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子宫颈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恩施市中心医院推出三伏贴
TUhjnbcbe - 2022/10/9 12:48:00

今年7月16日进伏,医院多个科室针对不同体质的人群推出“三伏贴”。

何为“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贴药地址及咨询电话

医院本部院区

门诊住院综合大楼(1区)门诊部二楼

儿科门诊-

中医科门诊-

医院耿家坪院区(医院)

儿科门诊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根据“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每年三伏季节天阳之气正旺之时,是进行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

三伏天贴敷是中医特色疗法。根据《*帝内经》“春夏养阳”的原则,施以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方法,借助三伏天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精选特效中草药,局部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温阳利气、祛除“内伏之痰”的目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此方法有调节机体免疫力、防病治病的效果,且此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成人儿童均可,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适应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体虚易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疼痛性疾病: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增生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痛风、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慢性腹泻、胃脘痛。

儿科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厌食、腹泻、遗尿等体质虚寒者。

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型盆腔炎、宫寒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虚寒体质:免疫功能低下、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亚健康等。

贴药禁忌

1岁以下的小儿禁用敷贴。

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体质者禁用。

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皮肤疾病者禁用敷贴。

颜面五官部位慎用敷贴。

孕妇、糖尿病患者、结核病、艾滋病或其他传染性疾病慎用敷贴。

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冬病夏治系列疗法。

三伏贴用药时间及贴敷的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每次贴药2-4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

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发物。忌烟、酒、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贴敷部位出现水泡是正常现象,可以增强疗效,疱破后外擦美宝湿润膏,未破时擦炉甘石洗剂,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贴敷后局部皮肤往往有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病人局部可出现水泡,或在皮肤上留下中药色素的沉着,或局部皮肤微红、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为了保证疗效,又避免引发感染,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刺痒难忍时,应及时取下药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或搽烫伤软膏,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严重红肿、水疱等重度反应,医院皮肤科就诊。

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恩施市中心医院推出三伏贴