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妇产科之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TUhjnbcbe - 2021/12/31 16:58:00

女性生殖道生理防御机制

一、解剖学机制:

1.两侧大阴唇自然合拢。

2.阴道前后壁紧贴。

3.宫颈复层鳞状上皮抗感染能力强,且宫颈内口紧闭,宫颈管有粘液栓。

4.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周期性剥脱,分泌液中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有助于抗感染。

5.输卵管粘膜上皮的纤毛向宫腔方向摆动及输卵管蠕动,有助于阻止病原体逆行侵入。

二、阴道生态系统:

1.雌激素:可使阴道上皮增生变厚,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

2.乳杆菌:可将糖原转化为乳酸,维持正常的酸性环境(阴道的自净功能);同时还是优势菌,可分泌过氧化氢等物质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

3.阴道pH:正常pH≤4.5(多在3.8-4.4)

滴虫阴道炎

一、定义:滴虫阴道炎(TV)指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的阴道炎症,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出现灼热,疼痛等。

2.阴道分泌物的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

三、诊断: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悬滴法找滴虫即可确诊。

四、治疗:

1.全身用药:首选甲硝唑。哺乳期不宜口服甲硝唑。妊娠期可口服甲硝唑。

2.性伴侣的治疗:滴虫阴道炎主要由性行为传播,故性伴侣也应同时治疗。

3.随访:滴虫阴道炎复发概率高,最初感染的3个月内需要追踪复查。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一、定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旧称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炎症。

二、病原体,传播途径与诱因:

1.病原体: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其本身为条件致病菌。

2.传播途径:主要为内源性感染。

3.诱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剂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接受大剂量雌激素治疗等。

三、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

2.阴道分泌物的特点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3.单纯性VVC:包括非孕期妇女发生的散发性,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轻或中度VVC。

4.复杂性VVC:包括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VVC,重度VVC,复发性VVC,妊娠期VVC或VVC合并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

四、诊断: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镜检找到芽孢或假菌丝。

五、治疗:

1.消除诱因:及时停用广谱抗生素,雌激素等药物,积极治疗糖尿病。

2.单纯性VVC:

①局部用药:可用克霉唑,咪康唑或制霉菌素等。

②全身用药:对未婚妇女及不宜局部用药者可采用口服用药。

3.复杂性VVC:

①重度VVC:在单纯性VVC治疗基础上延长1个疗程。

②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强化治疗(在单纯性VVC的基础上延长1-2个疗程)+巩固治疗(口服氟康唑连续6个月)。

③妊娠期VVC:局部用药为主,以小剂量长疗程为佳,禁止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

4.无需对性伴侣进行常规治疗。

5.随访:治疗结束后7-14天。RVVC患者在巩固治疗的3个月和6个月时建议真菌培养。

细菌性阴道病

一、定义:细菌性阴道病(BV)指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以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感染。

二、临床表现:

1.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为特点,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

2.检查阴道粘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

三、诊断:

1.线索细胞阳性。

2.匀质,稀薄,灰白色阴道分泌物黏附于阴道壁。

3.阴道分泌物pH>4.5。

4.胺试验阳性。

四、BV,VVC与TV的鉴别诊断:

1.症状:BV为分泌物增多,无或轻度瘙痒;VVC为重度瘙痒,烧灼感,分泌物增多;TV为分泌物增多,轻度瘙痒。

2.分泌物特点:BV为白色,匀质,腥臭味;VVC为白色豆腐渣样;TV为稀薄脓性,泡沫状。

3.阴道粘膜:BV正常;VVC可见水肿和红斑;TV可见散在出血点。

4.阴道pH:BV>4.5;VVC<4.5;TV>4.5。

5.胺试验:BV阳性;VVC阴性;TV可阳性。

6.显微镜检查:BV可见线索细胞和极少白细胞;VVC可见芽生孢子及假菌丝和少量白细胞;TV可见阴道毛滴虫和多量白细胞。

五、治疗:

1.全身用药:首选甲硝唑。

2.局部用药:哺乳期以局部用药为宜,依然首选甲硝唑。

3.性伴侣无需常规治疗。

萎缩性阴道炎

一、定义:萎缩性阴道炎又称老年性阴道炎,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的以需氧菌感染为主的阴道炎症。

二、病因: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壁萎缩,粘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pH升高引起。

三、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色;感染时可出现脓血性分泌物。

2.检查可见阴道皱襞消失,萎缩,菲薄。阴道粘膜充血,有散在小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可有浅溃疡。

四、诊断:年龄+临床表现。注意鉴别其他类型阴道炎和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五、治疗:

1.补充雌激素:属于针对病因的治疗,增加阴道抵抗力。

2.抑制细菌生长:阴道局部应用抗生素。

子宫颈炎症

一、定义:

1.急性子宫颈炎:子宫颈发生的急性炎症,包括局部充血,水肿,上皮坏死变性等。

2.慢性子宫颈炎:子宫颈间质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可伴有子宫颈腺上皮及间质的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

二、急性子宫颈炎的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为分泌物增多,呈粘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

2.妇科检查可见子宫颈充血水肿,粘膜外翻,有粘液脓性分泌物附着甚至从子宫颈管流出,子宫颈管粘膜质脆,容易诱发出血。

三、治疗:

1.急性子宫颈炎:主要为抗生素治疗。

2.慢性子宫颈炎:

①慢性子宫颈管黏膜炎:主要为对症治疗。

②子宫颈息肉:行息肉摘除术后送病理。

③子宫颈肥大:无需治疗。

盆腔炎性疾病

一、定义:盆腔炎性疾病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

二、高危因素:

1.年龄:高发年龄为15-25岁。

2.性活动:性活跃期妇女易发生。

3.下生殖道感染。

4.子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5.性卫生不良。

6.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7.盆腔炎性疾病再次急性发作。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和阴道分泌物增多,若病情严重可出现高热,寒战,头痛等。

2.阴道分泌物的特点为脓性臭味分泌物。

四、诊断:

1.最低标准:子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压痛。

2.附加标准:体温超过38.3℃;子宫颈异常粘液脓性分泌物或脆性增加;阴道分泌物湿片出现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RP升高;实验室证实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阳性。

3.特异标准:子宫内膜活检证实子宫内膜炎;影像学特征。

五、治疗:

1.主要为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2.抗生素应选择广谱抗生素,首选头孢类。

END

糖霜Frost

1
查看完整版本: 妇产科之女性生殖系统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