论城市,哪有这样清澈的水呢?

谁不说俺家乡好?可,地上处处是家乡啊,这些滋养性灵的地方,常常牵动我无限的乡愁,我沉浸在这令人迷惑不可思议的氛围里,忘记了来时的目的,边看边舍不得挪动着脚步,然后听导游指向对岸说:那就是“黑虎泉”!

只见对面三泉喷涌,硕大而有力的浪花洒向空中,垂落下来流入护城河,发出吼吼的声响,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桥上,停下脚步,倚在桥畔观赏那气势不凡的“黑虎”,三个石雕的黛青色虎头,喷涌出的泉流呈跃起之势似猛虎下山,更衬出泉流的势大有力,让泉水有种无与伦比的粗犷之美。

我们在桥上拍照留念,两岸垂柳遍布,嫩绿嫩黄的柳叶才展,柳条像丝绦一样随风飘舞,远远看去,像柔美的帐幕,走近泉边,几个老人在用小桶从泉涌的地方取水,这是济南人的福气,在都市,却能随时可享用这纯净的山泉。

听说这一溜下去,沿着护城河边,还有很多泉,我才恍然大悟,济南的泉,是泉群,济南的泉,是汇集成河的,济南的护城河,难怪是这般清澈得不可思议!这泉来自于何处,是历代人们要探究的谜,宋代曾巩、金代元好问也曾徒步一探究竟,他们竟然跟现代探测的一致,据导游说,泉是来自于南部山区,那是我们明日将去的泰山,大气降水渗漏地下顺岩层北流,到济南遇到地下岩体阻挡,因而露地表而形成,当导游将泉与泰山联系的时候,我内心澎湃,突然想到“涌泉相报”这个词,泉不会是空穴来的,这么多的涌泉是为了报答南边的大山之恩啊。

我回望这神奇的涌泉,恋恋不舍地要去下一站:大明湖。

想象中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这里有乾隆爷念念不忘的夏雨荷,当年他们谈情说爱,让我一见大明湖,就立刻感受到了它倘恍迷离的梦幻之美。

走进来,就见“大明湖”三个字,我打趣地问,明字怎么多了一个眼睛?当然知道古代有这个写法,用在这里当时是为了避讳,大明湖清静和明丽让我心情轻快,不由自主地打趣了,清风吹来,密密的柳条斜斜地飘拂,让整个空间都充满了柔情蜜意,走到这里,真的有种恋爱的冲动,愿意将你的脚步缓下来,永远地沉醉其间。

济南,有宽厚的石城墙,有狭窄的古石路,本应古朴厚重的城市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有着“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大明湖是“四面荷花三面柳”,处处见泉让济南在古朴之上变得灵动,柳条飞扬让厚重的济南变得轻柔,这些如江南般的景致让济南显得有些不真实,微微的凉意彷如天宫飘来的仙气,济南,不只是如诗如画,还如梦如仙,但济南又是可亲的,大明湖的公园里,处处可见玩赏的人们,他们或三五结队漫步游兴,或聚在一起唱戏听曲,脸上都是悠然自乐的表情,济南又是惹人爱的,到了济南,我就想到易中天在品读城市中说厦门是祖国母亲的小女儿,是惹人疼爱的,而济南,这个揽镜自照的美人,仿佛是大自然的情人,是让人着迷的,走入其中,刚肠烈胆也会变成绕指柔,情丝更比柳绦柔,这股柔软的魔力,让人不得不爱,让人忘我地沉醉其中。

我都不敢相信古时的济南就是这样子的,但是,我又确信那时的济南有比这更美丽的景致,如梦如烟,如痴如醉,欲飘欲仙,让下惯了江南的乾隆也流连忘返,柔情蜜意了。

济南是柔美的,是豪健的,是辛弃疾的沉雄豪放,也是李清照的婉约流转。“济南名士多”,唐代杜甫就这样说,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赵孟、王士祯、蒲松龄、老舍、季羡林、任继愈、欧阳中石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这些文脉如泉源源不断地从古时一直流到今,滋养济南这座如此独特的城市。

泉城,大明湖,跟水相伴的常常有山,异水配奇山,我们要去寻找它们背后的大山,名曰太山、泰山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济南的泉仿佛与这座神奇的泰山就联系起来了,为报泰山的恩,因此众泉相约流往济南,涌泉相报,报的恩重于泰山啊。

泰山之雄尊,万圣朝之以立天地心

泰山总是以这样一种极致的形式表达:安于泰山,泰山安,天下就安;泰山压顶,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眼光短浅之人,有眼不识泰山,更是直接骂人瞎眼,因此从我了解泰山的那时起,大约是读初中时,就产生了一种神往之情,后来,更把登泰山当作此生必做的一件大事,当别人提议去国外,我却毫不动心,因为泰山在那里,我却还没登临,这是一件多么羞愧的事。

岱宗夫如何?我欲登临之!站在泰山脚下,我不禁朝山长问,因为泰山总是以一种震撼的方式提示人们,如雷贯耳,势大力沉,令人发聩,泰山,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生畏,让人产生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同行中多半人一路上都散发着坐索道的言论,我自然是攀登的坚决派,不登,就等于没来呀。

他们不语,我非赌气,只是想登而已,因为这个向往如此强烈,让我不会顾忌其它,艰难也没关系,锻炼了体力有备而来,他们不登没关系,攀登的途中不乏同路人啊。

现在登泰山已经开辟了好几条道路,从不同的方位登领略的风景也绝然不同,幽、旷、奥、妙、秀、丽,各得其妙,这是自然风景,但泰山之所以成为五岳之首,并不仅仅在于它的风景,是齐鲁大地的文化拱卫起来的,泰山是国山,不仅是历代帝王所奉为的“神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

我极想沿着历代皇帝封禅的线路,拾级而上,因是随团行动,选择从西线登山,先到达天外村,走入一片开阔地,这里场面宏大,气势不凡,两边矗立的石柱犹如华表,顿时让我以为到了天安门广场,一看,这里名曰:天地广场,是按“天圆地方”之意建造,由一代表“天”的圆形广场和一代表“地”的方形广场组成,由“地”入“天”,台阶两边就是高大精美石雕连廊,气势威严。

而有人问:泰山在哪里?导游说,这就是泰山哦,泰山是方圆几百里的群山。我想很多人都会有眼不识泰山啊,因为站在这里,并不见巍峨的山峰,只是一些不高的小山包而已,怎么会与传说中的泰山联系起来呢?怎么敢认眼前的山就是泰山呢?

虽然我念念不忘帝王们的封禅线路,那条传统的登山线路,曾留下了多少帝王将相圣人贤达的足迹,与他们同步,可以一步一步充分体会到当时攀登的感觉,艰难的跋涉,从地到天,盼得云日的过程,才能真正感受到泰山的精髓吧,但此时站在天地广场,这气势直接震撼到了我,可谓未登泰山,就感觉到了泰山的至尊崇高的国山地位,而天地广场赋予的文化含义也把我的思绪引到那历史的远端,感慨良多,仿佛看到古代帝王沿着崎岖而遥远的路途,一路颠簸而来。

其实在天地广场旁,还有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墓地,为泰山添加了厚重的注脚,冯玉祥先生勇毅沉厚的人格是配得上泰山的,他一生屡次易帜,叛清,叛袁,叛段,叛曹、吴,叛张,叛蒋,大是大非,胸怀磊落,都只为了忠于国家,忠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来不及太多的瞻仰,我们要乘坐游览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直抵中天门。

站在中天门,面对眼前的山,我抬头久久地仰望着,呆着那里,泰山,就像一个身躯魁伟的老人,面对我们而坐,泰山如坐,这是它特有的姿势,它敞开着胸怀,俯看着,迎接四面八方朝拜的人们,泰山的这个气势,让我呆立,深深感叹!久久,久久。

我们正走在帝王们朝山的路上,只是借助了现代的交通工具,跨过了地狱和人间,直接走上去往天界的路。

中天门,豁然开朗得让人惊诧,走过长长的路,趟过泰山的腹地,就会登上山顶,没有山体的陡峭,眼前一片开阔,可以想见古代的帝王们,走过长窄而陡峭的山路,经过岱宗坊,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卧龙槐、柏洞、总理奉安纪念碑、壶天阁,豁然开朗之感一定更甚,仿佛进入天界,难怪名曰中天门了,而登泰山早就被古人们寓为是一个渐渐从地狱到人间再到天界的过程,没有比登泰山更美妙的精神感受了。

这是脚下一步一步攀登才能得来的感觉,若坐索道直达山顶,也可以一览众山小,但那只不过是暂时的视觉感受,而徒步亲历攀登,踏过磊磊岩石,沿途积累的祈盼,待到山顶再览众山小,那就不仅仅是视觉的,更是心灵的睥睨开阔,一种透心的豪迈油然而生。

整顿精神,带上水,开始登山!山道上的人很多,泰山的风景远观可得,然后更多的风景在沿途,在路上,想想脚下重叠了多少古人的足迹,虽然也许只是磨光了岩石,虽然被湮灭历史的尘埃里,但有幸的是,路边的摩崖石刻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故事,现在石刻还不算多,在瀑布处,在桥头,在某个幽静处,就会有石刻,成为风景的标识,然而来到泰山最先吸引我的不是石刻,而是路边的松树,是松树上挂满的彩,红红布条拴着石头挂在松树上,煞是醒目,这是泰山独有的风景,顿觉古朴、原始、神秘,我很想弄清这风俗的意思,原来这是泰山上的“押子”风俗,到庙里许愿求子,向观音娘娘求子,而以一颗石头向一座山求子,是不是很粗朴而原始呢?这应该就是最初人们对山川的依赖、崇拜和付诸的祈求吧。

在观音之前,在所有的神灵之前,山便是人们心中的神,这挂满的红色,便是人们对山的信赖和崇拜。此时,也莫名地牵出我血液里的古老和神秘,浮现出那时老妪虔诚的身影。

泰山屹立在东方,在齐鲁大地上高高耸起,杜甫言其“阴阳割昏晓”,可见诗圣当时感觉之突兀。然而,泰山之所以成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泰山,被誉为“五岳至尊”,成为神山、国山,并不纯粹在于高,而在于泰山处在东方,处在齐鲁大地,东方乃太阳升起之地,万物发育之地,人们便对它充满了崇拜,乃是吉祥之地,而发达的齐鲁文化赋予了泰山别样的含义,我甚至认为是齐鲁文化造就了泰山,所谓境由心造是也。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就是受了齐鲁儒士的鼓动,虽然一代雄主终于厌烦儒士的迂腐,自己制定了封禅的仪式,但无疑,当时的齐鲁文化影响力大得无与伦比,人们趋之若鹜,帝王将相,学人士子,咸往登临,齐鲁的儒士像星辰一样闪耀,圣人亦有十二,可见文化之博大雄厚。正是齐鲁文化为泰山穿上了一件神秘而华丽的外衣,泰山慢慢地文质兼备,成为了一座意态高迈的山之王者。

同伴们对泰山有些失望,一路抱怨不好看。的确,咋一看,泰山是那么不起眼,粗砾,随意,松散,顶多有些古朴,何如黄山那美轮美奂的奇松异石,身在其中,如在画中,如果说黄山是一幅画,泰山则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厚重深奥的巨著,不是看个封面就能品出其中的韵味的。

泰山的松树与常见的别无二致,但平凡中透着古老和神圣,他们有一个别样的名称:秦松。秦始皇睥睨四合,一统天下,来泰山祭告上天,登临斯山之时,亦历经风雨,对于一个帝王来说,风雨也许比常人所遇的更具有惊心的力量,因为常常被看着是上天的意思,特别是在封禅的途中,当风雨暴至,秦始皇休於树下,对这棵供他避雨的树不由感激,因此封其为五大夫,秦皇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也必将继续流传,万世传之无穷。

泰山上的松,长得稀疏散漫,毫不经意,但在有些地方,则颇为密集,成就出特别的风景,对松山即是这样的所在,两山对峙密密的松树,顿有一种气势在。松树的分布也形成了泰山景色的不同,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虚幻的妙区或者深邃的奥区,它们与开阔的旷区形成鲜明的对照,使泰山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姿态。

我想,未到过泰山的人也许见过泰山石,它出于泰山,却走入了商铺馆肆,寻常百姓家舍,用来镇斋镇馆,辟邪,祈福,寻吉利,报平安,只因泰山石是“天下第一山”——泰山母亲的子孙,在这“神山”上的石头自然有着灵异的效应,自从秦始皇登临泰岱立石颂德,后来历朝天子,封禅而置石者,代不乏人,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作台,以泰山石镇斋镇馆等,于是乎逐渐将对泰山的崇拜信仰与泰山的赏石文化自然融合起来,可见古老的灵石崇拜影响深远,“泰山石敢当”,现在的人们将此刻在石头上,更彰显了石头的意义。

登泰山,最险峻最难登在十八盘,穿过对松山,就开始了十八盘的攀登,只见岩层陡立,坡度陡峭,有顺口溜说:“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低着头,一股劲地登,看到龙门,照相休息,“慢十八”已过,继续登至升仙坊,以为可以轻松成仙,这才是“不紧不慢又十八”,摆在面前的是更加陡峭的“紧十八”,“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当我登上南天门,长长地舒了口气,只见一片开阔,这,真是天庭了,天上的街市展现在眼前,我们信步从游,舒缓而豪迈的心情溢于言表,难怪泰山被誉为神山,这里真的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宽阔,平坦,上面是天,当雾升起,我们也就成仙了吧。

这里有很多的建筑,碧霞祠是“泰山老母”的供奉之所,是泰山神,这里还建有孔子庙,有孔子“望吴圣迹”的标识处,古人没有望远镜,更没有卫星设施,但是,他们的眼睛凭借着宏大的思想成为了千里眼,常常有气势不凡的思想、纵横捭阖的策略,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望见吴国阊门外的一匹白马,而又岂止是这样呢,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也不过是一匹白马吧。

对泰山来说,最美丽、最可宝贵的风景应该是那些搬不走的岩石,泰山岩岩,都成为古人内心挥洒的地方,沿山而上,每个风景都可见石刻,风景越佳,石刻越密,南天门而上,到达“大观峰”,便成为石刻一路演绎的高潮,只见这里石刻遍布,洋洋大观,所有的石头上都有古人的手笔,无一空处,站在石壁前,我仰首瞻望,除了感佩,无法言语。

泰山的摩崖石刻,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涵括篆隶真草,历经所有朝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大观峰,更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整个石壁高大,石刻玲琅满目,给我极大的震撼,然而,最让我震撼的刻在右侧的《纪泰山铭》,从天而下,洋洋洒洒,整幅金黄色的字,溢彩流光,摄人心魄,我站在前面良久良久,不想挪开脚步。

猫门出虎子,英武果断的李隆基,平韦后之乱,一扭李唐的孱弱无能,有高祖李世民之大气象,接过李唐统治的历史任务,开辟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这样辉煌的篇章,因此许多大臣请求李隆基封禅泰山,以告成功于天,第四次,李隆基应允,到泰山封禅。

秦皇汉武,无论是雄主还是中兴之君,前朝的皇帝封禅牒文都秘而不宣,李隆基问为何?贺知章说,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思神仙,李隆基宽袖一挥,公开宣称:“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光明磊落,下旨公布《玉牒文》,将它刻在石壁上,就是洋洋大观的《纪泰山铭》,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石刻气势雄奇,形制端庄,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文辞典雅大气,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开元盛世的帝王气魄,将大唐的一代风流镌刻于泰山之巅,祭告上天。

榜书之宗“经石峪”,泰山无字碑,也让我久久伫立,我想古往今来,很多登临到此的人,面对它们都会感动无语,就像古人面对泰山的感动,我们继续往前,前面像是天的尽头,一个巨大的石柱那里,下面便是峭壁,远远就看见红红的大字“五岳至尊”,这是泰山在华夏的位置,登高壮观天地间,那份豪情难以言表,再往上走,看见了玉皇庙,红墙碧瓦,建在极顶之上,天的尽头有玉皇,院子的中央立着“极顶石”,上面写着:“泰山极顶米”,看见这眼前的风景,有种大大的满足感,一路的蹒跚荆棘,狭路险阻,跨过了地狱人间,最终到达了,圆满了,人生的过程亦复如是。

旅程不会是盲目,都是为了追寻那最美丽的风景,目之所遇,味之所尝,心之所向,一切都是为了更加美好,古代的先贤们在茫茫的旅途上,不断探索,这齐鲁大地上,有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他一生都在求索,周游列国,是为了传播他的治世理想,数千载以下,我们依稀可以看见昔日茫茫的旅途上,辘辘的马车,疲惫的身影,和那无比坚毅的眼神。

我们旅途的劳顿一样需要克服,但我的内心和圣人一样,有着一份执着和坚定,因为这是去往朝圣的路。

大哉!孔子——为往圣继绝学

曲阜,这座小小的城市,却有着巨大的能量,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在此,这里是炎帝、商殷故国、鲁国的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这里生息劳作,有着多年的悠久的文明历史。孔子生于斯,长于斯,祖上是殷商的后代,贵族出身的他,当时已没落,幼时孤寒,自言少时多鄙事,他身处东周那个礼仪开始崩溃时代的,目睹了当时的社会乱象,从小又经历着生活的艰辛,便萌发了改造社会的宏大理想,他好学博闻,主张仁礼,试图恢复君王的权力,以伦理和道德的力量来规范秩序,14年周游列国,宣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期待用自己的方法改变社会,但在那个大变革时代,他的治世方略难以实现,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目光投入远远的将来,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后后回到鲁国,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广收弟子,传授“六世”(礼、乐、射、御、书、数),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对古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知天地之化育,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他创立的“重仁尚礼”儒家学说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内核。

在前往孔庙的途中,我的内心有些莫名的激动,拜谒的圣庙又是什么样的情景呢,沿途时不时可见,高高的杨树上挂着大大的鸟窝,前所未见过的大,惊异而愉悦,我期盼已久的朝圣之旅即将抵达。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生前所居之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可见孔子在生时已名动中华,后来的朝代愈加推崇,历代王朝不断追谥加封,封公,封爵,封王,称尼父,称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样的尊封无以复加,为了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千百年来,孔庙屡毁屡建,现在的庙宇是个有着多座殿堂的建筑群,是明清时形成的,其规模和建筑规格与帝王等同,这个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建筑在人类文化史中可谓绝无仅有。

导游在接待我们时就笑着说:欢迎回家。他看起来有些羞涩,其实,这一点也不牵强。是啊,两千多年来,华夏儿女竞相来此寻踪凭吊,寻觅我们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就像飞鸟归巢,人最可悲的是不是没有房子而流浪无所,而是心灵的漂泊无依,念念斯人斯文斯魂在兹,焉能不寻寻觅觅?

走过神道,只见古柏苍劲,高高的古墙给人以崇高和庄严感,这是通神之道,心灵不由自主地肃静庄严。“万仞宫墙”是乾隆帝的御笔,寓意来自于孔子的弟子子贡,比喻老师的学问高不可攀,深不可测。

走进孔庙,“金声玉振”赫然挂在牌坊上,只见其字,却感受到犹如声若洪钟,孔子的话语穿越几千年,震动我的耳膜,虽然先师常常是温和的,但他的至理却穿透我,洞彻心扉。

沿着中轴线向纵深走去,经过几道门和坊,跨过几座桥,就会感觉到进入悠远古朴的全新境界,孔庙是仿皇宫建制,三路布局,九进院落,金碧交辉,气势雄伟,门、坊、殿、阁的名称无不彰显儒家思想,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走过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最后来到大成门,这是进入孔庙的核心部分,“大成门”是康熙的御笔,盛赞孔子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再往前,就是大成殿,这是孔庙的主殿,始建于11世纪,殿宇气势不凡,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之罕见,10棵柱子20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石上栩栩如生,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据说乾隆帝来曲阜朝孔时,孔家都用黄绫把龙柱裹起来,不让皇帝直接看到龙柱,因为超过了金銮殿,怕皇帝不高兴,加以责怪。

大成殿里祭有五大圣人十二先哲,至圣孔子,位立中央,头戴十二旒之冕,据《周礼》,这是天子之冕,他手持震圭,威严肃穆,使人肃然起敬,东边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边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西还有子贡、子路等十一位弟子和朱熹,朱熹因四书五经解释得好,是宋代理学大师,也位列其中,他们都作为先哲配享孔庙,殿内有“生民未有”、“万世师表”“斯文在兹”的匾,前者是孟子语,“万世师表”是康熙所题,“斯文在兹”则是光绪帝所写。

皇帝不仅题匾,还立碑来直接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大成门前的十三碑亭便是皇帝们所立,康熙帝所立的碑,是从北京房山采来的石头,据计算,这石头有13万多斤重,经大运河,从济宁沿途泼水冻了,在冰上滑过来的,有时一天只走卧牛之地,康熙就是要从帝都运来石头,以示对孔子的重视和诚意,而另一块碑则直接在碑文中表达了至高至上的尊崇,那就是成化碑,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制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

……看到这样的话,淋漓畅快,我出了一口长气,仿佛比日月长空还长。

立在大殿前,瞻仰着孔子的塑像,现在所见的孔子像都是颔首,谦善,与佛祖肖似,在这供奉的大殿里,更显出接受众生顶礼膜拜的庄严,万世师表,斯文在兹,两千多年的尊崇,孔子已经变成了人间圣人,变成了华夏民族心中的神。

中华民族信奉的神就是圣人,所持的宗教是人宗教,比神宗教更理性,更平和,更接近人性。虽然庙堂里先师看起来庄严,当我看着先师手植桧,是那么的亲切,仿佛都可看见先师把锄弯腰的身影,看到设立的杏坛,脑海里浮现先师在杏树下讲课的情景,看着香炉里的一缕缕香烟,我的思绪随着袅袅青烟升起,先师在此创办第一所私人学校,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从《论语》的对话里可知,那么祥和生动,循循善诱,威严却从不随意发脾气,是那么的平等和蔼,当我们总是羡慕美国的开放式教育时,是否想到了先师教育的场景呢?

尊孔如尊天,这些建筑便是对他无尚的表达:孔庙,和北京的故宫,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的三大古建筑群;大成殿和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为东方三大殿;孔庙的碑林和昭陵碑林、西安碑林为三大碑林,从这些罗列中,可见一斑,而孔庙和这些皇家帝王的建筑并列,还是不足以表达对他的崇敬。

慢慢地往回走,看着这些青色古老的建筑,沉浸在这一份悠远里,再三回首,一步三叹,这是最高的庙宇,我心里不由感叹:大哉!孔子。

“大人”是孔子对弟子一再强调的,要做大胸怀大器度的君子,胸怀天下,修身、齐家、平天下,他也将自己炼成了一个后世景仰的文化巨人,成为华夏民族的护佑。

为往圣继绝学,是孔子的理想和实践,而他所创造的理论和文化更是我们应该承继的绝学,儒家理论博大精深,孔子推崇积极经世,历代的有志之士为了改变社会,孜孜以求,追随到中华文化的源头,追随孔圣人,在他身后不久,就有一位堂堂的中华伟丈夫,将他的儒家学说推入到一个新的高度,两者合璧,成为后世景仰的孔孟学说,成为后人效行的孔孟之道,在以后的朝代中,相继又出现了无数的追随者,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清代的曾国藩……不一枚举,这些当世的大儒,他们精通儒家理论,人格理想无不融入热血,知之不可为而为之,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感天动地,感召着一个又一个时代,这种积极的态度永远是人类的主流和正面的情感,是支撑我们勇敢前行的力量。

飘荡在水湄的芦苇,一定带有两千多年前老夫子的信息,在这一片土地上,芦苇迎风告诉我们,先师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他也曾经伫立在此,看着芦苇招展,“存者如斯夫,风中的芦苇”,风信子带来了远古的信息,先师带来了远古中华的文脉,而今流淌至此,还会源源不断,源远流长。

这是鼓励我们出发的起点,也是我们心灵的皈依处,进可治世,退可修身。徜徉徘徊在孔庙,内心跟着历史变得厚重,当我慢慢地往回走,我的心似乎裹满了什么,那么安宁,那么充盈,那么幸福。我想,我走进了孔庙,先师也走进了我的心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山一水一圣人齐鲁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