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一
TUhjnbcbe - 2021/3/20 2:40:00
动脉瘤

锁定

本词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项目传播网络平台/百科名医网提供内容。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搏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而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英文名称

aneurysm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常见发病

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颈动脉。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感染、免疫疾病、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

专家解读

动脉瘤是肿瘤吗?

动脉瘤不是肿瘤。一旦瘤壁破裂,血液就会流出,这正是动脉瘤的最大危险。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疾病概况科普文章(3)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治疗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eurysm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常见发病部位

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颈动脉。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感染、免疫疾病、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

常见症状

体表搏动性肿块、剧烈疼痛、肢体坏死等

传染性

病因

1.动脉粥样硬化

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

2.损伤

常由锐性或钝性损伤所致。

3.感染

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血症时,病菌可侵袭动脉管壁,导致动脉壁薄弱形成感染性动脉瘤。

4.免疫疾病

非感性动脉瘤多由免疫疾病引起,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白塞综合征等。

5.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

如Marfan综合征和Ehlers-Danlos综合征。

临床表现

根据动脉瘤出现部位不同,可分为周围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内脏动脉瘤等,主要表现为体表搏动性肿块、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或破裂时出现剧烈疼痛、瘤腔内血栓或斑块脱落致远端动脉栓塞产生肢体、器官缺血或坏死等。

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有无动脉瘤、瘤的部位和大小,可以作为筛选和随访的主要方法。

2.CTA可以确诊动脉瘤,能明确瘤体的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动脉壁的钙化、瘤内血栓以及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血肿,为进一步手术提供较为精确的信息。

3.MRA诊断动脉瘤的作用与CTA大致相同,对于肾功能损害的病人可以酌情选择MRA。

4.若以上三种检查还不能诊断或不能明确动脉瘤与其他重要动脉关系时,应做DSA检查。

治疗

不同部位的动脉瘤治疗上有所差异。主要治疗为手术治疗和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及动脉瘤栓塞。手术原则为动脉瘤切除、动脉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动脉破口修补、动脉补片抑制和动脉端端吻合术等。腔内修复术采用覆膜型人工血管内支架进行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疗效肯定,但必须严格掌握好适应证。对于一些内脏动脉瘤可使用弹簧圈栓塞的方法使瘤体内形成血栓,避免瘤体进一步扩大破裂出血。

动脉瘤介入治疗

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动脉瘤介入治疗是指血管介入治疗是在X线监视下,在诊断性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利用导管技术作各种治疗的措施。

目录

1名称

2适应证

3禁忌证

4准备

5介入治疗目的

6方法

7注意事项

名称

编辑

动脉瘤介入治疗

随着神经放射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后,使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颈动脉海绵窦瘘等不少病人避免了复杂危险的手术治疗。此疗法创伤小,病人容易接受。

适应证

编辑

动脉瘤介入治疗适用于:

1.巨大的、手术难以切除或手术难以接近的动脉瘤(如海绵窦段、眼动脉起始部、椎基动脉系统的动脉瘤)。

2.高龄或全身其他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3.手术夹闭失败者。

4.梭形宽颈或无颈动脉瘤、囊状动脉瘤。

5.除禁忌证以外的一切动脉瘤,均可首先采用栓塞治疗,在栓塞不成功时,仍可考虑手术治疗。

禁忌证

编辑

1.很小的动脉瘤。

2.小而宽颈的动脉瘤。

3.动脉瘤颈狭窄球囊难以通过为可脱性球囊栓塞的禁忌证。

准备

编辑

1.病人准备

(1)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治疗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意外,签订协议书。

(2)向病人解释治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消除顾虑,争取术中配合。

(3)检查心、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

(4)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5)碘剂及麻醉剂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理。

(6)术前4h禁饮食。

(7)穿刺部位常规备皮,儿童及不合作者给予镇静剂或行全身麻醉。

(8)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用药及抢救。

2.器械准备

3.药品准备包括各种抢救药物的准备。

介入治疗目的

编辑

(1)自导管灌注药物治疗,如肿瘤的局部化疗,向血管闭塞部位注射尿激酶等溶栓药物。

(2)经导管栓塞,在动脉内经导管将一些特制栓塞物注入供养病变的血管内,使血流中断,达到治疗目的。

(3)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如扩张椎动脉、锁骨下动脉、颈动脉的狭窄。

(4)经导管血栓切除术。DSA的应用确保了治疗方案的准确性。能确定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数目、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颈的宽窄;能够测量畸形血管团的大小,并了解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能够明确病变与正常血管之间的关系,了解血管狭窄和闭塞程度以及有无血管痉挛,可更好地解释临床症状和判断预后,有助于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

方法

编辑

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插至动脉瘤内,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放置栓塞物质,直至将整个动脉瘤完全堵塞,同时尽量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也可根据病情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栓塞材料有可脱性球囊和可脱性微弹簧圈两类,后者主要有两种:①电解血凝性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②机械性可脱式钨弹簧圈(MDS)。

注意事项

编辑

注意防治并发症:①动脉瘤破裂出血;②球囊过早脱落造成脑栓塞;③栓塞材料滑入载瘤动脉造成栓塞等。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结果背景及目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重要疗法,术后复发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现有文献资料对于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10年以上)并未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和荟萃分析研究的方法,系统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长期(10年)疗效并统计分析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单中心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期间共有例患者的枚动脉瘤在本中心接受了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对所有患者进行MRA随访,将其中具有长期(>10年)随访结果的枚动脉瘤资料纳入本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再出血及复发的概率,寻找相关危险因素;第二部分为荟萃分析研究,通过对PubMed、Embase和Cochrane三大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对检索出的篇文章进行筛选,共选出14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RR=7.08)和动脉瘤10mm(RR=4.37)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预防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但其远期复发的概率较高,因此对于即刻栓塞结果不致密或者大型动脉瘤患者有必要进行长期(10年)的MRA随访。专家点评本文通过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和荟萃分析研究证实,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长期随访动脉瘤复发(12.4%)及新生(4.1%)的风险仍较高,但再出血率极(0.7%)。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应长期甚至终身随访,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然而,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第一,本研究所纳入的动脉瘤治疗间期为~年,这正处于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起步阶段,术者经验欠丰富且介入治疗器具较单一(例动脉瘤中例采用单纯栓塞治疗,8例采用球囊辅助治疗),因而本研究仅仅展现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早期单纯弹簧圈栓塞的长期疗效,并不能反映当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现状。近年来神经介入器具发展迅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文中提到的远期复发的危险因素,例如修饰弹簧圈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即刻栓塞密度,颅内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可以促进宽颈及大型动脉瘤的愈合并降低远期复发率,因此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来评价这些针对复杂动脉瘤的新疗法的长期疗效。第二,本研究只纳入了具有10年以上随访的患者资料来计算再出血率和复发率等,因此存在较大的病例选择性偏移。考虑到部分患者可能在中期(3~5年)甚至短期(6个月~1年)随访中出现再出血、复发等不良事件,并可能随后失访,因此本研究结果可能低估了早期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的不良预后发生率。第三,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当。对于二分类因变量的多因素分析,作者直接计算了各个自变量的相对危险度(RR),并据此推断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是非常不合适的。这可能忽视各个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假阳性率,比较合理的统计方法应先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后再计算其相应的比值比。综上所述,本文虽然具有比较明显的设计缺陷,但仍然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值得神经介入医师
1
查看完整版本: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