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十问古建筑修缮中国经济网
TUhjnbcbe - 2024/7/14 17:13:00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0日讯从“箭扣长城”风化残垣到“千年辽塔”破败悲凉,近年来,传统古建筑的损毁及受灾情况让人触目惊心,国家文物局及相关单位也在积极对古建筑进行适度的修缮。

每一座古建筑背后都有着一个时代的故事。这砖木搭成的史书,如何才能被更好地传承?修缮后,古建筑又将对公众有哪些影响?为此,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对话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请他来解答有关“古建筑修缮”的十个疑问。

走进古建筑“修缮”日常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古建筑修缮的意义何在?

周乾:古建筑修缮的意义重大,因为它是古建筑延年益寿的根本前提。古建筑遭受破坏后,其受力性能会产生下降,并出现开裂、变形等症状。若不及时采取修缮加固措施,这些症状就会加剧,并导致古建筑由轻微破坏发展到严重破坏,由局部失稳发展到整体倒塌。古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法,同样适合于古建筑。对古建筑进行及时修缮加固,有利于消除潜在的各种建筑安全隐患,从而使得古建筑稳固长久。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古建筑遭遇损毁的情况有无可能避免?或者将修缮“前置”?

周乾:古建筑在自然(地震、洪水、大风等)或人为因素作用下难免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宫在明清时期被称为紫禁城。紫禁城古建筑在历史上的经历可谓饱经风霜。仅以火灾为例,紫禁城古建筑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多次火灾。这些火灾既有自然因素作用,又有人为破坏引起。

自然因素引起的火灾如前朝三大殿在历史上数次因雷击失火,而人为纵火典型的例子就是李自成于明崇祯十七年()放火烧掉了紫禁城大量的古建筑,清朝时期这些建筑才逐步得以复建。

紫禁城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其主要特点是核心承重材料为木材。木材具有较好的弹性、抗压和抗震性能,但是也有易糟朽、易变形、易燃、易受虫蛀、抗剪强度低的材性缺陷。另外,木材具有生物性,即时间越长,材料的某些力学性能会降低,这方面和人的生物特性有着相似之处。紫禁城的古建筑自初次建成至今已年,犹如一位老人,为使其延年益寿,及时维护保养(体检养生),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祛病延年)极其重要。

对于紫禁城古建筑而言,避免其产生损毁,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其根本前提就是及时发现古建筑的残损问题,并及时采取修缮保护措施。所谓残损,即古建筑整体或某个构件不能正常受力或正常发挥使用功能,并出现开裂、变形、歪闪、拔榫、松动等症状。

紫禁城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到今天的故宫博物院管理人员,都极其重视古建筑的及时维护、保养、加固,这就是紫禁城古建筑群历经年至今完好的重要原因。

故宫太和殿前广场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郝爽/摄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古建筑修缮的日常工作有哪些?修复周期需要多久?

周乾: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工作就是指不需要扰动古建筑核心受力体系的维护保养工作,比如屋顶拔草、更换个别椽子或门窗构件、小范围的油饰彩画见新、墙体抹灰、加固松动的台基、局部修补或更换风化的地砖等。

所谓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体系,主要是指立柱、额枋、斗拱、梁架组成的大木构架体系,起支撑屋顶重量,抵御水平外力(地震、强风等)作用。古建筑的日常维护工作属于常年日常性工作,故宫古建筑保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古建筑进行巡查,只要发现问题就立即处理。

关于单体古建筑维护保养的周期,一般是根据所维修保养具体内容的工作量及古建筑及加固材料本身的物理、力学特性而定,维修保养间隔时间一般为数月至数年不等。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为何“保持建筑材料的原真性”如此重要?

周乾:古建筑修缮中的“使用旧料”,不是指用旧的木材用于古建筑的维修加固,而是指古建筑原有的木构件最大程度利用,能加固使用则加固使用,尽量不要替换成新料或者不属于该建筑的旧料。

其主要原因在于古建筑历经时间长久,其承重构件之间的连接早已达成彼此间的力学协调;古建筑在外部因素作用下产生残损时,附加的加固材料(传统方法多为扒钉、扁铁)提供附加支撑力,其木构件原构件的材性、连接特性并未发生改变。此外,从文物保护法则“原真性”的角度而言,“使用旧料”也符合文物保护法则。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古建筑修缮选“形”还是“魂”?

周乾:古建筑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对文物修复应满足“修旧如旧”的原则。这种“旧”,不仅表现为保持文物本体的原真性,而且包括维修技艺的传统性。

古建筑修缮的“形”,应该是指古建筑修缮后与修缮前的外形一致,我认为这不是古建筑修缮的理念核心。以巴黎圣母院复建为例,尽管复建后的建筑外形与复建之前相似,但是其建筑材料已经不可能是初建时期的材料,其复建工艺也无法与初建时的传统工艺完全吻合,因而复建后的建筑已无法体现其应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于古建筑修缮的“魂”,我认为就是通过对古建筑修缮,重新让她焕发出历史的魅力,彰显出它的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要想体现古建筑修缮的“魂”,就应该了解古建筑的历史沿革,掌握其初建年代的工艺特征,采取以传统工艺为主的维修保护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修缮施工,达到材料、工艺、造型三方面的原真性。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古建筑定期进行重新抹灰和油饰彩画,或者琉璃瓦重新上釉,使得古建筑“焕然一新”,这是符合文物保护法则的。这是因为,上述抹灰、油饰彩画、釉面均属于古建筑的保护层,犹如古建筑的“衣服”。古建筑“换了”新衣服,可以使得它们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其文物本体并没有更换,更没有扰动。

有读者认为这些保护层“也属于文物”,这种观点是不妥的。现存古建筑在历朝历代都会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也就是说,这些保护层每个若干年就会被更换一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古建筑更加稳固和长久。因而上述古建筑保护层在并不属于文物。

有关古建筑的“未来”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现代材料及科技技术在修缮工作中有无助益?

周乾:关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我首先推荐传统加固方法。这些方法经过成百上千年的传承,到现在是很成熟的,效果也是被历代工匠证明很明显的。关于碳纤维布(CFRP)等现代材料在近代历史文物修缮加固中的运用,我觉得还是持谨慎的态度。

关于现代技术在古建筑保护中的运用,我认为在不扰动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脉动测试技术、无损检测及分析技术等来作为古建筑的维修保养的辅助手段,这是可行的,它们有利于古建筑的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犹如人的体检,由传统方法再增加到现代科技手段,只要是科学合理的检测、分析、评估手段(注意所有手段并未扰动主体),那么这些的科技手段是有积极意义的。科技发展推动古建筑修缮和保护,主要表现在为古建筑提供更为科学、有效、全面的检测评估手段。

故宫太和殿大修正身顺梁加固前照片资料(①顺梁;②童柱)周乾/供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修缮后,继续开放“活化”利用更好?还是适度关停保护为佳呢?

周乾:在修缮后的古建筑再利用方面,我认为故宫博物院可以作为典范。我们对古建筑进行合理有效地修缮保护,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适度开放,这对于古建筑本身、对于社会公众都是有利的。

对于古建筑本身而言,维修后再适度开放,可以有效发挥古建筑的初始使用功能,而且管理人员也能在开放管理中及时发现古建筑的残损隐患,并及时采取维修加固措施。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参观古建筑是公众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有助于公众提高文化素养和爱国热情。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如何看待鉴于古建筑修缮的专业性,很多热爱古建筑的人“望而却步”?

周乾:古建筑属于一门专业,只要用心去做,肯定能做好。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包括多个方面,既有保护理念方面,又有传统技艺方面,还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方面等。古建筑修缮保护与学历并非正比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进步的基石。在古建筑保护修缮领域,无论从事何种具体工作,只要有静心、匠心、耐心,肯定能做好的,而且在本专业而言,取得的成果肯定是出类拔萃的。

对于媒体报道目前古建筑修缮技艺人才缺陷问题,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专业中,古建筑人才培养相对较少。相信随着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事业的逐步重视,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人才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故宫角楼中国经济网资料图马丹/摄

那些关于故宫建筑的“小秘密”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样式雷”是真的存在吗?

周乾:“样式雷”的名下,是一个极其庞杂的建筑体系。在清代,出现了一个雷姓家族,他们先后七代(有专家认为是八代)在样式房主持皇家建筑设计,被世人誉为“样式雷”。

样式雷留下来的烫样,涵盖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万春园、颐和园、北海、中南海、紫禁城、北海、景山、天坛、东陵等处。大到皇帝的宫殿、京城的城门,小到房间里的一扇屏风、堂前的一块石碑,都符合“样式雷”的种种规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高超与严谨。

“样式雷”第一代人物代表为雷发达。他是建昌(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人。雷发达以建筑工艺见长,清康熙二十二年()和堂兄雷发宣一起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主要从事楠木作(即内檐装修)的技艺。有民间传有雷发达在太和殿大修时上梁立功的故事,这并非属实。

“样式雷”家族的兴盛应该始于第二代的代表人物雷金玉,他是雷发达长子,任内务府钦工处样式房、楠木作等专职匠人的首领,主持了大量皇家工程。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封建制度的瓦解,不再需要一个专门设计机构为皇族的建筑设计服务、体现王族的意志和思想。而随后兴起的国内民族工商业,使得民间和政府机构大量建造洋楼和工厂。相应的,雷氏家族也逐渐消亡。

尽管如此,雷氏家族在我国清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留下来的烫样和其它工程资料也是宝贵的实物资料,有着极为重要价值。

故宫太和殿正身顺梁加固照片(①顺梁;②童柱;③天花枋)周乾/供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故宫日常维护保养里的“环保”理念?

周乾:故宫的工人师傅会定期对故宫古建筑的墙体进行重新粉刷、对门窗重新进行油饰、对屋顶进行拔草,这些都属于古建筑日常维护保养的例行工作。不仅在现在,在明清时期,紫禁城的古建筑保护和管理人员同样也会做上述事情。

故宫古建筑墙体的抹灰、门窗的油饰(彩画)工艺及材料均为我国古代建筑传统技艺做法,其中抹灰材料多为红色粘土、生石灰、麻;油饰(彩画)材料多为砖灰、猪血(起粘接作用)、淀粉、麻、桐油等。上述材料源于天然土壤、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植物和动物,没有任何现代化学成分,也不存在污染一说,可认为是古建筑的绿色保护材料,也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维修保护技艺的“天然绿色”理念。

文物建筑保护政策“时间轴”

年4月24日,针对国内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点的近现代历史结构安全性评估,国家文物局发布《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

年3月,《古建筑保养维护操作规程》发布。国家文物局规范古建筑日常性、季节性保养及维护操作内容和程序。

年3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年4月5日,为加强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工作,国家文物局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年10月11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文物利用必须控制在文物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避免过度开发。

年12月5日,为规范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管理,增强文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国家文物局在《关于进一步规范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相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求》。

年12月27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检查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国家文物局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规范文物保护工程检查工作。

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年7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WWT—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预算定额(北方地区)》及《WWT—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预算定额(南方地区)》;《WWT—古建筑壁画数字化测绘技术规程》;《WWT—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范》;《清代官式建筑修缮材料琉璃瓦》等一批标准规范。

年1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明确,鼓励地方政府、文物部门和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进一步加大文物建筑开放力度,科学合理开展开放使用活动,明确开放使用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文物建筑的公共文化属性及社会价值。

年3月1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规程(试行)》,进一步深化文物部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建设,确保项目质量和施工安全。

年12月5日,在杭州举行第七次全国文物保护工程会,国家文物局首次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以开放条件、功能适宜、价值阐释、业态选择、社会服务、工程技术、运营管理等7大要素为纲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各地优秀案例和典型做法,推动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经验和模式的复制推广。

年1月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国家文物局为进一步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推动文物建筑开放工作,明确开放使用的条件、要求和操作规范,提高开放的主动性、公益性,结合年试行以来的情况,对《文物建筑开放导则(试行)》(文物保发〔〕23号)进行了局部调整,正式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问古建筑修缮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