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诗人指点锦阳川
TUhjnbcbe - 2024/12/22 17:11:00


  济南南部山区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又名锦银川),名于何时、缘何而名、何人名之,至今尚无答案。初唐诗人高瑾(生卒不详)诗作中已经使用“锦阳川”地名。而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之为“玉水”,还未出现“锦阳川”之名。让我们循着诗人的指点,一起走进锦阳川。

01


  写济南的诗歌作品,以宋元明清居多,唐代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清初编修的《全唐诗》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辑唐诗近五万首,收录高瑾诗作四首,《锦阳川道中即事》二首均录。其一曰:“长桥漠漠阴崖下,野草萋萋古寺边。柿叶正青秋未老,行人指点锦阳川。”


  清康熙《济南府志》载:锦阳川在“中宫东南。延袤六十余里,或以云林竞秀,或以山水呈奇,天开画图。”《历城县志》云:“锦阳川,在中宫东南,起源长城岭仙龙潭,西北至中宫太甲山西,延袤七十余里。长城岭《酉阳杂俎》谓之分流山……玉水源也。”“中宫”即仲宫。


  清代诗人谢仟秋(生平不详)笔下的玉水,依山临崖,小桥流水,宛然一幅天然的风景画。诗人写下《秋晚过玉水》一诗:一段天然画,晴寒眼倍明。悬崖临玉水,远岸耸齐城。潦尽舆梁便,风回雁阵惊。印须欣即见,刻烛续诗盟。


  清代诗人董芸与好友刘啸岩共游锦阳川,为其美景所陶醉,视之为充满美妙意象的“白萍洲”,写有《锦阳川感怀》:曾共刘郎把臂游,自言家住白萍洲。锦阳川上如相访,直到门前玉水流。


  古人走进锦阳川,大抵以仲宫镇为起始点,第一站当为醴泉寺。


  醴泉寺,又称“四合寺”,坐落于康王山之阳、小并渡口村北山腰处,年代不详,在元代重修,现尚存明嘉靖四十一年(年)《重修醴泉寺记》碑。当年“四阿环以廊庑,凡正殿、月台、佛像、地藏阁”,无不“金碧辉煌,灿然掩映”。虽然寺已湮灭,醴泉却至今不涸。晏璧写道:九成曾刻醴泉铭,历下泉如竹叶清。山水之间有真乐,何须留恋醉翁亭。

02


  突泉,又名都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在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中,都泉名列第三。“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聚也。水之所聚曰‘都’。”泉边唐朝曾建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年迁至神通寺遗址东侧,称小唐塔。现尚存唐开元年间的石质八棱经幢两块。


  明代诗人朱倬认为,这里距离城市不远,有着山花如绣的“最好风景”。《都泉诗》曰: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他的另一首诗《都泉僧舍》,则写皇姑庵空阔、奇妙的景象:一龛灯火惬幽偏,鸭脚林中屋数橼。村叟有时来问字,山僧终日不谈禅。香炉侧柏烟相续,茗碗连翘叶自煎。辛苦半生耽此味,岩栖便拟送流年。


  明代诗人晏璧看到突泉,大为惊讶,认为如果齐国大旱,这里的泉水“一滴”,足可以解决旱情。其《突泉》诗写道:遥望仲宫廿里余,清泉都汇鹊山湖。齐城大旱作霜雨,一滴能苏万物枯。


  在突泉村东北角小山沟,隐藏着鹿宝泉村。传说古时有一鹿至此,口渴欲饮,刨而成泉,故名。村民以泉名之意境重修泉池,刻石题写晏璧《七十二泉诗·鹿跑泉》:泉声清似鹿呦呦,逝者如斯日夜流。灵囿料应非宿昔,蘼芜杜若满沧州。

03


  有着千年历史的柳埠古镇,是古时泰安至济南的经由之路。此地四面环山,重峦叠翠。在突泉村和柳埠镇之间的西坡村崖壁上,有数龛摩崖石刻,让人感觉进入了佛的国度。


  柳埠青龙山麓的神通寺是山东地区最早的佛寺,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名刹、山东佛教的发祥地。神通寺,原名朗公寺,在青龙山南麓之琨瑞山金舆谷。青龙、白虎、金舆三山在《水经注》中合称为琨瑞山。


  神通古寺现已无存,遗址上有明正德四年(年)《重修神通寺碑记》,可知寺在明代已是名胜。


  神通寺遗址上,还有康熙五十七年(年)《重修神通寺碑记》,记述了清人重修神通寺之事。


  神通寺历来显赫。隋代以前称为朗公寺,以其创始人朗公而名。僧朗,俗姓李,是东晋来自西域的高僧佛图澄的高徒。在南燕皇帝慕容德统治山东(时指崤山以东)一带之后,“燕主以三县民调用给于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三度废教,人无敢撤。”(《续高僧传》)一时,朗公寺俨然成了山东(时指崤山以东)佛教中心。


  历经北周武帝灭佛运动之后的朗公寺,已荒废殆尽。及至隋代,朗公寺又重获新生。开皇三年(年),隋文帝杨坚因曾于此祈愿,后果登大业,“通征屡感”故曰“神通”,将朗公寺更名为“神通寺”。此后,在皇室的支持下,神通寺又重具规模。唐代,神通寺达到鼎盛时期。现存古建筑有四门塔、龙虎塔、唐基台、墓塔林、千佛崖造像,大部分为隋唐所建,亦可想象神通寺昔日之辉煌。四门塔、龙虎塔、千佛崖造像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唐末五代和宋初的战乱,神通寺渐渐衰败。金代末年,更是零落殆尽。到了元代中期,神通寺又得以恢复元气。元泰定三年(年)的《敬公碑》云:“即得大殿、旁庑、僧舍俱一新之……侣众盈千”。此时,神通寺下属寺院众多,可谓盛极一时。


  元明清三代以来,神通寺几遭兴废、几度重修,却终究逃脱不了时光的无情和人们的贪婪奢欲。清乾隆时,寺院住持兴寿和尚放荡淫逸,大肆挥霍寺产,卖土地近三百亩,盗卖树木不可胜数,神通寺愈加颓败,再无昔日荣光。


  在大众口碑之中,神通寺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四门塔。塔位于寺址东侧,造型简洁,古朴庄严,被称为“中国第一石塔”。北邻九龙柏,顶端分生九股粗壮的巨枝,传系朗公所植,亦传植于汉代。邑志记载则是“因凤凰衔枝而生九顶”,故而又称“九顶松”“千岁松”。虽千年高龄,仍枝叶茂盛,葱茏叠翠。


  以神通寺为题材的诗咏较多。


  明代文学家、“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山中简许郭》诗曰:金牛谷里树苍苍,一入千嶂但夕阳。狼迹莫愁难问讯,题诗多在郎公房。另一首《神通寺》曰:相传精舍朗公开,千载金牛去不回。初地花间藏洞壑,诸天树杪出楼台。月高清梵西峰落,霜尽疏钟下界来。岂谓投簪能避俗,将因卧病白云隈。


  明代诗人许邦才《神通寺》曰:百里泰山阴,千年号宝林。诸天闻说法,初地问安心。古殿松声合,长廊月色深。梦醒禅榻寂,清磬下云岑。


  清代诗人董芸《神通寺》曰:琳宫闻自郎公开,曾向山中卓锡来。成佛升仙空复尔,金驴何事不重回。另一首《神通寺》诗则对神通寺数次遭到劫难、荒废而感慨: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烧残五代空。惟有四门孤塔下,长松九顶尚青葱。


  清代著名学者马国翰也到此一游,吟诗《朗公谷》曰:来过琨瑞山,空忆朗公迹。满峪梨花开,盈盈香雪白。


  另一位清代诗人朱曾传来到这里,陶醉其中竟然忘记了时间流逝。他的《朗公谷》是这样写的:石龛旧以朗公名,公去年年草木青。飞雨漫天三里暗,蜕龙余骨一山腥。秦人无意逢渔父,蜀道何缘出五丁。沉醉不知归去晚,月光初上第三棂。

04


  从今四门塔文物管理所沿白虎山南坡西行,便是涌泉庵遗址。这里竹影婆娑,泉水潺潺,山灵水秀,别有洞天。望岳亭向西,是一条竹林小道,隔篁竹,闻水声,小道尽头,便是涌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涌泉,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望岳亭东北半山坡上,涌泉庵与神通寺之间柏林中,有一座唐代单层佛塔,名叫“送衣塔”。

送衣塔


  相传有一对父女,家中遭变故,相继出家。父在神通寺做僧人,女儿在涌泉庵做尼姑,父放衣服于塔中,女儿浣洗缝补后放回。李攀龙有《涌泉庵》一诗:锦阳川上女僧家,红树萧萧白日斜。弟子如云人不见,可怜秋老玉莲花。


  据涌泉泉池旁所立《重修涌泉碑记》载,泉池名为净池,建于明天启三年(年)。泉水从雕刻兽头的池壁喷涌而出,汇集如同悬崖瀑布的三股泉水,依山势三迭而下,最后缓缓地穿过柳树林芳草地,流入锦阳川。民国初年《续修历城县志》说这里“百尺飞流,千樟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其乐胜于仙台”。

涌泉


  仲冬之际,明代济南名士刘天民来到这招提(民间寺院)之境。这里的景色,使他放下世俗之念、名利之心,只愿沉醉其中,做一个仙梦。他写有《仲冬十四日酌涌泉庵二首》。


  其一:北风飘广泽,来此招提境。瑟瑟槲树鸣,皎皎竹枝静。云磐药茎香,石窦泉珠冷。忽然会夙心,尘襟不堪整。


  其二:晴云绣层壁,郁郁茅茨庵。上有千章松,下荫百尺潭。界迥遗金粟,亭孤蔓石楠。朅来乘野逸,坐久欲清酣。


  李攀龙辞官回乡后,曾与刘天民、许邦才同游,作《锦阳川途中醉归答刘山人》一诗:锦溪人醉接?斜,邀客看花右史家。右史未归休下马,长安城里正看花。诗题中的刘山人,就是刘天民。

05


  神通寺东行两三公里,我们就会来到李家塘村。


  玉水村在李家塘东北,明嘉靖四十年(年)碑文记为“滴水峪庄”,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玉水村,本地老人仍然称“滴水村”。玉水村有“小云南”之美誉,有数株百年老树以及多年的“望岳松”。


  玉水村被玉溪滋养。玉溪发源于黄尖山岩石中流出的苦梨泉,泉水顺流而下形成百亩天然山谷溪流景观区,随即穿村而过,街随水走、水顺街行,被称为“小曲水亭街”。


  李家塘南为龙门峪。史籍记载:龙门峪在“柳埠东。延袤四十余里,名泉三十余泓”。


  龙门泉池,人称“龙门湾”,传此泉形如半掩的洞门、内藏龙状巨石而得名。史籍记载:“龙门泉,神通寺东,一名龙泉,洞门半掩,石龙半露,水自中出,流入锦阳川。”晏璧有《龙门泉》诗:西望龙门海藏通,香泉一脉透齐东。桃花浪暖春三月,鹍化鹏程九万风。


  染池泉,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其“在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晏璧吟咏其曰:柳子当年记染溪,别分一派出东齐。忆从濯锦江边过,风漾晴澜五色迷。


  龙门峪尽头为云梯山,山西南麓的村庄为簸箕掌村,北麓即是西营的梯子山村。

云梯山


  云梯山,又名梯子山,海拔米,被认为是济南最高的山,因为其陡峭如登天的梯子而得名。依托梯子山所开发建设的水帘峡风景区,以高山、险峡、奇石、山泉、瀑布、桃花水母著称,素有“泉城之巅,趵突之源”的美誉。


  景区人文底蕴丰厚,齐长城在景区的山脊上蜿蜒而过,“天马关”遗迹依稀可见,与李世民有关的唐王亭、试剑石、饮马泉等传说、遗迹随处可见。


  齐长城所经过的地方,都有着当地人的长城岭。董芸有《长城岭》一诗:万壑千岩一望迷,长城岭上碧天低。至今汉帝黄金杏,不减张公大谷梨。董芸笔下的“长城岭”,无疑就是天马关所在的“长城岭”,因为黄金杏的原产地就在这里。汉武帝有可能御驾“到此一游”,时间应为公元前年四月。汉武帝曾8次封禅泰山,只有这一次是在杏黄季节。清代诗人王初桐在乾隆年间出任济南府辖县知县时,曾作竹枝词赞美汉帝杏:糁香姚肉满街盛,不许辛家独擅名。下酒最怜乡味好,更教金杏解春酲。

06


  黄巢峪有黄巢寨、黄巢村、黄巢水库,都是因唐末黄巢农民起义而得名。这里曾是黄巢屯兵作战和兵败之地。唐代曾称黄草庄,民间口口相传为“黄巢村”。


  独孤泉,今况不明。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道光《济南府志》称其“在天麻岭下,北流入锦阳川”。明代诗人晏璧诗曰:天麻山北水盈渠,山水流传姓独孤。药岭茏葱含紫翠,清流岂受俗尘污。


  灵鹫山曾有九塔观音寺,旧寺已废,尚存九顶塔、观音堂及明清石碑七通。据《山东通志》记载,九顶塔为唐代名将尉迟敬德监工修建,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高13.3米,其塔刹部分,塔檐上8座小塔怀抱着一座5米多高的中心小塔,9塔呈塔林之势,精妙绝伦,塔因“一基上而顶九各出”而得名。

九顶塔


  九顶塔附近山崖,还有26龛、83尊开凿于唐代天宝年间的摩崖造像,是研究唐代佛教发展史和山东地区佛教造像艺术史的重要实物例证,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明嘉靖四十一年(年)许邦才撰文、李攀龙手书的《重修九塔观音寺记》碑载:“寺建于此,莫知其始。历考寺碑,惟得唐天宝、大历之文为古,然曰重修,则犹非其始也,意必建于隋梁之间”,“其塔一基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日本学者编纂《世界美术全集》称该塔:“匠意纵横,构筑奇异,其他无能及。”


  董芸《九塔寺》诗云:九塔凌空插碧霄,齐城烟树郁岹峣。空余一片头陀石,右史雄文压六朝。诗文中所说的“右史雄文”是指许邦才的《重修九塔观音寺记》。


  李攀龙《锦阳川九塔寺观右史碑》诗写道:名山谐夙好,况复近吾庐。岚影浮斜照,兹川锦不如。空林双树老,寒塔九华疏。一片头陀石,新文六代余。


  袁洪峪,林木苍郁,“泉源遍谷,有万壑争流之概”。晏璧《苦苣泉》诗云:泉名莴苣一河清,万事咸由清苦成。寤寐不忘冰蘖操,菜根咬得见高情。正所谓苦尽甘来,艰苦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财富。

苦苣泉


  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琴泉,苦洪峪北。泉声夜滴,如理丝桐。《齐乘》谓泉甲天下,韵琴筑而味肪醴。听此益信。”相传,当年钟子期摔琴谢知音,琴飞至此,落地涌泉。清代诗人王初桐在《济南竹枝词》中吟咏其曰:袁洪峪口白云深,试听琴泉泉似琴。何必思贤寻旧谱,高山流水有清音。


  袁洪峪口之西、茶臼河东壁上有泉。相传吕洞宾游道至此,闻声获泉,掬而呷之,连称妙哉,采山中野茶以茶臼盛之,泉水烹之,饮后捋髯吟道:“炼气游山凭道剑,闻石得水试茶泉”。然后抛茶臼于河中,飘然而去,此河遂名茶臼河,泉名“试茶泉”。清代诗人任弘远以泉试茶,诗赞此泉:清清一派水澄鲜,中冷南陵恐未然。不有吴兴曾瀹茗,谁知空谷有甘泉。


  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中,传说有仙人聚此避暑纳凉,谈经论道,村民循声而至,见此处泉水甚旺,清冽甘醇,拜称为“仙人避暑泉”,后简称“避暑泉”。


  卧龙池,古称“龙居泉”。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更为具体:“龙居泉,在长城岭西北,茶臼河上流。”晏璧写诗曰:东望扶桑海岱连,澄潭月冷水涓涓。钓竿一拂珊瑚树,惊起潭心龙夜眠。


  卧龙池是茶臼河水源之一,另一水源则来自冰冰泉。

07


  梨峪,柳埠人称“西南峪”。梨峪的特点是石泉山溪众多。


  梨峪里河流为阎家河,亦发源于冰冰泉。通过史籍记载和实地考察得知,冰冰泉水在下泄途中,流经“人”字形沟壑,溪水一分为二,一支流入了茶臼河,另一支流入了阎家河。

泥淤泉


  泥淤泉,在历代文献中为“印度泉”。泥淤泉畔有唐槐,已列入济南市古树名木名泉;泉眼三泓,泉水顺沟渠汩汩流入河道。


  石栏峪,有里石、外石(统称石栏村)、石匣(分为新、旧两村)三个村子,都以“石”字命名。从省道进入该峪,两侧山峦耸立,梯田层层叠叠,松柏郁郁葱葱,村边泉水哗哗流淌,一派世外桃源的大美景致。


  目前,石匣村中尚存八仙庙、子房庵遗址和熨斗、风斗二泉。熨斗、风斗二泉流淌成湾,溢出成河,名脱壳河。传说,河上架有仙人桥,桥旁设石棋盘,为黄石公、张子房博弈处。熨斗泉,因水温高如熨斗而得名,是南部山区水温最高的泉,晏璧咏之:泉如熨斗气温温,龙洞分来第一源。欲识坎离交媾意,请参道德五千言。


  世外桃源般的锦阳川,在诗人的指点下,我们穿越时空,是否有了非同一般的身心感悟和精神洗礼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桃花源,向往“诗与远方”,锦阳川就是你的“诗与远方”。本文以高瑾《锦阳川道中即事·其二》结尾:“黄昏留宿在茅亭,天上明河淡几星。穿竹过窗声滴沥,石泉一夜枕边听。”(作者:吴延岭)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人指点锦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