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会客厅: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既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世界园林建筑之集锦,珍禽瑞兽、花草鱼虫之乐园,而且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地,是中外文化、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核心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何瑜教授,为大家讲述“三山五园”历史地位说。
何瑜
何瑜: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核心专家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副会长日本亚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太平天国学会常务理事
何瑜教授毕业后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旋任教授、博导至今。曾参与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任史表组专家十年。现任日本亚洲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太平天国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圆明园研究会副会长。
近年主要研究清代三山五园,已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有:《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圆明园五朝御制诗文集注》《三山五园历史地位说》《从圆明园御制诗文看清帝的廉政思想》《圆明五园之一春熙院遗址考辨及其它》《论紫薇禁地——圆明园》《清代圆明园与紫禁城关系考辨》《清代园居理政与文化认同》等系列专著和学术论文十余篇。
1三山五园称谓之缘由
今日京西北的“三山五园”,其中的畅春园系康熙帝在原明武清侯清华园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北京西郊园林形势图
而香山、玉泉山,则称名甚早,辽金时已名扬天下。乾隆十五年,改瓮山为万寿山后,才出现今日的三山之名。十八年,乾隆帝曾作“凤凰墩放舟自长河进宫”一诗,其中有“四面波光动襟袖,三山烟霭护壶州”之句。
“三园”之称,略晚于“三山”。顺治十三年,玉泉山行宫命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改称静明园;乾隆十一年,香山行宫命名静宜园;十六年,万寿山行宫命名清漪园,并奉旨:以万寿山行宫为清漪园,设总理园务大臣,兼管静明园、静宜园事务。至此,“三山”“三园”便作为内务府管理下的官称,频现于官书与官员之口,而且二者是即可单独亦可重复使用,如万寿山清漪园或香山静宜园;或万寿山、静明园等。
三山三园之外,京西北另有“园明五园”与“圆明三园”之说。雍正即位后,将赐园圆明园改为御园。乾隆十六年,为乾隆帝日后“息肩娯老”之长春园建成;三十二年,原康熙三子熙春园并入圆明园;翌年,大学士傅恒之春和园收归御园,定名绮春园;四十七年,原王公赐园春熙院,复并入圆明园。至此,圆明园鼎盛时期的“圆明五园”形成,且圆明园总管大臣管辖的上述五园,不再移行奉宸苑,而直接由内务府管辖。其后,嘉庆、道光二帝分别将春熙院与熙春园赐给其皇女和皇弟。故圆明五园又缩小为圆明三园,即我们今天看到的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的圆明园。
“三山五园”称谓,最早出现是在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后,侍读学士鲍源深在文章中使用了“五园三山”一词。至于为什么“园”在“山”前,那是因为封建社会中,清帝园居理政的中心在园(畅春园、圆明园)而非在山(三山三园)。但清亡后,民间用顺口的“三山五园”来替代“五园三山”,泛指早已名不副实的京西皇家园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三山五园与北京都城之发展
“三山五园”的名称虽始自晚清,但这个区域的皇家园林与皇家寺庙,却远在辽金时代就已初露规模。同时,历史上北京城的建设发展亦与此地息息相关。翻开中国古都发展史,自夏商周到辽代,各王朝所建的都城,基本都在中原的河南与陕西,个别政权建在今南京、成都等地。但宋以后,除西夏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北宋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外,其余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都城,都与今北京城有关。辽时北京称陪都,金朝称中都,元代称大都,明朝名北京,到清代北京则称为京师。上述五朝延续近千年,其中少数民族主政的时间将近3/4。因此可以说,北京尤其是三山五园地区,既是历史上北部游牧与渔猎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冲突融合的交汇点,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发散地。
辽、金、元、清统治者,在汲取儒家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并不囿于“王不离位”的礼制传统,而是一再展现北方民族自由不羁、留连山水的习性。据史载,金章宗曾多次游幸香山和玉泉山,并在玉泉山建有行宫芙蓉殿。其时著名的西山八大水院,目前已确知在三山五园区域的就有玉泉山泉水院、香山寺下的潭水院。元朝一统,先有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后有元文宗于玉泉山与瓮山之间,面对西湖(亦称瓮山泊)修建大承天护圣寺,形成“玉泉流海润,金刹倚云翔”的风景圣地。清入关后,顺治帝南有南苑,北有玉泉山澄心园。康乾盛世期间,康熙帝先建香山行宫,后在清华园遗址上修建畅春园,康熙四十七年复于承德建成避暑山庄;雍正时在他的赐园基础上扩建圆明园;乾隆一朝则不仅完善圆明园,增修长春园、熙春园、绮春园和春熙院,而且于乾隆十年重修香山行宫,十四年扩建瓮山泊为昆明湖,瓮山为万寿山。至此,以万园之园圆明园为核心的,包括周边诸多衙署、军营、皇家寺庙、皇子皇女和王公大臣赐园等在内,连绵20里的清代三山五园景区,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荟萃之地。
圆明园朝寝区数字复原鸟瞰图(图片来源:清城睿现)
上述封建帝王在经营京城西北行宫的同时,为巩固政权计,亦不断完善都城的水源系统。早在金章宗时期,即开凿长河(亦称玉河)引瓮山泊水与高梁河上游相接,并从白莲谭(今什刹海、北海水系)上游开渠分水南下,入中都北护城河。再由护城河引水入闸河,使通州粮船经闸河直至中都城下。元代至元年间,著名的科学家郭守敬又引昌平白浮泉水经瓮山泊,沿长河自西水门入大都城,复出南水门,直至通州,即增加了京城用水,又有利于漕运。清乾隆十四年,清廷扩大瓮山泊为昆明湖,“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并加筑东堤拦蓄玉泉山诸水,形成一个可调节的大水库,经长河入京师,成为北京城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总之,今日的三山五园地区,在历史上既是本地诸泉和西山各路水源的汇合处,又是供应北京城的水源中转站,她与北京城八百余年的发展沿革,实在是密不可分。
3“三山五园”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地
如今人们一说到圆明园、颐和园(原万寿山清漪园),都认为那只是过去帝后消遣、腐败的地方。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清帝与历史上的“汉家”皇帝,在治国方面有一最大的不同,就是清帝是“园居理政”,而汉唐宋明皇帝是“宫居理政”。清朝这个治国模式从顺治入关后就已开始。但真正形成体制,则是在康熙二十六年驻跸畅春园以后。当时一年中,康熙帝除了去避暑山庄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畅春园内,往往从正月初二就驻跸畅春园,直到腊月才回宫。据史料记载,他在园子里最多的一年呆了天,一生中有24次生日都是在畅春园渡过的,最终病逝于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皇帝每年平均在圆明园里有天,最长一年他在圆明园里呆了天。乾隆帝的活动范围最大,但每年在园子里的时间仍平均在天左右。
九洲清晏四十景图
乾隆时期九洲清晏数字复原图(图片来源:清城睿现)
那清代的紫禁城与三山五园的政治功能,又有什么区别呢?从大量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得知,自康熙建成畅春园至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掠三山五园,在这余年里,京师紫禁城主要是清廷举行“大祀”、“大朝”、“大典”和“大宴”的地方,平时常朝理政则主要是在以圆明园(康熙时为畅春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如雍正帝在圆明园批谕云南巡抚鄂尔泰,坚决支持他推进改土归流,并最终实现西南六省地区的设官建制。七年春,雍正帝在圆明园创建军机处,并直接指挥平定西北准噶尔的战事;乾隆皇帝在园,不仅继续完成统一西北的大业,完善驻藏大臣制度,接待蒙藏宗教领袖六世班禅,而且力排众议,明谕迎接和安置自俄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乾隆帝所炫耀的“十全武功”,其中的战役指挥大部分也是在三山五园完成的。
乾隆时期大宫门数字复原图(图片来源:清城睿现)
乾隆时期正大光明数字复原图(图片来源:清城睿现)
到晚清时,道光帝允准中英《南京条约》、咸丰帝批准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等,也都是在圆明园。所以三山五园在清代,实际上是一座“园林紫禁城”。
雍正皇帝曾言:“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而塞外之一统始于元代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这段话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乾隆十九年,在改建避暑山庄丽正门时,其匾额用的是满、蒙、汉、维、藏五种文字题写。三十八年,圆明园正觉寺建成,其山门石刻匾额,亦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用乾隆皇帝的说法,是“以昭国家一统同文之盛”。
前文已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国北部游牧、渔猎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冲突融合的交汇点,也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孕育的重要基地。而康乾盛世时期无疑又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逐步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清帝在三山五园治国安邦,交通天下,每年蒙古各部王公、回部伯克以及少数民族领袖,都要到园中觐见清帝,并参加清廷举办的各种聚会活动。其它葡萄牙、荷兰、英国、朝鲜、琉球、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缅甸、廓尔喀(今尼泊尔)等外国使臣也多次到访圆明园,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面前,赞叹不已。
所以,我们说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三山五园,既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世界园林建筑之集锦,珍禽瑞兽、花草鱼虫之乐园,而且还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地,是中外文化、中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舞台,也是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科书。
内容来源:三山五园研究中心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