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慢性胃炎
TUhjnbcbe - 2020/11/9 7:22:00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二者兼有。临床非常多见。

1.生物因素: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在慢性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可达90%。

2.物理因素:长期饮酒、浓茶、浓咖啡、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

3.化学因素:某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洋地*等)、长期吸烟、胆汁反流等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

4.免疫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检出壁细胞抗体,伴有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

5.其他:尿*症、慢性心衰、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营养不良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1.慢性浅表性胃炎: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胃腺体则完整。炎性细胞浸润仅限于胃黏膜的上1/3者为轻度,炎性细胞浸润胃黏膜超过1/3~2/3者为中度,浸润达全层者为重度。

2.慢性萎缩性胃炎:本病可见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有些可见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其萎缩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胃黏膜厚度正常,腺体减少不超过原有的1/3;中度:胃黏膜变薄,腺体排列紊乱,其数目减少半数左右,黏膜肌层增厚;重度:胃黏膜明显变薄,腺体减少超过半数,黏膜肌层明显增厚。

1.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食欲减退、反酸、恶心、呕吐等,伴出血者可有黑便,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体检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贫血貌。

2.胃液分泌功能检查: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3.特殊检查

(1)内镜检査:浅表性胃炎,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改变,且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有灰白色分泌物附着,可有局限性糜烂和出血点。萎缩性胃炎,黏膜多呈苍白色或灰白色,可有红白相间,皱襞变细而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可有颗粒样小结节、散在糜烂灶,黏膜易出血。可内镜直视下胃黏膜活检,查幽门螺杆菌。、

(2)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4.诊断要点:慢性胃炎病史常不典型,症状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胃镜和活组织检査。

5.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道疾病、胃癌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鉴别。

慢性胃炎尚无特效疗法,无症状者无需治疗。Hp感染阳性者,需服用药物根除。

1.一般治疗:去除各种可能的致病因素,如戒烟酒,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及控制口腔、咽部慢性感染。此外,规律、清淡易消化饮食也是治疗慢性胃炎必不可少的措施,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硬、过酸、过于辛辣和过热饮食。进食宜细嚼慢咽,定时定量。

2.对症治疗:有反酸或胃出血者,可给予制酸剂如H2受体拮抗药;有腹胀、恶心呕吐者,可给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有胃痉挛痛者,可用解痉剂等。

3.营养、保护胃黏膜:可给予养胃冲剂、维酶素,伴恶性贫血者应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有糜烂者可加用黏膜保护剂如枸櫞酸铋钾、麦滋林-S等。

4.清除Hp即感染:对Hp感染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中至重度萎缩性胃炎、中至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患者,应行清除Hp感染治疗,目前推荐的主要方案有以下3种。

(1)PPI标准剂量+两种抗生素(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甲硝唑0.4g或呋喃唑酮0.1g,每日均两次,疗程1~2周)。

(2)铋剂标准剂量+两种抗生素,剂量同上,疗程1~2周。

(3)PPI+铋剂+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剂量同上,疗程1~2周。

5.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肠腺化生等,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伴有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者应定期内镜与病理组织学随访。

(王思元)

(文章来源:《消化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科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免责声明:此文只是我的读书记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