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是每个在外游子一种故土情感的本能。
霍州是我的家乡,霍州的山水人情时常萦绕在我的心间。那里有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曾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眷恋,不管是幸福、幸运、感恩,还是偶有的困苦与忧伤……
我因工作调动离开霍州时,正值壮年,虽谓“荣升”,却曾夜伫小院,留连绵绵。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清代精美的鼓楼、元末明初雄浑的州署大堂、高耸的观堆塔、南塔垣上肃穆的革命烈士陵园和向东眺望直插云端、终年翠绿的巍巍中华“五镇”之中镇霍山,那便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园。
走出霍州看霍州,想霍州,回味霍州,翻阅一些新的历史资料,抚今追昔,深有所悟的是,那曾经多少次困惑我的一些疑团,似乎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霍州历史其实很是悠久,曾几度辉煌,历经沧桑,也曾几度衰落,现在又越来越振兴起来,朝着人们颇为向往的目标快速发展,实为可喜可贺。
一
远古的霍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物食丰盈的地方,东有大片森林覆盖的霍山,半山腰下七里峪山泉长年流水潺潺,西有清澈的汾河水四季不断,水足、地肥、煤多、棉好、灾少、五谷杂粮俱全。部落时代,七里峪一南地曾为尧避暑之山庄,那里气候宜人,风景更秀。尧号陶唐,故此地就被称为陶唐峪至今。且霍州南北各自有天然山峦作屏障,易守难攻,东周列国时期,武王伐纣一统华夏,因垂爱此地,就将其弟“叔”分封于霍而称霍国。随着历史沿革,霍先后又称之为霍邑、彘县、黄城、永安、霍山郡、霍州、霍县等。今日霍州之称,实乃二复其名也。
我非“故土主义”,但平心静气地讲,从“养民之地”的传统观念上看,不说远古,就说近代,霍州也真是个好地方。我幼时的记忆,城西邻近的汾河,除汛期洪水漫涨,其余时间则清澈如蓝,人们夏游春钓,秋收冬藏,每逢节日“红火”都闹个满天,确是一派繁荣景象。到我懂些事的时候,也曾耳闻目睹到,霍州外地人移居来此者甚多,近则赵城、平遥、介休,远则河南、山东。至今离市区不远处的北关村、朱扬庄村、东湾村等地的村民其祖籍多为山东人,涧北村、罗涧村等村民其祖籍多为河南人。连我父亲也原本是河北邯郸成安县人,民国九年(年)因那一带水、蝗、旱灾连年频发,百姓四处逃散,我河北的爷爷为能给孩子们讨条活命,一担子挑了他的两个童儿,入山西过霍州时,八块银元便把我父亲卖给了城内一个善良无子的老汉,那就是我兄弟们现在每年都要回霍州老家祭祖排在上位坟头的爷爷了。
而本地霍州人呢,因“善养民”,故自古外出营生的人本就不多,特别是六十年代初,三年大灾荒时期,即便是在外工作于省、地直机关和国企的干部、工人,也因在南边的熬不惯隆冬缺煤取暖之苦,在北边的难以咽下常年四季的高粱米团,不少人便想着法子又返回了霍州家乡。有资料可查,其实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参战,加入共产党的霍州人很多,他们都为革命作出过很大牺牲和贡献,但自愿南下的干部却不多。
这也可能和霍州史上少出名人、“大官”、有关名言“公生明,廉生威”等句是否出于霍州学正曹瑞之口,学界尚争论颇大,其他则屈指可数,有官至府台者。现代史上,霍州在中央最大的“官”当数陈希渝——曾任过财政部副部长兼第五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民党统治时期应该就是李雅庄村的李鸿文了——受军阀阎锡山长期委以重任的山西省财政厅厅长。而南北相邻的洪洞、灵石两县历朝历代则名人、“大官”甚多。但从另一方面讲,名人、“大官”多也并非全是好事,在封建专制社会中,诛连九族之恶刑十分盛行,因“罪”于权贵,更不用说“罪”于皇上了,或改朝换代,殃及家乡无辜百姓遭剐杀、入牢、流放之例泛泛。因这等人士往往或因刚直“死谏”,或不知其所以而获“罪”的比例比一般老百姓要大百倍而不止。其实,平安富足的生活就是广大民众最大的福音,何以强求什么大名、“大官”?
二
古代的霍州,确切地说还可延续至清末民初,也一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重镇。现存完好的州署大堂,系元末明初建筑,其规模宏大,形制壮丽,为我国现今保存较完整的少数古代州署级官衙之一,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虽已无详细资料可探,但相传之久的是,原基础是扩建于隋代中郞将宋老生之幕府。隋将太守李渊从太原起兵造反建唐,其子李世民率兵南下,一路披靡,两次强攻霍州城,激烈厮杀,宋老生中计兵败,马驮断头尸于城东十里李诠庄处倒下。我在霍州工作期间,曾几次去见过残存的宋老生墓坟及碑字,因此李世民攻克霍州后,将重镇霍州衙府作为其爱将尉迟恭行辕帅府之传说也就似乎有几分可信了。
然霍州的最辉煌,也最值得霍州人以自豪而夸耀的,恐怕当属北宋至乾隆时期了吧?这可绝不再是什么相传,而是有现存的历史记载,宋金宣贞佑三年置霍州署,领霍邑、赵城、汾西、灵石等四县;清乾隆三十七年钦点为直隶。可见霍州之地位在当时何其显要。故霍州鼓楼清末重修时便层层金、黄、绿、蓝皇家气派的硫璃瓦装潢得甚为耀眼。其比太原现存的明代鼓楼要高大,比临汾仿建的古平阳府鼓楼要精美秀巧得多。这期间民间相传的故事很多,因文篇所限,不便赘述。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霍州何以被如此重视?我想,这首先当以从其在全省的整体水文地理结构之位置说起。霍州是晋南平原北之门户要塞,紧连霍州以南各州、县历来为全省米、粮、棉之大储仓。太原古称并州,地处晋中盆地,历代为巡抚或都督府的衙门所在地,为全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中心,作为“大储仓”的晋南平原自然为省府的心中之重。而晋南平原与晋中盆地衔接之处的霍州至灵石段却是连绵不断,山峦叠伏,长达四、五十公里的荒茫山垣,且西因其紧贴汾河而尽沟壑,东为崇山峻岭而入云天,此荒垣山上也就只能依以霍州为主的山路为唯一狭窄之官道了,常有强盗出没,豺狼横虐。“粮棉断,一切乱”。为保其人流、物流的畅通与安全,霍州之镇在当朝者眼里,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加之,霍州之地山秀粮丰,还有那山西第一大地下泉池——霍泉,潜流至赵城、洪洞之间后便出地涓涌如绵,浇灌着周边万顷良田。更有南边二十多个州、县里的人才、官家、商贾要去省府或办事、或求官、或经商,省府的人也经常要去南边的所辖区域办差,莫不能不经霍州咽喉之地而栖居交往,自然霍州地也就异常热闹且复杂非同一般。应该就是这些缘由,霍州才有了辖四县、升直隶之故吧?非此,其四周域地岂能平安一统而合上意——助国泰、抚民安?霍州曾经的几百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因故才出现中华书局很早出版的“名联大辞典”中,哀吊汉代名将韩信“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之名句出于霍县韩信岭墓碑之误释。要说出自古霍州韩信岭还可,要说出自建国后的版图,那就大错了。其实,所说之韩信墓并不在所称的霍县韩信岭上,韩信岭属灵石县界内,韩信墓所在的韩信岭原名南焉高壁岭,因古传韩信被谋杀后身首分异,无头尸葬于家乡淮阴,无体头北迁时落于此地而葬,后人为哀念韩而将此岭改名为韩信岭方建墓立碑。倒是相邻的霍州界内有一韩家岭村,相传可能与此有密切关联。我曾于即将离霍州时偕一老友驱车探察过此事,走访了大半天,到达实地时见到的只是荒落的垣头上有一处明显几丈高的古遗凸丘与残留的墓碑洞口。我沉默良久,仰天长叹,有言“不容青史尽成灰”不正是所指吗?韩信尚还留得下残纸半片,自古英才如韩般者连残纸半片都没留下的又何止百千!中华历史五千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也因改朝换代,分分合合过多,哪一次不被封建暴君杀一批或对方、或己方威震其主之名将及所谓的“朋党”?endprint
现在科技发达,打开电脑便知,其实情是,韩信墓全国现遗存有三处,三处碑文吊联也各不相同,却各有千秋。灵石界内之墓为三者之一,碑联也不是上文“大辞典”中所引的那样,其意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隐语。
古来之事,因历史远久,很难说得清道得白,单就我所亲历和耳闻目睹的霍州之兴衰与复兴之事,也足使人感慨不已了。
三
近代霍州之衰退,应该始于民国战乱初期,山西军阀阎锡山出于自身辖区内的相对稳定与兵源物资的畅速调动,集巨资沿汾河修建南同蒲铁路,并同时在垣上扩建霍灵公路起,霍州咽喉之地称也就名存而实亡了。以后,霍州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经历了各种残酷的战事,解放后只稳定恢复建设发展了七、八年时间,随后就是各种极左路线的运动和斗争不断,正常的经济建设被冷落至边沿,加之霍州地下的优质煤田曾被无度开采,廉价调运,表、中层自然水源流失八、九,大片大片的水地变成旱田,水断、地裂、污沟斑斑可见,霍州也就再蹶而难起。
从我25岁进入霍州政界任事,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或耳闻以前,或目睹当时,所知道的人和事,颇使我常有一种压抑困惑之感。那时节,凡接触过的外地调来的大部分县级领导,一聊起临汾地区哪里哪里好,先总是些“金襄陵、银太平,数了曲沃数翼城”的话语;到后来就又演变为“两市一县”即临汾市、侯马市、洪洞县;平川七县,要按个人意愿,最不想来的就是霍县(当时霍州仍未县改市),名为平川,实为山区丘陵地带,且复杂、难干!客观地讲,这说得也都是实话。由于地下优质煤炭的无度开采,“矿中村”、“村中矿”的现象频频出现,因矿方投资不足,补偿资金严重短缺,工农矛盾多发,这“官”岂能好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近些年,霍州广大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今日之霍州已非昔比,高楼林立,交通便利,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两处公园湖水荡漾、树影婆娑、如诗如画。七里峪旅游区已名达省里,我在太原生活已十年有余,凡接触过的一些去过霍州的领导和同仁都说,你的那个老家霍州呀,什么七里峪、悬泉山、陶唐峪那一带,真好!雄姿多彩,天然氧吧。听到这些话,我心里自然很高兴,谁不愿意听别人赞美自己的家乡呢?现如今经济的发展更胜一筹,我在霍州任副市长分管财贸时,财政收入最高也就五、六千万元,现在据说已达十四、五亿,在全省也名列前茅。难怪近些年临汾市的领导们一说开工作的重点县、市,再不是过去的什么“两市一县”了,当然也更不是什么“金襄陵、银太平”,而是“两市、两区、一县”即侯马市、霍州市、尧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尧都区另加洪洞县。
现在,现代化的高铁已开口留站霍州,两条高速公路、一条国道皆穿霍州腹地而过,国务院批准的县、市级资源枯竭区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已启动实施,每年中央专项拨款1.2亿元,连续补贴十年,以促进霍州经济的转型发展,建设新型霍州。全国改革开放初、中期资源型经济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区多矣,霍州能列入其少数试点县、市之列,除客观因素,在现行体制下,应该是当地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辛苦努力占了很大成分吧。这确是一件为民解忧,为民造福,为民立功的应庆之大业。
想明日之霍州,在当今天时、地利、人和之环境下,必将大盛大昌,霍州人民的自豪感与家乡情必将更加厚重与流长。
责任编辑:向文秀
来源:党报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